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固原农业发展概论
48476300000040

第40章 固原市水资源及利用现状(2)

第二节固原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一、固原市水利事业发展历程

水是人类与生物生息繁衍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特别是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地区明、清始兴水利,最早见于明嘉靖《固原州志》关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引西海子(今海子峡)水入固原州城的记述;清代州、县志中又有固原县颉河上中游、张易河谷川道、中水河上中游等,彭阳县红、茹河川,海原县关桥及李俊、杨明河道,西吉县葫芦河川,隆德县山河及沙塘川,泾源县暖水河一带,引水上台修小渠灌溉菜园及少量农田的记述。但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上小型水利只灌溉农田数千亩。本地区水利水土保持事业基本上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展开的。

西、海、固回族自治州成立后,州和各县先后设立水利机构。1954年4月到10月修建今彭阳县城阳引水渠,可灌地333.3hm?。1955年后又于固原三营川六个窑等地,兴修6处无坝引水渠道,至1957年共建成无坝水渠16条,总长146km,建筑物421座,引水总流量20.3m?/s,有效灌溉面积0.967万hm?,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固原市大部分地方干旱,年降雨量少而且不平衡,仅有小型水利设施,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干旱年月有不少水利渠道受水源锐减影响,难以适应灌溉需求。

当时在水源渠口以上选址打坝蓄水的做法,由于缺乏科学根据和技术指导,所以大多数不成功。如西吉县1956年动员群众打筑的52座土坝,7月份一夜暴雨便冲垮了38座。1958年,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郝玉山和水利局副局长薛池云、副总工程师吴尚贤等,积极帮助西吉县总结经验教训,使大家认识到打坝蓄水、长蓄短灌是山区发展水利的一条门路,但必须进行科学论证,按流域面积、历史上有关洪峰记载等,选好坝址,设计工程,并要给水以出路。此后,在国家支援下,出现了以修水库为主的水利建设高潮,到1966年共建成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15座,小(二)型水库21座;设计总库容31367万m?,加上以前的水利设施,实际灌溉面积达到1.61万hm?。

“文革”期间,地、县水利机关瘫痪,水利建设工程的检查督促工作无人问津,水利设施管理跟不上;原先建成的一批水库没能及时配套,发挥效益,新建的一些水库工程质量低劣,有的水利设施还遭到破坏。1973年降雨偏多,22座小水库垮坝。至1977年普查,全地区累计建成小水库198座,其中105座已达不到抗洪标准,成为危险水库。这样,此后的水利建设,只得以除险加固、加坝和进行渠系配套、平田整地、发挥水库效益为主。至1979年已有23座水库脱险,至1984年又新建27座小水库;连同原有水库总计有效库容达69660万m?,水利灌溉面积达3.21万hm?,为本地区水利事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本地区一旦发生干旱,即有部分地方出现人畜饮水困难,严重者闹水荒,要去数十里外人担、畜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国家投资,在今原州区以北、今中卫市海原县罗川乡等严重缺水地区,建设地下送水管道工程17处,目前管道延伸总长405km,在所经村庄设点供水。同时总结干旱地区人民自古以来打窖蓄雨水、干旱时备用的经验,1982年以来发动缺水村庄各家打窖,每窖由地方政府补助30~50元,至1986年已打窖7万余眼,其中专供人畜饮用井91眼,解决了200100口人、49300头大家畜、148000只羊的饮水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推广解放式水车配装在土井上浇灌菜园和小片农田的经验,先后安装水车125部,约50.67hm?田苗得到灌溉并获增产,但不久就纷纷废弃不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省区打深井、提用地下水成功经验的推广,本地区也出现了打井利用地下水的新局面。1970年11月地区组建打井队,调配10名干部职工去河北省衡水等地学习,1973年地区成立了以地委书记程焕卿、革委会副主任刘源为正、副组长的7人打井领导小组,展开了群众性的打井运动。开始由于缺乏技术指导,打了不少干井,另有一些井水量小,加上其他原因,后来都废弃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总结经验教训,按地下水资源分布,合理布定井位,采取机械打孔,并按地下水层情况,科学制作井壁管,做到安装好、回填好,同时要求机泵配套,平田整地工作要跟上。农村实行经营承包以后,机井灌溉亦实行了经营承包管理,谁灌地,谁交钱,以井养井,同时对管井承包户由地方或集体适当补贴管理维修。目前今原州区彭堡镇以北,中卫市海原县高台乡、西安乡,西吉县新营乡等地,已发展为机井成群的井灌区;一部分单井灌溉面积达到10hm?,个别机井达到13.33hm?左右。到1986年年底,全地区计有配套见效益灌溉井797眼,灌溉面积0.67多万hm?,从而为本地区开展抗旱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固原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一)水利工程现状

全市建成的162座中小型水库、2759眼机井、268座小扬水、252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与建成的固海扬水工程、扬黄扶贫扩灌工程、固原市东山坡引水工程、彭阳县长城塬引水工程和隆德县桃山引水工程及彭堡机井、海子峡水库、三里铺机井、贺家湾水库4处城市水源工程初步构成了供水网络体系,各类供水工程年平均供水量1.47亿m?,其中当地地表水0.944亿m?,地下水0.396亿m?,扬黄河水0.13亿m?,成为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水源。

据统计,2004年至2010年全市农业、工业、城镇、生活年平均用水量1.47亿m?,年平均耗水量1.174亿m?。全市人均年平均取水量95m?,耗水量70m?;万元GDP取水量191m?,耗水量141m?;农业亩均取水量160m?,耗水量118m?。取水量分别占全区人均年平均取水量1173m?的8.1%,万元GDP取水量689m?的27.7%,农业亩均取水量899m3的17.8%。随着固原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城乡饮水、生态需水、工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二)水资源利用现状(根据2011年宁夏水资源公报统计)

固原市境内天然地表水资源量5.67亿m?,但合理利用的只有1.4亿m?,80%的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主要是由于工程措施不足、蓄水能力不强、现有水库的库容量小、调蓄能力差等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北扬黄河水、南引泾河水、调度库坝水、联用井窖水、治理流失水”工程配制体系建设。通过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提高水资源涵养能力,并使各大水库互相调蓄,互相支持,形成“南北配置,丰枯补给”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战略性瓶颈问题。要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认真调研,仔细测算,摸清当前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积极谋划如何通过工程性措施挖掘水资源利用潜力,努力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随着近年来极端气候的日益增多,水务部门要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加强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水库的防洪标准,确保万无一失。

三、各县(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一)原州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原州区现有中小型水库40座,机井912眼,骨干坝62座,库坝年均蓄水量3000万m?左右,机井单井出水量50~80m?/h。

1.库灌区现状

原州区境内有自流灌溉条件的有沈家河、冬至河、二营、张易、康沟、上店子、郭庙、大马庄、陈家沟、毛家沟、青石峡、潘家庄、曹河、雨洛沟和陀隆沟15座水库,骨干坝62座。库坝灌区可灌面积0.875万hm?,现有效灌溉面积0.382万hm?,灌溉方式以自流为主。

2.井灌区现状

目前项目区有机井535眼(井深50~180m,单井出水量30~50m?/h),清河镇14眼,中河乡26眼,彭堡镇137眼,头营镇189眼,三营镇152眼,开城镇4眼,张易镇13眼,其中分布在沈家河灌区及固海扩灌区作为补充水源的机井127眼。机井主要分布在清水河东岸的河谷平原地带,项目区可灌面积0.717万hm?,实际灌溉面积0.395万hm?。灌区已配套改造机井156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