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固原农业发展概论
48476300000029

第29章 固原市畜牧业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3)

(三)生产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固原市的肉牛生产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养牛以役用为主要目的转变为以肉用与奶用为主要目的,养牛目的的转变给固原市传统的饲养体系带来了重大的变化。根据传统的饲养体系,一头牛在极低的营养水平下从牛犊长到屠宰体重,需要耗费较长的饲养周期,一般为3~5年,甚至5年以上,而在新的育肥饲养体系中,同样的牛在中低营养水平下仅需耗费2~3年就可以达到屠宰体重。固原市的这种饲养体系不同于发达地区的肉牛育肥饲养体系,其特点是充分利用本地的粗饲料资源,这种以利用处理秸秆作为主要饲料的“长周期”肉牛生产体系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肉牛生产体系,非常适合固原市的具体情况,这种形式在固原市肉牛生产中,很长一个阶段占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小农户秸秆养牛生产体系与规模肉牛育肥场共同发展,尽管小农户养牛与肉牛生产体系仍然是主要饲养体系,但也有一些中小规模的肉牛育肥场正在逐步发展。到目前,固原市已经形成了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以中小规模育肥场集中育肥为辅的肉牛饲养模式,尽管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两种形式同时并存。

(四)产业体系逐渐形成

新的饲养技术不断被引入畜禽饲养中,一些畜牧业生产的新技术,比如人工授精、秸秆青贮与氨化以及饲养技术,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畜禽饲养直接促进了农户收入的增加,已经成为固原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牧草种植、饲料业、肉食品加工业、蘑菇养殖业以及设施种植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持续增长与畜牧业的持续增长息息相关,农牧相依、以种促养的产业体系逐渐形成。

二、草业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初具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会议精神,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狠抓草业建设和设施畜牧业,大力实施科教兴牧战略,实现了畜牧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退耕种草力度加大,舍饲养殖取得新突破

坚持以发展舍饲养殖为目的,把封山禁牧工作作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草畜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抓。以原州区北十乡为中心的优质牧草基地已初具规模,建成了黄铎堡乡老庄村、杨郎乡陶庄村、头营镇、南屯村、张易镇黄堡村等一大批种草典型村和20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养殖科技示范园区,树立了典型和样板,调动了农民种草养畜的积极性,带动了固原市种草养畜的发展,养羊、养牛成为实现草畜转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和人工种草面积的不断扩大,养殖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肉牛价格持续上涨,存栏量保持稳定增长,黄牛比重由1997年的65.2%增长到2012年的74%。

(二)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养殖基地建设加快

为加快草畜转化,各县(区)加大了养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按照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了畜牧场、小区的建设步伐,并借助闽宁、晋原、铁道部等对口帮扶项目,扶持培育了黑城镇团庄村、头营镇徐河村、隆德县杨河乡、彭阳县古城乡等养殖示范园区、养殖示范村、养殖专业户,实行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提高了畜牧业科技发展水平,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推广,为封山禁牧和舍饲养殖打下了基础。

(三)种草养畜科技含量提高,养殖效益增加

一是政府加大了对草畜产业的投资和对技术人员、养殖示范户的培训;二是把苜蓿种子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保证了种子质量;三是加大了畜禽品种改良,引进推广了良种肉牛及奶牛冷冻精液,形成了以秦川、利木赞、夏洛莱、安格斯、皮埃蒙特、西门达尔等杂交肉牛为主的养牛生产新格局,组织养殖户和有关单位引进纯种小尾寒羊,改良当地绵羊,使土寒杂交羊成为舍饲圈养的优势良种,瘦肉型猪、高产蛋鸡饲养比例加大;四是强化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把牲畜口蹄疫、猪三瘟、禽流感、鸡新城疫病防治纳入对各乡镇的考核,规范了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动物防疫工作,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优化畜禽良种结构,提升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以引进、繁育、示范、推广、交易畜禽良种为重点,健全完善了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引进了波尔山羊、萨福克羊、夏洛莱牛、长白猪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良畜禽品种,推广了肉羊杂交舍饲养殖综合技术,肉鸡、蛋鸡标准化饲养等新技术、新成果。充分利用当地饲草料资源,根据畜禽生产性能和不同阶段的生理需要开展科学试验,研究制定科学饲养配方,合理配制日粮,推广快速短期育肥技术,提高了出栏率和胴体重,结合秸秆“三贮一化”(青贮、黄贮、微贮、氨化)技术的全方位推广,提高了畜禽的饲养管理水平。

(四)养殖观念转变

受牛、羊价格上涨的刺激,农民种草养畜的积极性高涨,畜牧业不再是副业,“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变零花钱”的传统观念已经改变,出栏率加大,商品率提高,由过去的单纯养殖向贩运、短期快速育肥、早出栏、高效益发展,由过去的粗放经营向退耕还草、集约化经营、可持续发展转变,由片面追求产量向注重加快资源开发、增强市场竞争优势转变,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

过去固原市养牛、养羊主要以牧区草原放牧饲养方式生产,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现在则以舍饲为主,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和人工栽培牧草、精饲料提高养殖效益,在秸秆资源和农村闲散劳动力充分利用的同时缓解了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

自2006年以来,自治区农牧、财政、扶贫、科技、发改等部门通过整合项目资金,重点对冷配点、暖棚牛舍和“三贮一化”池建设给予资金补贴。按照“渠道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在标准暖棚牛舍建设、良种母牛投放、青贮池建造、铡草机投放、人工饲草种植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大力扶持,充分调动了群众养牛的积极性,黄牛冷配改良覆盖面达到80%以上,暖棚牛舍、“三贮一化”池和铡草机分别占养牛户的57.3%、8.9%和37.1%,改善了饲养条件,夯实了畜牧业发展基础,加快了畜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饲养、科学化管理进程。

四、多元化饲草基地建设基本形成,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为建立科学合理的避灾农业,坚持“压夏增秋、压粮增草、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农业为畜牧业服务、种植业为养殖业服务”的原则,在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稳定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20万hm?,优化品种,提高单产,确保了牧草的品种质量。加大了地膜玉米种植力度,种植面积扩展到5.71万hm?,其中青贮玉米0.33万hm?,种植以甜高粱、大燕麦为主的一年生禾草6.67万hm?,并有效利用其他农作物秸秆、山野草和林间草,基本实现了饲草种植多元化、饲草供给多样化,改变了过去饲草“老三样”的单一局面。

以“百村肉牛养殖示范工程”为抓手,在扩大地膜玉米种植的基础上,加快饲草调制步伐,主推饲草青贮、黄贮和氨化技术。通过自治区畜牧站组织山川互动技术服务组与固原市五县(区)对接,抽调区级技术专家和灌区技术人员,与固原市(县、区)技术人员一道,深入各乡(镇)、村和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指导。针对饲草调制推广难度大、群众接受程度慢的现状,固原市全面实行行政和业务双轨责任制,做到了“政府部门保数量,业务部门保质量”,实行县级领导包片、科级领导包乡、一般干部包村、技术人员到户的全程指导,通过地膜玉米全株青贮、玉米秸秆黄贮及小麦秸秆氨化三种模式,加大了饲草调制技术的推广力度,基本实现了饲草由地上堆放为地下贮化,减少了饲草浪费,有效缓解了区域性、季节性缺草和营养不平衡问题,达到了常年营养均衡供给,提高了饲草转化利用率。

五、畜禽良种化程度显著提高

固原市的黄牛冷配改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示范推广,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肉牛品种改良当地黄牛,冷配母牛由1978年的25头发展到2012年的13万头。1978~2012年,全市累计完成黄牛冷配改良106万头,繁殖成活良种犊牛90万头,肉牛良种化程度显著提高。通过项目带动,整合各类资金,实施以奖代补和良种基础母牛建档立卡等措施,加快优良基础母牛扩繁补栏步伐,扩大了基础母牛存栏比例,通过加大冷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冷配改良覆盖面,加快了畜禽良种化进程,畜禽良种化程度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