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的使命
48493300000031

第31章 教育随想篇(3)

二、班风学风建设的实在

班级管理是静宁一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基础。一是自主学习的风气很浓。10月31日一到静宁,吃过晚饭,在8点半左右,惠校长、马校长、李主任和我四人去了静宁一中,重点考察了学生自习情况。静宁一中高三级27个教学班,教室没有坐班或者辅导的教师,学生静静悄悄的,99%的都进入了学习状态。只是在高三(三)班门前,我们遇到了班主任正在批评3名可能是违了纪的学生。后来,我们通过了解才知道,静宁一中晚自习实行班主任负责制,任课教师不参与晚自习管理。二是自主学习习惯很好。静宁一中学生各科都有专用纠错笔记。11月1日听课时候,我们重点调阅了近50名学生的纠错笔记,每一个要点都记得完整清晰,扎实详细,基本上把各学科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都以“知识树”形式整理出来了,而且字迹清楚,漂亮美观。三是自主训练意识很强。复习资料、补充训练、专题测试,学生普遍做得认真细致,有些还用双色笔标示,标记得密密麻麻。有些典型题思考过程写得步骤完整,规范具体。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一位老师在翻看了静宁一中学生纠错本和所做的习题后,感慨地说:“静宁一中高考成绩,一大半是学生自学的结果。”对此,静宁一中王主任给我们做了解释,他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包括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和善于总结等方面,其中学生自主学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三、课堂教学的实用

课堂教学是静宁一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核心。听课是本次考察学习的重点,宁县二中听课涉及9门学科,共听课216节次。凡是县局安排的,每一个学科的每一名专任教师,包括学校的主要领导都自始至终地参加了听课活动。听课后,大家共同的感受是静宁一中课堂教学实用:一是课堂教学重视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背诵和记忆的环节。每节上课,教师均有对课本重点知识的背诵、默写和纠错,理科特别注重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基础知识生成过程的剖析和探究。二是课堂教学不选择课型,不注重课堂结构的完整,一味地突出了重点和难点,讲深讲透,不留死角。讲题之前,先讲如何审题,即提取关键词,组词成句,弄清题目要求。讲题过程,选例经典,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反对比,强化理解。整合意识强,所讲试题有资料上的,有补充练习上的,也有专题训练上的,前后勾连,反复强化。讲题之后,重视方法归纳,强调知识点小结。三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注重了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老师提问一个学生,其他学生一般不参与老师和提问学生的交流,主动、积极、全身心地认真思考问题,或辨析纠错,或整理笔记,只有当老师提问到时,才去回答。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很注重对错误的细节、原因以及过程的发现、辨析和梳理,力求学生把知识点充分理解、消化和吸收。四是课堂教学去粉饰,不做作。有些复习课,涉及问题较多,或者一个问题比较复杂,联系较多,一节课还没有讲完,也不因为下课或者有人听课就一带而过。教师总是真诚地给学生讲明下一节课还要继续讲。总之,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正如静宁一中教导处张主任所说:“简单明了、切中要害的例子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最好媒介。一位好的老师应当掌握一些具体的、典型的例子,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反应举出一些简单或者复杂的例子,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

四、集体备课的实诚

集体备课在宁县一些学校也实施过多年,多半都是有形式,无内容,领导说在口上,写在纸上,任课教师没有落实在行动上,但是追寻静宁一中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集体备课的深入开展。关于这个问题,11月2日,在教导主任座谈会上静宁一中主管教学的王校长专门做了经验介绍。他说:“教学和科研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教不研则浅,研不深则空’,教学为科研提供问题,科研使教学更加有效。我校集体备课根本谈不上能不能顺利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管理和引导的问题。”对静宁一中集体备课经验,王校长主要介绍了下列五点:一是管理措施落实。学科质量指标直接分解到学科组,与任课教师贴身利益挂钩,任课教师一般都能积极主动、实心诚意地参加集体备课。对备课组中出现的“短板效应”,学校不但有严格的奖惩措施,而且年级学科小组其他成员也发挥了引领、指导和监督作用。二是硬件设施落实。电子备课室装配到年级备课小组,任课教师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保证了集体备课的顺利进行。三是目标任务落实。分年级确定不同备课重点,高一高二侧重备教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落实“双基”,适当加深、拓宽、拔高;高三深研《考试大纲》,重视高考动向,侧重高考试题变化研究,整合教材,取舍资料,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强化热点,弥补冷点,编印学科复习提纲,选编单元训练题、专题测试题、月考试题,做到了精选、精练、精考、精讲。四是学情研究落实。学科备课小组要求每一个任课教师每周进行一次学情调查和分析。调查分析的内容包括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么知”五个方面。通过抽样分析,以学生“已知”决定课堂教学的起点;以学生“未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学生“能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学生“想知”决定教学拓展的广度和深度;以学生“怎么知”指导养成认知习惯、优化学习方法。调查分析的方式是案例分析、试卷分析、作业批改和学生课堂反应情况追踪等。调查分析方法是抓扣儿、解扣儿、点捻儿。抓扣儿就是抓住学生认知活动的歧点;解扣儿就是化解学生认知活动的歧点;点捻儿就是唤起新需求,拓展新领域,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成功。五是学校创办了教育教学研究期刊《高中教育论坛》和《静宁一中》校报,为学术思想交流、教育理念提升、集体备课成果推广提供了平台。

五、优化教育生态的实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考制度恢复、基础教育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功不可没。但是30多年过去了,校园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追求真理与独立人格的精神氛围似乎也越来越为社会物化所取代。如何改善教育生态,这是办教育的人不能不严肃思考的问题。为此,站在全省教育改革潮头的静宁人,一是优化了师资队伍。静宁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静宁一中师资队伍建设,树立了“教师发展学校”的先进理念,实行“稳定和引进并重,培养与使用并举”的建设策略,以招聘西北师范大学等院校优秀学生为主,以选调其他学校本科学历的优秀教师为辅。从2006年起县委、政府又提高了一中教师招聘门槛,只选聘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一些重点大学的研究生,采取“高端引进,中端培养,低端分流”的策略,整合了一支师德高尚、举止文明、业务精湛、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二是美化了校园环境。近年来,静宁一中在县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先后筹资5000多万元,使硬件建设实现了“四个翻番”,即拓展校园面积100亩,达到175亩。建成科技实验楼、图书阅览楼、教学楼、餐饮中心和1号、2号学生公寓楼,建筑面积由原来8494平方米增至5.1万平方米。目前,总造价为3000万元的体育馆正在建设之中,将于2011年竣工,投入使用。同时,绿化校园1.8万平方米。在校园布局上,形成了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文庙)为核心,以北门、文庙四合院、先师庙门、科技实验楼、文化广场、南门为中轴线,东为教学区,西为生活区,南为活动区,北为办公区,形成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绿树成荫、碧草遍地、鲜花丛生的优美校园。2007年静宁一中获得了“省级绿色学校”称号。三是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静宁一中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也是一所开放而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学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矣”等哲人睿智的声音穿透千年时空,永恒根植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应和着学子们琅琅读书声,发出对全国的询问和探索,让学生通过教育获得知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走向世界。四是淳朴厚道的民风孕育了学校发展。静宁是国家级扶贫县,也是教育大县、高考状元县,教育事业享誉全省。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里民风依然淳朴厚道,“崇文尚教”传统依然留存,并且正在不断发扬光大。正是在这块教育沃土之上,静宁一中才能茁壮成长,成为甘肃教育排头兵。

信息素养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又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托着一轮红红火火的太阳,在每个人眼前喷薄而出;又是一个包孕着新机遇、新挑战和新希望的千年,驾驭着九万里浩浩荡荡的长风,从每个人脚下迈开了坚实的步伐。代表着新世纪特征的互联网,逐渐深入到普通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来,日益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信息素养已成为21世纪人的整体素质一部分。那种依靠灌输获得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世纪人们对不断更新知识的渴求和对丰富多彩、高效时尚生活的向往。因此,基础教育必须迎接新时代严峻挑战,全面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美国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它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

1.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

2.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学习及终生学习的境界。

3.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

4.必须拥有多种信息技能,如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等。总之,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信息素养教育注重知识更新,而知识更新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得以实现的。因此,把纷繁无序的信息转化成有序的知识,是培养信息素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与信息意识(意识层面)的关系问题。信息与知识结构关系大体有三种状况:

1.知识结构能解释、说明信息。由于它们与大脑中知识结构有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接受这种信息。

2.与知识结构毫无关系的信息。这种信息人们不能确定其含义,因而不能被吸收。

3.知识结构不能解释的信息。有科学头脑的人面对这种信息,会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去探索、实验,最后找到答案,获得新的知识结构。缺乏科学头脑的人或顽固派,凭借他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对这类信息不欢迎,不理睬,甚至敌视或诋毁,从此来维护原有知识结构的稳定。总之,我们只有在全新的认知方法论指导下,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才是学校信息教育的基本职能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1年4月24日,我校图书实验楼落成,现代教学区域网开通,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投入使用,给学校教学和育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一,信息化教育在我校还刚刚起步,基础薄弱,经验不足。第二,缺乏专门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第三,现有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强烈的工作和学习要求,缺乏足够后续资金参与建设。所有这些,都是制约我校信息技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辩证法告诉我们:机遇和挑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遇可能转瞬即逝,优势也可能转化为劣势。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发挥后天优势,勤奋学习,刻苦奋进,就一定会缩短与发达地区一流名校的距离,全面推动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