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固原农业发展概论
48476300000004

第4章 历史积淀与人文资源(1)

第一节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与人口变迁

一、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变迁

(一)建制历史沿革

在彭阳县考古发现距今2.7~3.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新石器时代,有以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建制最早可追溯到周宣王时期,距今有2800多年。战国时期属秦国版图。行政建制始于秦惠文王时期的乌氏县(今原州区南),后又增设朝那县(今彭阳县古城镇)。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县(今原州区),共辖21县,包括高平、朝那、乌氏三县及月氏道(今隆德县境)。东汉仍仿西汉建置。西晋新置都卢县。东晋时有高平、朝那、乌氏、都卢四县。南北朝时,该地区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属地。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镇置原州,并置高平郡和高平县,均治高平。原州领高平、长城二郡,高平、里亭、黄石、白池四县。北周置原州总管府,仍领二郡四县。隋统一全国后,大业三年(607年)废原州总管府,置平凉郡,领平高(高平改)、百泉、默亭、他楼四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废平凉郡复置原州,贞观五年(631年)复置原州中都督府,到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平凉郡。广德年间(763~764年)没于吐蕃。宋朝属该地区的有镇戎军(今原州区)、怀德军(今原州区黄铎堡乡)、德顺军(今隆德县)、西安州(今海原县西安乡)。金废怀德军和西安州,升镇戎军为镇戎州,德顺军为德顺州。元朝设有开成路、开成州、广安州。明置固原卫和固原州。清代设有固原州、隆德县、海城县和化平川直隶厅。

(二)近代行政区划变迁

辛亥革命后,将固原州改为固原县,海城县改为海原县,化平川直隶厅改为化平县。1936年红军西征部队到达固原,在固原县东北部设固北县,隶属陕甘宁省,不久又回归固原县。1942年新置西吉县。新中国成立后,将化平县改为泾源县。1953年11月1日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成立,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1955年11月改称固原回族自治州。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撤销州成立固原地区行政公署,辖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泾源五县。1983年从固原县分置彭阳县。2002年7月,撤地立固原市,辖海原、西吉、隆德、泾源、彭阳五县和原州区(固原县改)。2003年2月,将原州区南部的什字路镇、蒿店乡、大湾乡划归泾源县管辖。2004年6月海原县划归中卫市。2008年2月,又将原州区北部的黑城镇、七营镇、甘城乡划归中卫市海原县管辖。2009年7月,将原州区所属的1个街道办事处划分为3个,居委会由15个调整为23个。至2009年年底,全市共辖四县一区,6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8个居委会,870个村委会。市政府驻原州区。

二、人口变化与人力资源

(一)人口不断增长

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活动。新石器时期人类繁衍兴盛,发展较快。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戎族迁居。汉代以来,漠北少数民族来到该地区居住。隋唐至元明,境内成为军屯、监牧之地。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固原州约有人口52921人(不含驻军)。清代,人口锐增,尤其是同治年间(1862~1874年),陕甘起义军中的回民被大量安置到该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自治,社会安定,人口迅猛增长,回族更明显,超越了本地自然、经济的承受能力,因此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显著变缓,回族人口比例趋增,占46.2%(是全国主要的回族聚居区之一),人口基数越来越大,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仍为当务之急;农业人口比例虽有缓慢缩小的趋势,但因其所占比例仍接近85%,故从这个角度看,固原市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

(二)人口分布状况

从人口分布看,人口基数最大的是原州区,占全市的1/3,人口密度最大、自然增长率最小的是隆德县,人口基数和密度最小的是泾源县。

(三)人力资源

2011年末全市155.3万人,是1949年的3.8倍;农业人口占84.3%,全社会从业人员74.04万人。辩证地分析人口构成,人口多是固原市发展的包袱和瓶颈,反过来,固原市是宁夏劳务产业第一大市,每年输出劳务30余万人,到发达地区从事多个行业技术工种,通过务工既增加了收入、积累了财富,又转变了观念、锻炼了技能、提高了素质,为固原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储备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

第二节人文资源

通过了解固原的历史和市情,我们发现,今天的固原市是宁夏的南大门和半壁河山,由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文化积淀厚重,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历史都赋予她许多独特之处。

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

(一)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先祖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狩猎农耕,繁衍生息,创造文明。以六盘山脉(古称陇山)为中心的诸河谷地带,古人类活动足迹较多,这里广泛分布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密集,成为中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绽放着古老文明的火花。

1.孕育着许多古老的神话和传说

黄帝巡视天下,“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山”;魏征梦斩泾河老龙;柳毅传书救龙女;济公修行延龄寺、曼苏尔、白云寺、须弥山;六盘山灵湫多、海子多,是出龙的地方;朝那湫、灵湫、西海子、北海子孕育着伏羲、女娲的传说;穆桂英飞荡秋千架等传说,为这块土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迸发出熠熠灵光。

2.演绎过许多悲壮的历史故事

秦昭襄王修筑长城,汉武帝六巡萧关,西晋时匈奴首领赫连勃勃高平创业,唐太宗亲临瓦亭观看牧马,西夏王大战好水川,明代石城之战,成吉思汗催马扬鞭于六盘,忙哥剌在开城建造安西王府,人民解放军任山河之战,为这块土地注入了悲壮与活力。

(二)传承着厚重的文化

固原市地处中原与边地的过渡地带,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成为西域中亚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碰撞融合之地。

1.团结互助的多民族地区

历史上主要有西戎、匈奴、羌、鲜卑、氐、羯、吐蕃、党项、女真、蒙古、回、汉等民族,“民国”以来才以回、汉为主,这与古代固原的繁荣分不开,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浇铸成理解与沟通、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2.地方特色文化的形成

丝绸之路开通后,在东、西物质交流中,传播着道教、佛教,特别是明清以后的伊斯兰教广泛渗透、影响着西北地区的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饮食、服饰等各个层面,形成了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艺术,推进了固原文明的进程。

3.人文荟萃的集散地

历代政治家、戍边将士、文人墨客光顾此地,抒发情怀,从《诗经》“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春秋公羊传》“上平曰原”的西部情怀,到隋炀帝、皇甫规、皇甫镛、李白、林则徐对西海固的鼓与呼;从班彪的《北征赋》、岑参的《八月萧关道》、王维的《使至塞上》、王昌龄的《塞上曲》、李东东的《固原词》,到西海固作家群,为这块土地增添了古朴浑厚、清越苍茫的乐章。

4.古迹、古文物较多

有世界唯一的镏金银壶,亚洲最完好的玻璃碗,众多的罗马金币(中国共有56枚)、萨珊银币和彩绘陶俑等诸多文物。

5.开宁夏修志的先河

“宁夏历史千斤重,固原要占六百斤”,宁夏历史是从固原开始的。从宋朝修过的《安定图经》到2009年出版的《固原市志》,已修了7部志书,平均200年修1部志书,当今地方志工作也走在全区前列。乌氏县、朝那县、古萧关、皇甫谧、梁氏家族、安西王府、六盘山、西海固等把固原带入了世界史。

(三)人才辈出

1.是我国畜牧业鼻祖乌氏倮的桑梓

乌氏倮以售畜而购得不同品种的奇货,献给戎王,回偿以价值十倍的牛马,多得以山谷计量,故秦始皇以“比封君”待之,“与列臣朝请”;《史记·货殖列传》中,跻身于范蠡、子贡等人中间,使乌氏县因此而载入史册。

2.是世界针灸医学家(史学家、文学家)黄甫谧的家乡

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声名大起;西晋初年著名诗人左思构思十年写就《三都赋》,初不为重视,黄甫谧为之作序,便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所著《针灸甲乙经》奠定了我国针灸医学的基础,南北朝时传入日本、朝鲜,唐中叶传入西欧各国,至今仍为世界针灸学经典,颇受尊崇;其故里朝那县曾成为二省、四市、十县相争的热点。

3.我国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梁鹄的故里

安定乌氏人,少年时爱好书法,因擅长八分书法(大字)而闻名,被举为孝廉,汉灵帝很看重,招在鸿都门下任侍郎,升任选部郎;魏武帝曹操也非常喜爱他的书法,认为已胜过他的老师,常将条幅钉在墙上或悬挂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