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介绍脑科学的基础知识,通过脑与心智的一些实验事实,说明脑是集成的脑。这一章则根据脑与心智的一些实验事实,说明脑的集成现象。
集成的脑和脑的集成是紧密联系着的。这一章和上一章讨论内容的不同之处在于:上一章用集成的观点说明脑是集成的统一体,这一章则用集成的观点说明脑内各种集成现象,特别是各种集成作用和集成过程。
脑内集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脑内各部分集成为脑统一体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随时间发展的,是通过脑内相互作用以及脑与环境相互作用实现的。脑的各种相互作用不但将脑内各部分集成为统一的整体的脑,而且还由神经系统将身体各个生理系统和各种器官集成为统一的整体的身体。
Sherrington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集成作用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在《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Sherrington 1906)一书中详细讨论了脊髓反射作用,阐述了神经系统不同层次的整合作用。他提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在于整合作用”的著名论断。整合就是本书所说的集成。
脑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集成作用和集成过程,下面几节分别考察脑的结构与功能集成、脑的信息集成和脑的心理集成。
2.1 脑的结构与功能集成
这一节从脑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讨论脑的集成作用和集成过程。结构集成指脑结构方面的集成作用和集成过程,功能集成指脑功能方面的集成作用和集成过程。在生物学中,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要了解功能就得了解结构。脑的结构集成和功能集成有紧密的联系,结构集成为功能集成提供基础,而功能集成又促进结构集成。
脑的结构集成和功能集成是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进行的,这些时间尺度有很大的跨度。从种系的进化过程来说,脑的集成过程的时间尺度是数十万年到数百万年以上。从个体一生发育和生长过程来说,脑的集成过程的时间尺度是数十年到百年以上。从个体生命的一定阶段的学习过程来说,脑的集成过程的时间尺度是数天到数年。从个体的某种心智活动过程来说,脑的集成过程的时间尺度是数十毫秒到数十秒。下面着重从脑的进化过程和脑的发育过程来说明脑的结构集成和功能集成。
经过长期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特别是由于劳动,人类不但发展了对生存有意义的神经结构,而且逐渐形成了复杂的脑功能系统。Eccles在《脑的进化》(埃克尔斯2004)一书中对脑的进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大量事实表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是在长期进化中逐步发展的,进化过程是脑的集成过程,今天的人脑是长期集成作用和集成过程的产物。
复杂的脑是由数量巨大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它们是怎样集成为整体的脑呢?Purves等(1997)在《神经科学》一书中给出了关于脑的发育的许多资料,说明从胚胎到成人的脑,脑的发育涉及神经系统的分化、脑的节段化、神经元的迁移、突触的形成、神经回路的构建等复杂的过程。表明在脑的发育中存在各种集成现象,个体脑发育过程是脑的集成过程。
前面提到,脑是具有许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在生物大分子和神经细胞到整体脑之间,存在许多个中间层次。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集成为不同的中间层次的结构,中间层次结构又集成为整体的脑。
脑具有可塑性。在脑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脑的可塑性有不同的表现,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下面分别讨论突触的可塑性、脑区的可塑性、脑内网络的可塑性,以及损伤脑区的可塑性。
突触具有可塑性。实验表明,当一个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兴奋信号且突触后神经元同时发放时,这个突触的连接强度增加(Hebb 1949)。突触连接强度在神经活动中发生改变的特性称为突触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是脑内网络可塑性的微观基础。
脑区具有可塑性。对一个脑区来说,每次激活都导致这个脑区以及它和其他脑区间连接的变化。例如某种长时间的训练使大脑皮层中与训练相关的区域发生重组,在一定情况下,相关区域的皮层会增大。
脑复杂网络具有可塑性。脑区及其连接的可塑性使得脑复杂网络是可塑的。实验表明,实践活动对脑内网络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训练过程使脑内网络发生变化。脑内网络的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从脑的发育来说,在新生儿发育过程中,脑内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快速增长,脑的重量不断增加。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脑也不断发展,脑内网络越来越复杂。Posner和Rothbart(2006)曾研究过儿童发育中脑内注意网络的发展过程。
感觉器官损伤的研究表明,如果某种外周感觉器官受到损伤,大脑皮层中与损伤器官对应的区域会发生重组,使它不再具有原来的功能,而是逐渐发展成感知或处理其他感觉信息的系统,这说明大脑皮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损伤脑区也具有可塑性。如果大脑皮层中某种功能区域发生局部的损伤,通过康复之后,受损伤脑区的功能可以部分地由其他脑区代偿,也就是说,执行原来功能的系统可能会转移到其他脑区。
总之,脑在不断进行塑造,脑的塑造过程是脑的结构与功能的集成过程。
2.2 脑的信息集成
脑是处理信息的器官,脑内通信是脑的重要特性。脑的信息集成是脑内集成作用和集成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脑内大量不同的信息集成为整体信息。这一节从脑的信息处理方面讨论脑的集成作用和集成过程。
脑的信息集成和上一节讨论的脑的结构集成和功能集成有密切的联系。脑的信息集成和脑的结构集成的关系是:脑的结构集成是脑的信息集成的基础。脑的结构是为实现脑内信息加工而构筑的。除脑内神经细胞组成神经回路外,脑内神经细胞之间可以有远程的连接,这些神经连接有精确的空间分布,为脑的信息集成提供了结构上的基础。
脑的信息集成和脑的功能集成的关系是:脑的信息集成是脑的功能集成的基础,脑的许多功能集成由脑的信息集成过程实现。Sher-rington(1906)指出,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是通过神经信号的传导完成的。神经信号可以快速传导,而且神经传导有精确的时间分布。
在单个神经元的水平上,一个神经元能够将输入的兴奋性信号和抑制性信号集成为统一的反应。下面引用Kandel等(2000)在《神经科学原理》一书中对神经信号集成的说明:
由单个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突触电位一般比较小,不足以使突触后神经细胞激发到形成动作电位的阈值。但大脑皮层的每一个神经元不断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许多输入信号,有些信号是兴奋性的,其他是抑制性的。有些信号强度较大,另一些信号强度较弱。这些输入信号与神经元树突的不同部位相接触,它们可以互相增强或抵消。
当突触后细胞接收兴奋性输入时,可能也接收抑制性输入。抑制性输入会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任何一个兴奋性突触或抑制性突触的输入的总效应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如突触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以及其他突触的邻近程度和相对强度等。
在突触后神经元中,通过神经元集成的过程,将一些竞争性的输入进行集成。这种神经元集成是整体神经系统面临的决策任务在细胞水平的反映。也就是说,在任一时刻,一个神经细胞要对动作电位发放或不发放作出决定。Sherrington把神经系统由竞争性抉择作出决定的活动称为神经系统的集成作用。他把决策看做是脑最基本的特性之一(Sherrington 1906)。
脑内神经信息的编码问题,即神经信息在脑内如何编码、表达和加工的问题,是脑内信息集成的基本问题之一。我们在“神经元簇的层次性联合编码假设”(唐孝威等2001)一文中曾经探讨过神经元簇的信息编码,下面引用该文的部分内容:
脑的信息编码研究由来已久,从1949 年Hebb提出的经典细胞群假设(Hebb 1949),到1972年Barlow的单个神经元的编码假设(Barlow 1972),以及1996年Fujii等人提出的动态神经元集群时空编码假设(Fujii et al 1996),不同观点间的争论始终在进行。其中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是单个神经元还是神经元集群编码刺激信息?是神经元动作电位出现的明确时间还是脉冲的平均发放速率携带信息?由于神经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利用现有的实验手段还不能彻底解决神经信息编码原理,目前已有的几种神经编码理论在解释神经系统工作原理方面都存在不同层次的困难。
神经生物学实验表明,神经系统处理信息具有几个明显特点。首先是多样性,即可以辨认同一目标的不同形态,例如对人的不同表情或不同年龄的同一张人脸的模式识别,以及对其他的同属一类但形态、大小和颜色各异的物体的识别等;其次是鲁棒性,即个别神经元的死亡及损伤并不导致相关神经信息的丢失;另外是层次性,即对刺激信息的处理分特征层次和抽象层次,例如祖母的各个细节与祖母这个抽象概念是两个不同层次。
Barlow单个神经元编码假设的基本点是:平均发放速率编码假设、最优刺激概念、单个神经元等于单个功能及功能连续性假设。Barlow理论在高级认知功能方面的直接扩展就是祖母细胞假设。该编码理论的明显困难是组合爆炸,困难的根源在于其基本假设:需要存在代表客观事物多个特征及属性之间各种组合的编码细胞,但有限的脑细胞不足以满足这种需要。就像von der Mals-burg(1981)曾指出的那样,该理论产生的困难比其能解决的问题还多。另外,单个神经元编码理论也无法解决鲁棒性问题,即大脑中认知细胞的产生和消亡带来的记忆管理问题。
Hebb经典细胞群假设面临两个密切相关的困难:重叠困难和绑定问题。重叠困难指两个刺激同时到达时,由于该理论基于细胞群内的所有神经元平均发放速率的增加来识别一个编码群,故引起无法分辨这两个细胞群的问题。重叠困难的根本原因是Hebb经典细胞群缺乏内部结构,而所要表达的外界知识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绑定问题是皮层内整合多个平行通路中的信息时出现的困难,例如红色圆圈和绿色三角形同时呈现在视场时,脑中颜色区中代表红色和绿色的细胞群同时兴奋,而形状脑区中代表圆圈和三角形的细胞群的平均发放率亦同时提高,在Hebb经典细胞群框架下,无法完成正确的绑定。
除以上两种主要编码理论外,还存在其他一些有一定影响的学说,例如Tanaka和Fujita为代表的图元假说、von der Malsburg的同步振荡编码、位置编码理论、时间编码假说,以及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动态神经元集群时空编码理论,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有确定的神经生物学实验证明,即使对同一皮层区也存在完全不同的编码范式,所以我们不排除在同一脑区存在两种以上编码的可能性。
为了克服目前几种编码理论的困难并解释更多的实验事实,我们提出一个新的假设,它融合了祖母细胞假设和Hebb经典细胞群编码假设的优点,称为神经元簇的层次性联合编码假设。我们认为神经编码的基本单元是神经元簇,一个神经元簇由一群功能和定位都比较接近的神经元构成;每个神经元簇有选择性的特征表达,对该特征刺激反应最强烈,而对其他刺激的反应随该刺激与最优刺激间的差距而减弱;参与编码的神经元簇具有等级性,存在编码抽象概念的神经元簇及编码具体属性的神经元簇;神经元簇编码的一个基本性质是联合表征,即不同层次的神经元簇可以被绑定在一起共同表达复杂刺激。
这个假设的建立除考虑了前述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几个特点外,还基于下列实验事实:(1)皮层存在功能柱结构,位于同一功能柱内的皮层神经元对某一特定的传入刺激有相似的放电反应;(2)嗅觉功能柱对某种气味分子存在最大反应,而且对相近的分子具有一反应灵敏范围。其他功能柱也有类似的特性。但最优刺激响应神经元簇与非最优响应神经元簇之间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
神经元簇的概念显然与祖母细胞不同,因为基本单元是神经元簇,而不是单个神经元;它也与Hebb经典细胞群含义不同,因为神经元簇有选择性特征表达,并有层次性联合编码,而Hebb经典细胞群是一些以解剖学联结为基础,以相关发放为指导而组织起来的一个神经元集群。虽然在某些方面神经元簇类似Hebb经典细胞群,但神经元簇的识别依据一定时间窗口(例如100 ms)内部成员的共同活动即发放率的同时增加来完成,神经元簇内所有神经细胞的解剖位置和功能都非常相似。
神经元簇的层次性联合编码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目前几种编码假设的困难。首先可以解决鲁棒性问题。由于每个神经元簇含有相当多个(例如10 3个或更多)神经元,个别神经元的损毁或死亡不会影响整个神经元簇对其特定刺激的表达。其次,神经元簇编码假设神经元簇具有内部结构,具有多个特征及属性的复杂事物可以激活代表各个不同特征和属性的一群神经元簇,它们的恰当绑定共同编码该复杂刺激。联合表征需要特定绑定,特定绑定的一个可能解决方案是更高级脑区的选择性注意机制。至于是否需要由同步振荡进行绑定,还要进一步研究。另外,这种联合表征可以在不同层次间进行,即编码抽象概念的神经元簇及编码具体属性的神经元簇可联合表达各种复杂事物。最后,在神经元簇编码假设中存在多个功能相似的神经元簇,可以解决多样性问题。例如祖母不同表情的脸,可由不同的神经元簇编码和联合表征。
在脑的整体水平上,《脑功能原理》(唐孝威2003 a)一书曾讨论脑区激活和相互作用中神经信号的集成作用:(1)未激活脑区在不接受输入信号时,保持其原来状态;激活脑区在不接受输入信号时,其激活水平随时间衰减;(2)输入信号使脑区激活,脑区激活水平随输入信号强度的增大而提高;(3)激活脑区输出信号到达连接脑区,信号强度随激活脑区激活水平的升高而增大,并随连接通路效能的提高而增大;(4)激活脑区对连接脑区作用,使它们之间连接通路的效能提高,连接脑区又反作用于前面脑区。
此外还要提到脑的集成作用和集成过程的另一个方面,即脑、身体与环境的集成。脑不是孤立存在的封闭系统,而是处于身体与环境之中的开放系统,环境包括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脑、身体与环境不能分离,心-脑-身系统不断地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塑造脑与心智。在认知科学中,曾经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研究心-脑系统和环境的作用,如具身的观点(Lakoff,Johnson 1999)、情境的观点(Brooks 1999)、动力系统的观点(Thompson,Varela 2001)等。脑、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促进了脑、身体与环境的集成。
2.3 脑的心理集成
心智活动是脑的高级功能。脑的心理集成是指脑内心智活动的集成作用和集成过程。我们在《心智的无意识活动》(唐孝威2008 a)一书中提出,觉醒注意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心智的整体。该书曾对心智活动有如下的说明:
心智有觉醒注意成分。一定的觉醒是心智活动的基础,个体觉醒才会有各种主观体验。觉醒可以处于不同的程度,反映个体心智的整体觉醒状况。个体的觉醒程度是随时间变动的。觉醒与心智的其他成分有关,如觉醒程度受情感影响,也与意向有关。
心智有认知成分。个体的主观体验有具体的内容。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知道自己觉知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还知道觉知内容所具有的意义。认知过程有信息加工,心智的内容是脑内加工的各种信息以及信息的意义,其中包括脑接收的内、外环境输入的信息和脑发出的支配动作的输出信息等。
在认知方面,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语言等都属于心智活动。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客观事物在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记忆是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心智活动的重要方面,个体既有对当前信息进行加工的短时的工作记忆,还有长时存储的长时记忆。按存储信息的性质,长时记忆有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思维是脑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语言过程是一种心智活动。
心智还有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个体在情绪和情感方面的主观体验以及在意志方面的主观体验都具有心理学的意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并且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个体总是对自己的活动有意向。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自我认知是人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从上面一些说明,可以看到心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心智的各种成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心理集成是通过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上一章中介绍了脑的四个功能系统,这里说明心智的各种成分和脑的功能系统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下文字引自《统一框架下的心理学与认知理论》(唐孝威2007)一书:
脑的四个功能系统不是孤立、无关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它们各自的功能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工作,形成了脑的整体活动。上面提到心智的四种主要成分,即心理的觉醒注意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这些心理活动成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整体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四种主要成分和脑的四个功能系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是心理活动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心理的觉醒注意成分主要基于脑的第一功能系统的活动。心理的认知成分主要基于脑的第二功能系统的活动。心理的意志成分主要基于脑的第三功能系统的活动。心理的情感成分主要基于脑的第四功能系统的活动。
心理活动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分别有其脑机制。心理活动的觉醒注意成分和其他心理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脑的第一功能系统和脑的其他几个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脑的第一功能系统保证、调节紧张度和觉醒状态,它为脑的其他几个功能系统的各种活动提供基础,而脑的其他几个功能系统的活动则会影响脑的第一功能系统的功能。
心理活动的认知成分和其他心理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脑的第二功能系统和脑的其他几个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脑的第二功能系统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信息加工的结果会影响其他几个功能系统的活动,而脑的其他几个功能系统的活动则对脑的第二功能系统的功能有影响。
心理活动的意志成分和其他心理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脑的第三功能系统和脑的其他几个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脑的第三功能系统有制定行为程序的功能,还有进行预测和执行行动等功能。它对脑的其他几个功能系统的活动起调节和控制作用,而脑的其他几个功能系统的活动则会影响脑的第三功能系统的功能。
心理活动的情感成分和其他心理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脑的第四功能系统和脑的其他几个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脑的第四功能系统有评估信息和产生情绪体验的功能。
评估-情绪功能系统和保证、调节紧张度与觉醒状态的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后者为脑的第四功能系统的活动提供基础,而脑的第四功能系统对信息评估的结果,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和作出的反应,则会影响调节紧张度和觉醒状态的功能系统的活动。
评估-情绪功能系统和脑的第二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功能系统为评估-情绪功能系统提供资料,而在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过程中又不断进行着评估。评估过程涉及对客观事件的感知、对事件意义的解释、对个体过去经验的提取以及事件信息与储存信息之间的比较等。评估-情绪系统的评估结果和情绪体验会影响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过程。
评估-情绪功能系统和脑的第三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评估功能系统的评估结果是编制程序、调节和控制的功能活动的前提;评估功能系统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评估,选择其中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信息,送到编制程序、调节和控制的功能系统,指导它完成调控任务,使后者起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与行为的作用,达到期望的最终目标;而脑的第三功能系统则影响评估过程的进行,并且进一步改变情绪体验。
在每一种心智活动中都有许多集成过程,下面以感知觉作为例子。人的感知觉是基本的心理过程。外界事物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转换为神经脉冲,它们由周边神经系统传送到脑,引起相关脑区的激活,当脑区激活水平达到一定值时,产生相应的感觉体验。外界事物的物理刺激是客观的物理事件,身体内部的神经传递和脑区激活是人体的生理活动,人的感觉体验是主观的心理活动。
对于个体来说,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物理刺激都是信息,事物的信息在脑内进行加工。通过脑内的信息加工和意识活动,对有关信息作出解释,有对信息意义的理解。信息产生主观体验,但信息和主观体验不同。脑内将多种信息综合的过程是信息集成,而通过信息加工和意识活动将多种主观体验形成整体主观体验的过程是心理集成。信息集成是心理集成的基础,但心理集成不同于信息集成,心理集成的主观体验具有心理学的意义。
前面提到,心理学中把感觉定义为对客观事物具体特性的体验,把知觉定义为对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体验。在感知觉过程中有心理集成现象,下面举一个视知觉的简单例子:看一个红色的小球在一个平台上某处朝一个方向运动。一个物体有各种不同的属性,如物体形状的属性、物体颜色的属性、物体位置的属性、物体运动的属性等。这些不同的属性分别引起不同的主观体验,有对物体形状是小球的主观体验,有对物体颜色是红色的主观体验,有对物体位置是在平台上的主观体验,以及有对物体朝一个方向运动的主观体验等。
人知觉到的并不是物体许多孤立的特性,而是物体的整体特性,也就是说,人把上述各种不同的主观体验集成为一个整体的主观体验,例如知觉到一个红色小球在平台上朝一个方向运动的整体体验。心理学把人对物体各种不同体验集成为对物体的整体体验的现象称为绑定(binding)。体验绑定的意思是把各种体验捆绑在一起。上面的例子是视知觉的绑定。
人有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觉器官,不同的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不同的刺激,通过不同的感觉通道将不同刺激产生的神经脉冲传到脑。视觉是人的多种感觉中的一种,此外还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不同感觉。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这个运动的小球还发出各种声响,人会有对发声的运动小球的整体体验。这时除了对视觉通道接收刺激产生的体验集成为视知觉外,同时会将视觉通道刺激产生的体验和听觉通道刺激产生的体验集成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当人同时接收多种刺激时,会把相应的多种感受综合起来。例如人在看艺术演出时,看到表演的动作,听到表演的音乐,这些视觉和听觉的体验综合起来,进一步形成对演出的感受。这是跨感觉通道的知觉绑定。
绑定是最常见的心理集成现象。心理学中研究得最多的是知觉绑定,实际上在心理活动的许多过程中都存在绑定。心理学家不但讨论知觉的绑定,而且讨论工作记忆的绑定。知觉过程和工作记忆过程不断交互作用,知觉绑定和工作记忆绑定是交织在一起的。
在脑科学中,对绑定的神经机制进行过许多研究。认为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首先是由不同的神经细胞群分别检测外界刺激的特征,这称为特征检测。然后将各类神经细胞群分别处理的特征集成起来,实现特征绑定(Treisman,Sykes,Gelade 1977;Treisman,Gelade 1980)。例如客体的视觉信息包括时空信息和表面特征信息两方面,视觉系统有平行的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它们分别将不同的信息传递到顶叶和颞叶脑区进行集成(Underleider,Mishkin 1982)。
von der Malsburg(1981)等曾提出同步发放假设来解释知觉绑定,认为脑内神经活动存在振荡脉冲。对于一个知觉对象,它的各种不同的特征分别是由不同的神经细胞群检测的,而神经系统振荡脉冲的同步发放则把许多不同的神经细胞群分别加工的信息集成在一起,从而达到对许多种不同特征的绑定,形成统一的知觉。Eckhorn等(1988)、Gray等(1989)及Singer和Gary(1995)对脑内40 Hz振荡进行实验研究,他们的工作为同步发放假设提供了一些初步的证据。
再以语言的集成现象作为例子。语言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现象(Chomsky 1957,吕叔湘1979,索绪尔1980)。人理解语言和产生语言,分别包括各种不同性质的集成作用和集成过程。
个体理解语言的过程是:对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同时提取原有的知识,把它们结合起来,在脑内构建这些语言材料的意义。在整个过程中,加工语言材料、提取原有知识,以及构建语言意义等,都需要脑内进行不同性质的集成。因此,理解语言是集成过程。
个体产生语言的过程是:整理自己的思想,确定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将思想转换成语言材料,并且输出语言。在整个过程中,整理思想、确定表达内容,以及转换成语言等,都需要脑内进行不同性质的集成。因此,产生语言是集成过程。
心理集成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后面第三篇中还将对心理集成现象的若干方面进行专门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