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教海点滴
48492900000002

第2章 班级德育量化管理的尝试(1)

为了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从1980年至今,在四届高初中班级搞德育量化管理试验,强化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粗略地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采用量化机制开展“功”与“过”的评比

1.建立测评量标:根据《中学生德育大纲》的要求,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从日常生活规范做起,共定出20多项可直接体现学生德行的具体的考评项目。如:迟到、早退、旷课、不听班干部指挥、违反课堂纪律、辱骂他人、打架、抽烟、病事假、损坏公物、乱涂乱画、考试不及格等扣分;室内卫生、环境卫生、公务劳动、参加各种活动、黑板报评比、创新报(学生手抄报)评比等,劣者扣分,优者加分;得到班干部表扬、老师表扬、学校表扬、地县表彰、自治区级表彰,各科成绩良好、优秀者加分。各个项目经同学们充分讨论后,制定出量化考核标准,每次“功”或“过”都以正5或负5为基本计分单位,还可根据“功”或“过”的大小,以5的若干倍数增减。

2.考核的执行:由班委分别登记“考勤簿”“功、过簿”“各科成绩一览表”“教室日志”。少先中队委(高中是团支部)对上列各项进行统计,填写《量化表》(按周、月、年几段逐步完成),每次由中队(支部)负责推选三位同学组成值周民主小组,监督班委、中队(团支部)实施量化考核。

3.评定的操作:天天记载,周周公布,月月评奖,年终总结。根据量化分数的高低,经同学们充分讨论,按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初步划定操行等级。学生还要自评、互评,再由班主任以量化表为基础,根据学生本人日常的实际表现审定德行等级,并写出恰当的操行评语。将量化等级和操行评语分送学校政教处和家长,取得反馈信息,再作适当调整,装入学生档案。“教室日志”还记载教师的出勤、教学、言行、处事等情况,每周末由班主任签字后,送教务处处理存档。

二、思想品德量化考核的特点

1.德育量化考评是以发展学生的优良品德和文化素质为目标,促使学生根据自己“行为轨迹”的优、劣,引起注意,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教师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训练,即把前“防”与后“诫”结合起来。

2.量化机制的容量大,只要注意紧扣时代的脉搏,即可纳入新的内容,使其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学校的中心工作保持同步。如:学赖宁、学雷锋、“扫黄”、我为亚运作贡献、学习国旗法等,均可纳入。

3.使团队工作和班集体活动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把德育和智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充满着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使其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逐步养成学生的新品质。

三、德育量化管理在实践中已显示积极作用

1.使班级管理有“法”可依。教师也有“教室日志”的监督和要求。

通过时时事事面对面的“功”与“过”的记载,让师生心服口服地接受,从而在班级管理上形成了具体化、经常化、制度化和系列化的科学管理。学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点滴训练中,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地提高。

2.德育量化机制使他律与自律交错进行。事实教育他人,也教育自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并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变保姆式教育为自由式教育、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变灌输为疏导,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增强。

3.德育量化考评,促使学生勇于创新、敢想敢说敢做,使其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如初一(远)班有一个同学,原来总觉得自己是留级生,低人一等,常低着头跟几个“差生”凑在一起混日子。一次在学校组织的登山活动中偶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班级给他记了“功”,并在全中队表扬了他。接着,学校团委搞科技小发明展览,他做的航模获了奖,少先队又给他记了“功”。从此,他的积极性一天比一天高,学习成绩也上去了,担任了小组长,工作十分负责。以后他还在学校、地区、自治区举行的运动会上,多次打破了校级、县级、地区级的中长跑纪录,个别项目在自治区也创造了好成绩。他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德育量化竞争机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先进与落后、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制约,使每个人都受到竞争意识的鞭策。如每次德育评奖、班内《创新报》名次的评比、“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的评选,以及每年大学保送生的预选等,竞争都相当激烈。但是,我们有长期积累的《量化表》和其中每个人行为轨迹的反映,争有根据,言有事实,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5.德育量化机制,有利于把每个参与者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求知欲融为一体,激励“五育”全面发展。我在采用量化管理的九年尝试中,所带的班级绝大部分都获优良成绩。1981年初一(5)班是全校“三好学生”最多的班(12名);1985年毕业的初三(远)班连续三年获优秀班集体称号,曾受地区、自治区团委的表彰;1988年毕业的初三(7)班,在自治区举行的毕业会考暨升学考试中与本校同年级相比多获远个第一,数学获第二,有两名学生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三等奖;1996年毕业的高三(4)班,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得很理智。如学校民族班同学因伙食问题要联合罢灶,而高三(4)班的同学首先站出来打饭,然后通过正常渠道向学校反映了意见,起了稳定学校正常生活秩序的作用。这个班升学率为77豫,高出往届民族班升学率的一倍。

我们原初三(3)班,有两名学生被评为县级优秀学生干部。1993年升入高一后,有11名学生在各校各班被选为班长,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任班委或团干部。追忆缘由,这些都与我们在班级管理方面试行依赖“小包公”的方法是分不开的。

一、运用量化管理的激励机制,实行“民主‘执法’班长责任制”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我们在发挥原班委会职能的基础上,运用“量化管理的机制”(具体参看《宁夏教育》1991年第11期《班级德育量化管理的尝试》),建立了“民主‘执法’班长责任制”(也叫班长助理制),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倡办事责任分明,作风民主,严格、公正如同“执法”的精神,也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的目的。

把行为规范教育具体化。在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为基础准则的前提下,经同学们充分讨论,具体地制定了严格而明确的班级管理制度28条(即班级“法规”),让每个同学轮流任“民主班长”,依“法”参与班级管理。“民主班长”必须根据“法规”严格执“法”,如考勤、维持纪律、检查卫生、保护公物、关窗锁门以及有关班级日常事务和组织各项集体活动等必须尽职尽责地做好。同时还要求举止言谈讲究文明,指导他人要以理服人,并注意处处留心好人好事的记载等。

1.把“法治”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在“民主班长”制试行之前,组织信赖“小包公”的尝试学生结合法律常识课,对什么是法,我国有哪些法律、法规,何谓合法,何为违法,何为执法犯法以及权与法的辩证关系进行研讨,同学们讲道理、举事实进行了充分的辩论。而后,我提出如何以“法”治班的要求,鼓励学生在执行制度上大力推崇“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倡“不徇私情”依“法”办事的工作作风,并要求学生善于动脑、动口、动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管好班级。

2.相互切磋,评定“功”“过”。“民主班长”必须在正式班长的指导(监督)之下,遵照班级“法规”做好班级一切工作。当一天(或一周)的“民主班长”工作任务完成后,按本班量化的标准,由正式班长征求各班委的意见,对“民主班长”的工作作出优秀、良好、及格或不及格的评价,并以此作为每个“民主班长”参与班级总量化的一部分。

3.细心观察,循循善诱。“民主班长”的工作结束后,必须将自己一天(或一周)的工作记事簿(随人更页)交给班主任过目。班主任与其交谈,询问他(她)一日(或一周)的工作体验。师生间就记事簿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然后由教师作出简洁而恰当的指导性批语,必要时将记事和批语在班会上向全体同学宣读,或请“民主班长”作简要的述职报告,总结其工作得失,供下任“民主班长”借鉴,以促进形成生动活泼的比、学、赶、帮、超的班风。

4.实事求是,完成学生素质量化表。每周工作结束后,由正式班长会同团支部书记,与下周的“民主班长”一起依据记事簿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成绩方面的统计数据,按本班原规定的标量填写出每个同学的《学生素质量化分析表》。班主任可依此在周末、期末或年终各阶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

二、有了“规矩”,才能成方园

几年来,由于我们采用了“民主班长”的管理方式,依“法”治班,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也使他们逐渐学会了待人接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本领,懂得了管理一个集体的艰辛,亲身体验到了作为一名班干部,做好工作是不易的,从而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也加深了师生间彼此的理解,更增强了每个同学的自律、自立和自治的自觉性。正如他们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