书城农业林业固原农业发展概论
48476300000014

第14章 固原市新农村建设(3)

【案例】

2009年,杨郎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成为固原市首个“亿元村”。2007年年初,杨郎村申请成立了党总支,建立了铸造、酿酒业及奶牛养殖园区等4个产业党支部,组织成立了农牧业发展服务合作社、奶牛养殖发展服务合作社,下设3个专业协会,发展会员430多人。村党总支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领各产业党支部紧紧围绕“强村富民、产业带动、提升产值”的目标,通过总支抓支部、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在全村形成了“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了酿酒、铸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养鸡协会党支部积极开拓市场,实行“四统一”服务,为全村养鸡专业户统一提供优质鸡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治、统一产品外销,解除了养鸡户产值上不去、外销没出路的后顾之忧,每年由协会牵头销售肉鸡达30多万只、蛋12.6万kg,养鸡户年增收3000多元。铸造、酿酒业党支部根据市场需求,协调整合各个企业,实行生产原料和产品统一采购、统一定价外销,避免同行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奶牛养殖园区党支部与宁夏夏进乳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的鲜奶收购合同,园区养殖户的牛奶实行统一销售,保证了鲜奶按质论价、按时收购,解除了养殖户销售的后顾之忧。种植业党支部积极与奶牛养殖园区联系,与本村530户种植户签订饲草收购合同,保证了奶牛养殖饲料供求。目前,养殖专业户160多户,养鸡30多万只,养猪4000多头,建成“四位一体”日光温室100栋、奶牛养殖示范园区1个,奶牛1200多头,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为协调村内各企业的发展,成立了杨郎企业集团公司,村内的企业越办越多,目前已发展为几十家,主要从事铸造、酿酒、农副产品加工、建筑、运输等。特别是政府牵头组织进行小城镇建设,使杨郎村街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聚集了大量企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启示】

村企互动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是在村级党支部或经济组织的带动下,农民立足当地创办各类企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是实施产业化、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最基本条件。农户与龙头企业联合,解决农户连接市场问题,是走产业化之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农村城镇化统筹发展之路,是这种模式带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

九、基层组织引领型

基层组织引领型就是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和强化农村党员干部的产业致富本领,实施党员致富工程,党员创办、领办、合办项目,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增收,形成党群共富联合体的模式。

【案例】

隆德县神林乡辛坪村辖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20hm?,有412户1823人,党员48名。近年来,辛坪村党支部本着“加强党组织领导,自愿结合、共同发展,技术互助、信息共享,贷款互保、风险共担,因势利导、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党员为核心,以致富能手为骨干,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坚持解放思想、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富裕新农村”为实践载体,不断深化拓展党小组功能,将种养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势与党组织在组织引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了设施农业、劳务产业、花卉果蔬3个党群共富联合体,形成了党支部领导下党员群众团结协作推动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格局,建立起“支部+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园区)+农户+产业工人”等产业化营销模式,通过强强联手、互帮互助、风险共担,使联合体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农民增收效益显著。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2010年达到4000元左右。

花卉果蔬党群共富联合体由甘肃省静宁县外来企业家党员张小斌牵头,以辛坪村六盘山花卉果蔬示范园区为依托,以“公司建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种产品、产品进车间、冷库连市场”的模式运行,集新品种的培育、引进、试验、示范、生态观光旅游及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很强的示范推广价值。该联合体总投资4500万元,占地98hm?,采用日光温室和大拱棚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建成智能温室1栋,20hm?四代标准日光温室100栋、48hm?大拱棚100栋。将近千亩土地租赁给隆德绿鲜公司建成农业工厂,以种植康乃馨、玫瑰、亚洲百合、非洲菊、郁金香、剑兰等高端花卉为主,公司负责建基地、包销售,吸引农户来打工、学技术,年吸收近3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失地农民除获取每年每666.7m?土地300kg小麦的补偿外,还以产业工人的身份在园区打工每天获得80元劳务收入,实现了公司、农民增收双赢。设施农业党群共富联合体由县人大代表、村妇联主任张海霞牵头,采取“协会+党员示范户+党员”的形式组建,联系党员致富示范户16户,带动123户群众参与。设施农业党群共富联合体在总结以前种植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把邻近640多栋小拱棚纳入联合体管理经营范畴,以种植辣椒、西瓜、人参果、小番茄等市场紧俏果蔬为主,组织联合体种植户统一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销售,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益。

【启示】

基层组织引领型模式的成功之处是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瞄准市场与产业,找准切入点,发挥基层组织的职能和引领作用,招商引资,为外来企业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实施好党群、企业共富工程。

总之,固原市农村基础条件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不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合理制定建设的目标、规划和标准。上述9个新农村建设模式中,许多成功做法与经验值得借鉴,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各地只能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现实基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照搬照套,更不能过度建设,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

第三节固原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尽管固原市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上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大、问题多。一是小康实现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人均GDP低。2012年全市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5%,分别比全国、全区低20%和8%,人均GDP分别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低26527元和23836元。二是城镇化率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低下。全市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低18.52%和17.05%,城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无力发挥作用。目前全市还有50.1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低2933元和1366元。四是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撑。全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7年,距离全面小康目标还有3.23年。五是农村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滞后,发展的硬环境亟待改善。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难度较大

一是地理环境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冻害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农业抗御灾害能力较低。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为散居,密集度不高。很显然,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

一是固原市是一个老少边穷区,地方财政收入较低,人均财政收入尚不到500元,不及全自治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1/3,地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弱,资金制约严重,农业、农村投入不足。二是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做得不够。就固原市而言,2011年三大产业的比重为26.2∶26.4∶47.4,第一产业比重与第二产业比重大体相当,基本上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初级阶段,还未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大部分的村级集体经济是个空白,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叫得响的经济强村很少。四是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乏主观能动性,存在过分依赖政府投入的不良倾向。

三、主导产业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农村经济缺乏产业支撑

从农村经济的现状看,四大支柱产业建设成效明显,马铃薯、草畜产业、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认真分析,好好比较,差距和不足是明显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成熟和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仍需不懈努力。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马铃薯和玉米、养牛羊猪和打工几项,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四、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少,建设新农村难度较大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90.5元,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分别低2933元和1366元。显然,山区建设新农村的愿望最强烈,但依靠人均年结余的几百元积累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可谓杯水车薪,农民手中缺乏资金是新农村建设最大的问题。地方财力不足,只能依靠中央政府投资,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大。

五、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

固原市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盲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劳动生产率很低。在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有论者指出,固原市农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偏低,对市场的认识粗浅、模糊,对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缺乏思想准备,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魄力,大多数人缺乏一技之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在劳动力结构方面,有论者指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老、弱、妇、幼群体,固原市农业劳动力素质日趋低下的状况更加严重。在道德文明素质方面,一方面固原市农民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另一方面,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重新泛起,赌博、封建迷信等思想有抬头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淡化,民主法治观念依然淡薄。

六、农村劳动力“流失”较多,建设新农村缺少强有力的主体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加之农业效益低下、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落后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或经商,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留守的多为年老体弱、文化素质低下的劳动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很难得到大面积推广,从而削弱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而且农村新增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部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滋生“厌农”思想,不愿再回到农村,城市失业或下岗人员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大学毕业生更愿意留在有较好发展空间的城市,建设新农村缺少优质的人力资源。

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差距大

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乡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普遍偏低,医疗设备落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出现有学校无生源的现象,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任重道远。三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欠缺。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完善。五是如何破解农技服务到户的难题。乡镇改革对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把现代科技知识落实到田、服务到户,解决好实用技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八、村容村貌环境差,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难度大

目前,绝大多数村镇建设缺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房子似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尤其是贫困地区居住零散,住室简陋,往往是依照自然地形或哪儿有自己的承包地就在哪儿建,农村院落朝向、方位、外观设计各不相同,整体效果难以体现,要改变这一现状,取得最佳效果,是非常困难的。

九、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有待提高,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固原市部分地方的农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管理乏力,部分干部法制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自身能力欠缺,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一些村干部缺乏平等意识、民主意识,缺乏村民自治所必需的政治经验、管理能力,不能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