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宁夏贺兰山森林资源
48513200000006

第6章 自然环境(4)

第七节自然地理特征和森林分布

根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大尺度分布规律,将中国分为三大自然地理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地理区的自然分界线大致是,北起大兴安岭山脉西坡,南沿内蒙古高原东部边缘,进入华北后转向沿内蒙古高原南缘,西南沿黄土高原西部边缘直接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连接。此线以东为为东部季风区,然后沿青藏高原北缘,再划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贺兰山所处自然地理区为西部干旱区,深居欧亚大陆,又有高山阻隔,季风影响微弱,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一、自然地理特征

贺兰山呈南北走向,地质构造上是鄂尔多斯台地与阿拉善地台之间一个巨大的中生代复式褶皱带,夹杂了不少逆掩断层与横断层。它是强烈隆起的山系,受到深峻的切割。平均海拔高度2800~3000m,东西呈明显的不对称,西坡与阿拉善高原相接处的海拔1600~2100m,坡度缓和,分割较浅,有30多条山沟,东坡山麓下接宁夏平原的山脚海拔为1500m左右,高差悬殊,有40多条山洪沟顺坡下注,沟谷深切,地面破碎。

贺兰山深居我国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处于中国三大地势阶地的第二阶地,屹立于广阔干旱的草原荒漠气候区中,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这里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天气多晴朗、干燥和严寒,盛行西北风。春季增温较快,并常有寒潮侵袭,乍寒乍暖,天气不甚稳定,并多大风。贺兰山日照充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气温的年、日变化也比较大,历年平均气温稳定≥10℃的积温478℃~3298.1℃。平均无霜期122~170天。贺兰山的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平均每上升100m,降水量增加13.2平方米。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山体上部丰雨年降水量可达600平方米,欠雨年则不足200平方米。历年2000m以上的中山区平均蒸发量为900~1000平方米,浅山及洪积扇为1000~1200平方米,北段的低山区为1200~1400平方米。由于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差值巨大,因而空气很干燥,从中段高山向南北段的低山和东部坡麓,干燥度由2.0增加到8.0。

在干旱荒漠的贺兰山两侧、谷口,砾质冲积扇发育明显,地表有砾冥和沙漠漆皮,厚层砾石层组成大面积戈壁滩。中国闻名的腾格里沙漠分布于其西侧,冲积扇末端出现细土平原和盐湖、盐沼。荒漠植被下的漠土中含沙砾甚多,含盐量也高,有时形成盐壳和石膏壳,荒漠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甚低,属棕钙土,土层中有明显碳酸钙和石膏积累。

二、森林分布

贺兰山地处荒漠及荒漠草原之间,深居内陆,在气候上受蒙古高压的影响,使西北面受到寒风袭击,而东南又因秦岭、六盘山和子午岭的阻挡,使湿润海风难以深入,因而气候寒冷干燥。该山西斜面比较平缓,切割不深;东斜面相对海拔高度约比西斜面高500m,山势峻急,切割较深,因上述气候和地形的影响,该山森林植被分布与生长有如下特点:一是西斜面森林覆盖率较高,郁闭度较大,林木长势较好;二是阳坡多为荒山,岩石裸露,仅存少数耐旱植物,如:灰榆、杜松、木贼麻黄、狭叶锦鸡儿、刺旋花等;三是森林植物多分布于阴坡及半阴坡,垂直分布明显,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山麓荒漠草原层→耐旱乔、灌木层→油松、山杨林层→云杉林层→高山灌丛草甸层。

1.山麓荒漠草原层

在西斜面,海拔2000m以下的山麓地带,在东斜面在1500m以下的山麓地带,植被稀疏,有多种旱生木本植物,如斑子麻黄、洛氏锦鸡儿、狭叶锦鸡儿、猫头刺、猫耳刺等。此外还有红砂、珍珠猪毛菜、木本猪毛菜、百里香、薄皮木等耐旱灌木。该层仅在有灌溉条件的沟口开垦为农地,其余大部分林区不能农耕,是中国特有的裘皮用绵羊品种宁夏滩羊的产区之一。

2.耐旱乔、灌木层

由于西斜面相对高差较小,山脚海拔高约2000m,已进入油松、山杨林层分布的下限,故该层不甚明显;而东斜面则极为明显,在海拔1500~2000m,植被稀少,散生着耐旱的杜松、灰榆、蒙古扁桃、狭叶锦鸡儿、金雀花、酸枣、小叶金老梅等。该层位于浅山区,接近居民点,由于放牧、砍柴造成天然植被破坏严重,致使水土流失,岩石裸露。所以封山育林,保护现有植被,显得特别重要。

3.油松、山杨林层

约在海拔2000~2400m,出现有油松-山杨混交林及山杨、油松纯林,常有青海云杉、白桦、山柳、杜松等树种渗入。郁闭度0.6~0.7,林下灌木稀少,仅有少量的小叶忍冬、叉子圆柏、蒙古荚、欧亚绣线菊、银老梅、美丽茶子、黑果子等。山杨纯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及沟谷。在沟谷及坡麓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山杨一般干形尚好,病腐木较少,反之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坡中、上部,则干形弯曲,病腐木较多,山杨林多系萌芽林。油松纯林及油松山杨混交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及半阴坡,林地较干燥,枯枝落叶层分解不良,给油松天然更新带来一定困难。

4.云杉林层

在海拔2400~3000m。以青海云杉纯林为主,郁闭度0.6~0.8,生产力一般较低。但结实繁多,更新良好,在林中空地和林内普遍有云杉的幼林和幼苗旺盛生长。在云杉林中也偶有块状山杨林,这多是由云杉成片砍伐或火烧之后,喜光的强阳性先锋树种山杨林得以入侵,且多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普遍出现顶枯现象,而在山杨林下云杉天然更新却极为良好,有的云杉已在山杨林下露头,云杉更替山杨的趋势极为明显。看来在贺兰山海拔2400~3000m的高山地带,甚至海拔再低一些的地区,只要立地条件不遭破坏,则云杉将成为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在该林层,下木稀少,仅有少量的蓝靛果忍冬、鬼箭锦鸡儿、高山柳、细梗子等。

5.高山灌丛草甸层

在3000~3500m,多为裸露岩石,由于山顶风大,气候寒冷,不利于乔木生长,仅有少量青海云杉伸入该层,但生长不良而成高山矮态。因高山雨雪充沛,土壤湿润,仍有植物生长,但覆盖率极低。其主要灌木有高山柳、鬼箭锦鸡儿等,均成群丛生长。

第八节社会经济条件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下的银川平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截至2008年年底,沿山及保护区分布着银川市的永宁县、西夏区、贺兰县和石嘴山市的平罗县、大武口区和惠农区两市六县区,共有15个乡31个镇39个街道办事处,319个居委会462个自然村。土地面积17105.8km2。有各类法人单位195128个,各类产业活动单位3819个。沿山地区共有人口775165户2388730人,户均3.08人。人口出生率10.1%,自然增长率5.55%。人口构成:汉族1767453人,占比75.27%;回族582663人,占比23.27%;其他民族38614人,占比1.3%。

一、经济状况

据《宁夏统计年鉴2008》表明,截至2008年年底,沿山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9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2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总产值438972万元,占比5.85%;第二产业完成4219279万元,占比60.6%;第三产业完成2847287万元,占比33.5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693.5元,比上年增长11.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5267922万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22177.5元。地方财政收入511109万元,人均2139.66元。地方财政支出947769万元,人均3967.66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0366.5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899.99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753元。2008年年内,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5766万元,比上年增长22.2%。周边地区及辖区内,有星级住宿单位和限额以上餐饮单位85个,从业人员9801人,营业额70330.4万元。

二、社区事业

保护区周边及辖区内,有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民航等较为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以银川为中心的航线到达十余个城市,年客运量4894.5万人,货运量8616.4万吨。邮电业务总量378561.7万元,电话机总数800286户,移动电话用户1718271户。因特网用户165118户。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沿山地区有普通高等学校11所,在校学生84471人;中学(含中等专科学校、职业中学、普通中学)170所,在校学生230374人;小学335所,在校学生210364人。有各类卫生机构684个,其中医院90个,每千人执业医师2.1人,共计床位数11928张。

三、旅游业

贺兰山殊异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特别是雄踞陕、甘、宁青等广袤地区近200年的西夏王朝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成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20世纪80年代起旅游业悄然兴起,滚钟口、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旅游景区相继开发建设,并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经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不断升温,各旅游景区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区(点),新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贺兰山登高望远;西夏文化探险八日游;西夏文化两日游——西夏陵、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拜寺口双塔、贺兰山岩画、贺兰山博物馆;长城访古三日游——贺兰山三关口明长城、盐池明长城、固原战国秦长城;贺兰山探奇一日游——滚钟口、拜寺口双塔、贺兰山岩画、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宁夏最高峰、贺兰山砂锅洲探险等。旅游直接从业员(仅指旅游住宿设施和旅行社从业人员)近万人,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四、交通条件

随着沿山及保护区内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沿山及保护区交通四通八达。公路主要有横贯南北的110国道,纵横东西的平汝等级公路,银巴等级公路以及多条城市、乡村、旅游景区出入口道路、路网格局基本形成。铁路有包兰铁路干线和平汝专用支线,其中,包兰线(宁夏段)409.59km(复线65.59km),平汝支线81.47km,银新线10.75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