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48479800000038

第38章 上德不德,自然流露

“引语”

真正的有德不是装出来的,真正有德的人是一种心境,一种名利难动的心境;是一种清静无为;是一种气质,一种明道后自然流露出来的气质。有德者,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一切顺其自然;反之无德者,从来都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②。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③。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④。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⑤。

故失道⑥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⑦;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⑧。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⑨;

处其实,不居其华⑩。

故去彼取此。

“注解”

①上德,上等的品德;不德,不得,即不求获得;有德,有得,即有所获得。

②下德,下等的品德;不失德,不失去得的机会;无德,即无所获得。

③无以为,无所作为;有以为,有所作为。

④上仁,上等的仁爱、仁慈;上义,上等的义气。

⑤上礼,上等的礼仪;攘臂,振臂、挥臂;仍与扔义同,牵引。

⑥失道,失去了正确道路。

⑦薄,轻薄、浇薄;首,开端。

⑧前识者,先知,指对未来进行预测的人。华通哗,哗众取宠;道之华,在大道上哗众取宠;愚之始,愚昧的开始。

⑨处其厚,立身于基础厚重处;不居其薄,不立身于轻薄处。

⑩处其实,立身于朴实处;不居其华,不立身于虚荣繁华处。

“译文”

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具备了“德”。

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在形式上追求“德”,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具备“德”。

真正具备“德”的人,一切顺其自然无所作为,而且也是无心作为;形式上具备“德”的人,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而且也是有心作为;

讲仁爱的人要做一件事,是没有私心意图的,所以容易做好;

讲义行的人要做一件事,常有私心目的,所以可以做好的事是有限的;

讲礼仪的人去做一件事,是勉强施为,如果没人响应,于是便扬起手臂使人屈服,这样的人最终什么也做不好。

所以,丧失“道”的人才去讲“德”;丧失“德”的人才去讲“仁”;丧失“仁”的人才去讲“义”;丧失“义”的人才去讲“礼”。

而所谓的礼仪啊,是人心不够忠厚,是社会动乱的祸首;

自以为有先见之明,那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选择淳厚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选择虚华。

因此,便舍弃后者而选择前者。

“深度剖析”

这一章是《德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本章作为《德经》的开端,老子即为我们揭示了“德”与“无德”的概念,指出有德者,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一切顺其自然;反之无德者,从来都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正是由于喜欢施为,所以老子引出了“仁”、“义”、“礼”的概念,这三者都是施为者的表现,而且施为的程度逐层递增,老子是反对这一切的,所以他有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对于“礼”,老子更是鄙夷,认为它是“攮臂而扔之”是人心不够忠厚,是社会动乱的祸首。

老子告诉我们具有高尚德性的人,根本就没有有德与无德的概念,也从来不会去追求表面上的“德”。因为大道是无声无名的,而与大道相辅相成的大德也同样是无声无名的,一切都是自然而为,没有丝毫的做作。就像真正有钱的人,钱对于他们来讲不过是数字的积累,所以他们不用采取任何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别人也自然知道他们有钱,如比尔·盖茨、李嘉诚等人。反之,不具备这种高尚德性的人,就会不断地去刻意修饰,以各种形式来告诉人们他是有德之人,但往往是适得其反。就像一个丑女无论如何化妆,也仍然是个丑女,不会变得美丽,就算现今的科技发达,可以通过各种手术来把一个丑女变漂亮,但是她的基因不会改变,她原先留存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不会改变,她自然还是丑女。因此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不容人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该怎么做人,我们该置身何处。

简言之,老子要表明的意思就是“有心为善,虽善而不赏;无心为恶,虽恶而不罚。”

做人应该像天空一样,虽然有不少乌云在它上面飘过,但雨过天晴,乌云散尽,它仍然还是湛蓝如洗,一尘不染;做人又应该像白玉,不管埋在什么地方都不改变自己洁白的本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真实表现自我。见到势利小人很少有人公开表示轻蔑,大多数情况下还得面带微笑地和他应付敷衍;许多公事实在是讨厌极了,但谁也不会拂袖而去,还得耐着性子把它干完;自己平时的沮丧失望情绪,很少在脸上表露出来,在人前人后总要装出一副自信抖擞的样子;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更不敢在脸上露出兴奋得意的神气,否则必然招来“翘尾巴”的指责;即使是在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情人面前,也免不了要说违心的话、表违心的态、干违心的事。在这个世界上很难见到真实的面孔了,人们露出来的都是伪装后的虚假的“脸”。

所以老子告诫人们,真正的有德不是装出来的,是一种真正内心的体现。真正的有德人决也不会矫揉造作的表现什么。

“案例”

魏晋许多文人厌恶这种一本正经的正人君子,要求抛弃一切压抑人性的礼节,让每一个人能真实地表现自我,高兴时就放声大笑,痛苦时就嚎啕大哭,为了反抗礼法嘲弄传统,他们的行为够惊世骇俗了。

经常与阮籍一块纵酒的刘伶,每每喝得酩酊大醉。有一天家中酒喝光了,他想酒简直想疯了,缠着他妻子不放,要她去酒店为他沽酒,妻子把酒瓶摔在地下说:“你饮得太多了,这不是自己糟踏自己吗?从今天起非断酒不可。”刘伶说:“太好了,我自己没有毅力禁酒,只有求神保佑我能断掉。现在快去办酒肉来。”妻子听了非常高兴,连忙去买酒买肉供在神前请刘伶发誓,刘伶跪下来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命,一饮一斗,五斗清醒,妇人之言,千万别听!”说完把供在神前的酒肉喝光吃尽。他饮酒时还脱光自己的衣服,赤条条地在厅堂里自酌自饮。人们见后讥笑他,他回答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跑到我裤子中呢?”

魏晋人就是用这种狂放的行为,使自己能在世人面前袒露自己的真实面目,他们用赤条条的裸体来嘲讽文人雅士虚假苍白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