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的使命
48493300000022

第22章 教材分析篇(4)

4.议论而跳脱

例如,(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以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以至焉”下面应有“而不至”之类的,但由于作者感慨议论而脱略。(2)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文王车马之音,见羽毛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孟子·梁惠王下》)。“此无他”之前,应有“何也?”一句,提示原因。因作者急于议论而致脱略。(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从语意关系上看,这句前应有“据此看来”之类的话表承接,因发表议论而脱略。

总之,跳脱是一种常见的古汉语现象,它客观地、广泛地存在于古代典籍之中。研究它,对人们自觉地运用古汉语规律分析语言现象,提高阅读典籍的能力,大有裨益。

“拟古”简说

古诗文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当朝人写当朝事,凡涉及本朝官职、地名、帝王、京都建筑等时,就用前朝名称来代替。这种用词习惯可以称为“拟古”。它一般有五种情况。

1.“汉”代“唐”

例如,韩愈《进学解》:“国之博士,晨入太学。”太学是西汉时设置的,唐时有国子监,而无太学。

2.“汉”代“宋”

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汉景帝始设。宋代改郡为府,设知府。

3.“楚”代“宋”

例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修门,是楚国郢都的城门。作者在这里用它来称南宋时国都临安的城门。

4.“秦”代“明”

例如,张溥《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明朝地方行政区域称为“府”,作者所说的吴郡,当时实际上指苏州府。

5.“明”代“清”

例如,蒲松龄《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宣德”是明朝宣宗的年号(1426~1435),而作者所写的却是清代发生的事情。

以上这五种类型,其中以“汉”代“唐”的大约占60%,并且指代的内容很广泛。有的以“汉皇”代“唐皇”,例如,杜甫《秋兴八首》:“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有的用“汉宫”代“唐宫”。例如,白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太液池”和“未央柳”是汉代宫殿建筑的名称。有的借“汉兵汉将”代“唐兵唐将”,例如,岑参《轮台歌》中的“汉兵屯在轮台北”;高适《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有的用汉时的匈奴代言唐之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用“单于”称代这些首领。例如,岑参《走马川行》:“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也遁逃。”

为什么古人如此喜欢运用“拟古”呢?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历代文人提倡“信而好古”,追求文雅,袭用古称。二是当代人写当朝事,尤其是那些带有讽刺和暴露意味的事情直说多有不便,托古喻今。三是运用古代名称,为了比拟古事。至于唐朝时多以汉代言唐事,而且数量很大,种类繁多,那是因为在唐朝人看来,无论国家统一、国势强大,抑或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在唐代以前历史上只有汉朝可与唐相比。明白了这几点,对“拟古”文化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侧”字的释义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石钟山记》一文中有这样句子:“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对这句话中“侧”字的释义,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影响大的有两种:一是解作“旁边”,一是解作“倾斜”。而现行课本却未作任何说明,莫衷一是。

持“旁边”说的占多数,最有代表性的是现行同册教参和《高中语文教案》(第二册,北京师范大学1987年出版)。教参译文是:“巨大的山石在旁边矗立着,有千尺高,好像猛兽(又像)奇鬼,阴森森地好像要向人扑过来。”《高中语文教案》(第二册,258页)译文是:“大石头在旁边高高耸立,真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好像要扑过来打人。”据此,可以看出它们对“侧”字释义是一致的,都解释为“旁边”。

持“倾斜”说的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语文教育出版社社长陶本一等人。他们在《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第二册,138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这样解释:“何谓‘侧立’?一说‘旁边’,一说‘倾斜’而立。后者正确,因为泊舟绝壁之下,看见的是前面上方的石壁,不可能见到山壁旁另有一千尺高的大石,后句描写‘森然欲搏人’,正是绝壁向前倾斜造成的感觉。因此,‘侧’应zè同‘仄’,解释为‘倾斜’。”

这两种说法,哪种正确呢?笔者认为,于漪、陶本一等人“倾斜”说基本正确,只是他们在“侧”应读“zè”同“仄”上欠考究,牵强附会,致使字的释义和字的读音自相矛盾,难圆其说。

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侧cè①旁边。《商君书·修权》:‘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②斜,倾斜。柳宗元《童区寄传》:‘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仄zè①倾斜,偏斜。《管子·白心》:‘日极则仄,月满则亏。’……④cè。通‘侧’。旁边。《汉书·段惠宗传》:‘昆山之仄’。”

上面是“侧”和“仄”的读音和义项。根据“侧”义项②和“仄”义项①,我们可以知道“侧”“仄”都有“倾斜”含义,只是指代对象不同。根据“仄”义项④,我们可以明白,“侧”通“仄”含义在“旁边”的前提下通假。所以,于漪、陶本一等人没有弄清“侧”“仄”通假的条件,将“侧”解释成:“应读zè,同“仄’,释义为‘倾斜’”是牵强附会。既然“侧”应该解释为“倾斜”,就不应该读成zè,同“仄”,而要读成cè。要读成cè,同“仄”,理所应当地解释为“旁边”,而就不应该是“倾斜”。他们既肯定前者,又不否认后者,自相矛盾,实难圆其说。

笔者认为,《石钟山记》一文中“大石侧立千尺”句中“侧”字应该解释为“倾斜”,读成cè为宜。因为一个字释义是否正确只要具备三个条件就可以确定了:一是字典有这个义项(侧cè义项②是“倾斜”);二是有具体文献左证(柳宗元《童区寄传》:“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三是上下文意贯通,符合情理(因为泊舟绝壁之下,看见的是前面上方的石壁,不可能见到山壁旁另有一千尺高的大石,后句描写“森然欲搏人”,正是绝壁向前倾斜造成的感觉)。而以上对“侧”字解释正好满足了这三个条件,于情于理,无有相悖。

推断词语情景义的方法

词语情景义产生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一是词语因比喻、反问、借代、改变词语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新义;一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引申而产生新义。许多考生因为不明白这一点,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屡屡出错。

1.一个词语在文章中并不是孤立地出现,总是要跟其他词语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某种意义。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包含着这个词语的含义。所以,对词义的理解当词典义解释不通时,就要根据上下文,尝试推断其语境义。

例1:2007年北京卷第20题: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答案: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语境义理解能力。“湿”在文中有两层语境义:这句话是紧承上文“水给爷爷三样东西”具体阐述内容而来,应该与水有关。在后文“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忧虑”“隐痛”“悲凉”等词,暗示了“湿”第二层含义,那就是流泪——为“乐”而感动,为“哀”而悲伤。

2.对词语比喻义推断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本体是推断的关键。

例2:2007年全国卷II第20题: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含义。

答案:(1)“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2)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3)“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4)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解析:茅盾用女娲补天神话传说中的词语,来比喻两种不同的人。回答此题,首先要答出词语的本义,然后挖出其比喻义。第(1)是“道旁石”的字面意。第(2)来自原文5段,是“道旁石”的比喻义。第(3)来自原文7段,说归侨是真正的“补天手”。第(4)来自原文5段,像李纲那样的名臣,原本也应该是“补天手”。但在那样的时代,却只能成为“道旁石”。

3.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推断,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基础上进行。

例3:2006年北京卷19题: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1)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2)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答案:(1)“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2)“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临时义的理解。“电视”一词被拆开,“无视”是说不看电视,因为“电视对面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丈夫的记忆是“意识”,东西的位置是存在,如此一分析,答案即出。

4.代词指代义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要注意指代内容。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

例4:1996年全国卷第24题:第二段中提到“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答案:当时某些只追求乐式的有名音乐家。

解析:本题考查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具体内容的能力。虽然是远指,但文段语脉清晰,陈述对象明确,只要认真阅读,就可以找出指代的内容。题干所提到的句子是在原文第2自然段。它上句是“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下文有“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据此,不难推断出“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指代内容。

总之,词语情景义是不固定的,是词语在语境中临时具有的,离开了具体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因而,要正确地推断它们的含义,就必须把握它所处的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