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本章谈到若干对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问题。例如,“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等都可以说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觉注意。这种观点贯穿于《道德经》全书。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①。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②。
“注解”
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能被夺走的,想必是给予来的。予之,可以给予别人的身外物。
②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家政权不是用来威慑人的锐利武器。器,一字双意,既指政权又指武器,如同现代语把政权叫做国家机器一样。
“译文”
要想关闭什么,那必定是张开着的;
要想削弱什么,那一定是强大着的;
将要被分离的,那肯定是连接着的;
有什么能够被夺走的,那无疑是给予来的。
这都是该懂的小道理。
柔弱能战胜刚强。
其间关系就好像鱼儿离不开水,国家政权不是用来威胁人的锐利武器。
“深度剖析”
上一章老子提出了“小”而变“大”的思想,从本章的内容看,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觉注意。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对于事态发展的具体分析,贯穿了老子所谓“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在以上所讲“合”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与”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对于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在“物壮则老”理念的指引下,老子进一步提出了促使一种强大事物加快走向反面(即衰落)的高明策略,这种策略鼓励弱者采取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段来获得最后胜利。那就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使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用现代语言翻译这段话,大意是:对待任何事物,想要收缩它,必先使其扩张;想要削弱它的力量,必先使其坚强;想要废弃它,必先捧它;想要夺取它,必先施与它。这种做法,表面看并不合算,实际上却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如果我们先给予对方恩惠,以后必会从对方身上收回几倍的回报。这看似糊涂,实则精明。
老子把认识这套策略的方法称为“微明”,即根据细微的征兆而发现事物的循环规律。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所深信不疑的事物规律。其实,在当日列国之间的勾心斗角之中,这套策略早已被各国君主、将相们运用得得心应手,而手段之高超尤有过之。
《史记》载有: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于是,选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丈衣而舞康乐,……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史记·孔子世家》)
简言之,老子在这一章奉行的是欲取先予的理念,这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商场中,都是大有裨益的。
“案例一”
《韩非子》教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处世经验,并且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郑武公想攻打胡国。他先把自己的女儿送给胡王,在讨得胡王欢心之后,他召集部下说“我想要扩张领土,应该先进攻哪个国家呢?”这时有一个叫关其思的大臣建议:“胡国是最佳目标。”郑武公闻言大怒:“胡国是兄弟之邦,怎么能够去攻打呢?”于是下令把关其思斩首。胡国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郑国逐渐放松了警惕,终于被郑军乘虚而入,轻易地占领。
得了郑王之女而大意松懈的胡国无疑是最佳选择,关其思的想法十分正确。但是,他轻率地发言,以至于自己惹火烧身。所以一个人光有正确的思考还不够,还要根据客观实际去运用它,使之发挥正确有效的作用。
经商中的“先赔后赚”之计,也就是欲取先给。美国人出外旅游,有一个去处可以不花一分钱,甚至还有节余,这个地方就是大西洋赌城。从纽约出发,到那里来回车费才20美元,到达后马上可以得到赌城当局馈赠的15美元现金,还有一顿丰盛的自助餐。第二次来时,凭车票又可以得到8美元的回赠。
这是赌场老板谋利的一个妙计,吸引顾客前来,来得愈多愈好,因为到赌场来而不赌者寥寥无几,不管赌客运气如何,总体上是赚少赔多。因此,所谓来去不花钱,实际上花费的是赌场老板从顾客身上赚来的零头。得到最大好处的当然是赌场老板,但顾客的心理上还能承受。这就是赌场老板的诀窍。所谓“降价销售”、“有奖销售”、“买一赠一”等等,实际上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因此,商战中以此取胜的很多。看似吃亏,实则赚大便宜。
“案例二”
商人遇到了难处,他的生意越做越小,于是他请教智尚禅师。禅师说:“后面的禅院有一架压水机,你去给我打一桶水来!”
半晌商人汗流浃背的跑来,说:“禅师,压水机下面是枯井。”禅师说:“那你就去给我到山下买一桶来吧”。
商人去了,回来后仅仅拎了半桶水。禅师说:“我不是让你买一桶水吗,怎么才半桶呢?”
商人红了脸,连忙解释说:“不是我怕花钱,山高路远,实在不容易啊!”
“可是我需要一桶水的,你再跑一趟吧!”禅师坚持说。
商人又到山下买了一桶水回来。禅师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了。于是带他来到压水机旁,说:“将那半桶水统统倒进去”。商人非常疑惑,犹豫着。
“倒进去!”禅师命令。
于是,商人将那半桶水倒进压水机里。禅师让他压水看看。商人压水,可只听那喷口呼呼作响,没有一滴水出来,那半捅水全部让压水机吞进去了。商人恍然大悟,他又拎起那整桶的水全部倒进去,再压,果然清澈的水喷涌而出。
禅说:万事皆因果,得有前因才能有后果,假如你不付出自己的水,没有足够的压力,它就一滴都不会回报你,想得到更多的回报,你必须先舍得付出啊。
“案例三”
从前,有三个商人在一个地方拣了许多价值连城的宝石。高兴之余,他们又担忧起来。因为在他们回家的路上到处是强盗,怎么才能把宝石藏好做到万无一失呢?于是,他们把宝石全都吞进了肚子里。
真是无巧不成书。有一个强盗正躲在一棵大树后面,把三个商人的所作所为看得一清二楚。强盗决定尾随商人,伺机下手。于是,强盗出来对商人们说:“喂,先生们,咱们搭个伴赶路,好吗?”商人们认为多一个旅伴没什么不妥,便同意了。
他们来到一个村庄,当地的酋长召见了他们。在他们要离开的时候,酋长身边的鹦鹉发现他们身上有宝石,叫了起来:“逮住他们,逮住他们。”酋长命令搜查他们,但一无所获,只好让他们离开。但是,鹦鹉在一旁还是大叫:“逮住他们,逮住他们。”酋长说道:“我的鹦鹉有发现宝石的特异功能,从来没出过错。看来宝石一定在你们的肚子里。”他命令把四人关入监牢,准备第二天破腹检查。
第二天拂晓,酋长带人来到牢房,只见那强盗双手合十,虔诚地说:“我实在不忍心看自己兄弟的肚子被人豁开。请你加恩于我,先把我的肚子豁开吧!”强盗果然被首先破腹,结果没发现宝石。酋长追悔莫及,动了怜悯之心,说道:“我贪心不足,犯下大罪。看来他们的肚子里确实没有宝石。”说完,便把他们都放了。
三个商人对那强盗感激涕零,替他治好了伤口,一路上对他百般照料,对他毫无戒备之心。终于有一天夜里,强盗乘他们熟睡杀了他们,取走肚子里的宝石后逃之夭夭。
这个强盗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懂得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