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48479800000079

第79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引语”

本章继续讨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会结怨于民。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①,无德司彻②。

天道无亲③,常与善人。

“注解”

①有德司契:讲利益之德的人会格外讲究恩怨功过的凭证记录。司契,掌握着(恩怨功过)的凭证记录。

②无德司彻:讲道义之德的人则主张彻底消除恩恩怨怨。

③天道无亲:天道伦理讲的是情深义重。无亲,情义上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④恒与善人:一定与善良的人心灵相通。与,与……相通。

“译文”

和解了大的仇怨必然还存有余怨,这样就会以德报怨,怎么能说得上是友善呢?

因此圣人虽然保存着凭证记录,但并不用它索取苛责于人。

讲利益之德的人会格外讲究那些恩怨功过的凭证记录,而讲精神之德的人则主张彻底消除各种恩恩怨怨。

伦理道德讲的是情深义重,大家相亲相爱、相濡以沫,这一定与善良的人心灵相通。

“深度剖析”

这一章中老子讲怨与善。

本章有“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一句,希望人们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因为“无道无亲”,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并非对哪一物有特别的感情,有德行善之人,他所以得到“天”的帮助,是因为他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这是向那些剥削者进行劝说,劝他们积德行善不要扰害百姓,否则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他在本章里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用“德”和解重大的怨仇,这肯定还留下残余的怨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与人结下怨仇,即要求统治者实行清静无为之政,辅助百姓而不干涉他们;给与百姓而不向他们索取;这样就不会积蓄怨仇,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上策。否则,肆意盘剥、搜刮,随意施用严刑峻法约束、限制人民,那就会与民结怨,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下策。

老子说,深重的仇怨就算得到和解,也必定还留有残余的怨气。就像破碎的镜子,就算从新拼凑起来,也会留有裂痕是一样的。那么惟一能化解仇怨的办法,就是没有仇怨的产生,这样也就无须再担心留有遗憾了。所以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应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去修为,对一切事一切人都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不分亲疏远近,不计较个人得失,也就不会和他人有矛盾产生,从而不会积累怨气。

在《情绪的界说》一书中,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快乐和痛苦是完全可以相互转换的。哲人的睿智,虽然并不是所有凡人都能企及的,但其中的精辟哲理,却是任何一个想从忧愁转向快乐的人可以汲取的养料。

积极的心态支配着成功人士的人生,使他们在做人的时候,不拘泥于成规,而是积极的思考,保持乐观的情绪;而失败者则被过去的失败和忧虑所支配,他们做人保守而呆滞,失之于方圆之间,心态消极、空虚、悲观。

总是有些人喜欢说是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和地位,他们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无法改变的。可是,实际上我们的现状不是由环境造成的。我们自己才是决定和主宰自己人生的主人。纳粹德国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富兰克尔说:“就算是到了最艰难的环境里,人也还有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心态。”

当然,积极的心态不能保证你的人生一帆风顺,事事成功,但是,它一定会改善你做事的方式,进而改善你的人生。只有当积极心态和其它几个成功定律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才会顺利到达成功人生的彼岸。但是,反过来说,奉行消极心态的人则一定不会成功的。拿破仑·希尔说,从来没见过持消极心态的人能实现成功的人生的。就算碰运气偶尔成功,那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只要你心里怀着一个信念,坚信自己能很圆满地完成工作,这样在工作中,你就会很自信,而你经常这样想,并有意识地去做到最好的话,你的信心就会加强。再比如,你对一个人很有好感,你就会主动地去接近他,而进一步接近后,他的优点就让你更喜欢他。这是一种行为和情绪相互影响的例子。对你自己也是一样,你做事的方式会不断加深你心理上坚持的信念,有的时候,女人会越哭越伤心,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当一个人越懂得如何做人的时候,他就会越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人生,除了自己,没有人能打败你。

“案例”

罗杰是个多愁善感的小伙子,花落草枯都可能引起他的无限感触。如果仅仅是情感世界的丰富也就罢了,可他常常一言不发地凝神静思,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哀声叹气。

在长吁短叹中,日子飞快地流逝了。直到有一天,过了而立之年的罗杰偶然碰到一位心理学博士,当博士听他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后,一言道破了其中的原因:

“你过去之所以从未快乐过,关键在于总把已经逝去的一切看得比实际情况更好,总把眼前发生的一切看得比事实更糟,总把未来的前景描绘得过分乐观,而到时候却又无法达到。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自然就钻入‘庸人自扰’的怪圈了。”

心理学博士还说:“你的性格弱点就在于好高骛远,总是向世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可是你并不清楚那是无法达到的。你想片刻之间就解决人生的全部问题,自然就对昨天、今天和明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忧愁了。”

这世界上的一个奇特现实是: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但失败和庸碌无为的人却很多,而且,成功者越活越充实、潇洒,而失败者却过着空虚、艰难的生活。你想到过没有,能否唤起心中的激情,拥有积极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成功与否。

要成功必先懂得做人,做人应处在方圆之间。仔细地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做事的成功与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