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宁夏名老中医李遇春临床经验辑要
48514700000028

第28章 病案集锦(17)

按:此病例所用之方乃赵炳南老中医之凉血五根汤,原方载于《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用:白茅根30~60克、花粉15~30克、茜草9~15克、板蓝根9~15克、紫草9~15克。治疗过敏性紫癜可加生地、槐花、丹皮、玄参、地榆等。

病案二

姓名:唐家璇

性别:男

年龄:9岁

民族:汉族

职业:学生

婚姻状况:未婚

初诊时间:2009年9月1日

主诉:全身散在性紫色斑点1个月

现病史:患儿自7岁时患“过敏性紫癜”,经治而愈,于今年7月底应活动过累后,全身又出现出血性紫色斑点,经住院治疗后,紫斑多数已消,但目前下肢有散在紫色斑点,时有腹痛,大便潜血,患儿疲乏,面色晄白,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患儿对青霉素过敏。

辨证分析:本病为肌衄,属中医学中血证发斑范畴,是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而出现青紫色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此患儿因阴虚火动,内扰血分,血不循经,外溢皮肤而致,也兼有脾肾气虚,摄血无权之因,故有面白、疲乏等症。

诊断:中医诊断:肌衄(阴虚血热)

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

治法:清热凉血,散瘀调气

方药:自拟方

茜草6克、白茅根30克、生地20克、赤芍10克、丹皮6克、生黄芪20克、防风10克、生蒲黄6克(包)、白及10克、三七粉2克(冲服)、川牛膝6克、竹叶6克、藕节2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9月12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大便潜血已转阴,腹痛消失,足部少数紫色斑点,患儿体力增加,一般情况可,脉象细,舌淡红,苔薄白。仍已清热凉血,兼以调气,方药如下:

白茅根30克、生地15克、土茯苓30克、赤芍6克、丹皮6克、藕节20克、仙鹤草15克、茯苓10克、生黄芪20克、山茱萸肉10克、炒山药15克、泽泻6克、炒白术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紫癜病以皮下出血为主,中医当属肌衄之范畴,西医有过敏性与血小板减少性两种。中医治法当以凉血、散瘀、止血、解表为主,亦有属气不摄血,血液妄行者。赵炳南老中医有名方凉血五根汤(白茅根、板蓝根、瓜蒌根、紫草根、丹皮根等)治本病有效,本方即是以五根汤化裁而成,另外小柴胡汤加丹皮、牛膝等方亦常收效。

病案三

姓名:任达凯

性别:男

年龄:25岁

民族:回族

职业:学生

婚姻状况:未婚

初诊时间:2010年3月26日

主诉:气短,眠差,多梦,皮肤发斑,血尿1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短,乏力,眠差,皮肤发斑等症状,于2010年3月25日在附属医院行血常规检查提示:中性粒细胞数量增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数目减少,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遂来我门诊要求服用中药治疗。刻下:气短,乏力,眠差,多梦,面色萎黄,皮肤发斑,血尿,脉数,舌质红绛。

辨证分析:热入营分,营热不解,热邪内陷血分。热入血分,心肝受病,迫血妄行,下出于二便可见尿血、外溢于肌肤可见发斑。热邪内扰心神可见寐差,多梦。津血外溢导致全身气血不足故见乏力,气短,面色萎黄等。舌红脉数为血分热盛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血证(热伤血络)

西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药:小柴胡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法半夏10克、桂枝10克、防风10克、白茅根30克、藕节30克、大小蓟各30克、生黄芪40克、当归15克、三七粉3克(冲服)、生地25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水牛角3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4月2日,患者自述服药后乏力减轻,仍有寐差,多梦,气短症状。纳食尚可,舌淡苔白,脉沉细。

银花15克、连翘10克、生地25克、丹皮10克、白茅根30克、三七粉3克(冲服)、水牛角30克、赤芍10克、生黄芪50克、党参30克、当归15克、炙甘草6克、阿胶10克(烊化)、元肉20克、大枣6枚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10年4月19日,患者自述服完二诊方后乏力,气短明显改善,睡眠正常,无明显不适,在红寺堡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显示:红细胞:1.75、血红蛋白66、血小板23。

生黄芪30克、鹿角胶10克(烊化)、阿胶10克(烊化)、党参20克、当归15克、元肉15克、茯神10克、炒枣仁10克、木香6克、远志6克、炙甘草6克、熟地30克、肉桂2克、五味子6克、麦冬10克

10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本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已被多家西医医院确诊,用中药治疗前反复输血仅能维持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不再急剧下降。用中药后各血象治标均较稳定,且未再输血。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又兼外邪侵袭,故用清热益气凉血法先祛其邪热,继用归脾汤加鹿角胶以达心、脾、肾共治,病情逐渐好转。

脏躁证

病案一

姓名:温秀玲

性别:女

年龄:48岁

民族:汉族

职业:工人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0年6月9日

主诉:自觉潮热,面红,失眠半年

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烘热,面红,时有全身发热,微汗,睡眠差,多梦,口干口苦,月经3个月未至,烦躁易怒,偶有头晕,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本病为中医所论之脏躁之证。中医学认为:女子七七,肾气渐衰,天葵将竭,真阴亏损,阴不制阳而发为潮热,面红,汗出;阴虚火旺则有口干口苦,烦躁,失眠,多梦等症状,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脏躁证(肝肾阴虚,肝郁化火)

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

治法:滋肾清肝,解郁安神

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熟地25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炒枣仁15克、知母10克、浮小麦30克、黄芩10克、玫瑰花6克、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6月18日,患者自述诸症仍如前,并要求给予丸药进行治疗,故嘱其服用知柏地黄丸,逍遥丸,并调摄情志,注意观察病情发展。

按:脏躁今又称为郁证,是特指病人喜悲伤欲哭,像神灵所作等系列症状。用甘麦大枣汤治疗。本病是肾虚肝郁,用六味地黄丸滋肾,用逍遥散解郁,这是在所谓更年期综合征出现上述症状的常用治法。

病案二

姓名:张桂芳

性别:女

年龄:54岁

民族:汉族

职业:工人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08年12月12日

主诉:烦躁,抑郁,发热,睡眠差反复发作8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烦躁,悲伤欲哭,心烦易怒,时有发热,睡眠差等症状,睡眠较浅易醒,多梦,双手指晨起麻木,时有发热,汗出。末次月经时间为2006年12月2日。舌淡红,苔少,脉细。

辨证分析:患者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葵渐竭,冲任二脉虚衰,肾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热扰心神故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情志异常,阴虚内热则烘热汗出,加之思虑过度,心阴受损,肝气失和,心阴不足,心神失养则心中烦乱、抑郁。肝气失和,疏泄失常则悲伤欲哭。舌淡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热盛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脏躁证(热郁胸膈,心神不宁)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治法:清热除烦,养心安神

方药:栀子豆豉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炒枣仁30克、炒栀子6克、淡豆豉10克、乌梅10克、炒白芍20克、浮小麦30克、炙甘草6克、煅龙牡各30克(先煎)、炒白术10克、生黄芪30克、大枣10枚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8年12月19日,患者自述服上药后睡眠有所改善,心中烦闷明显好转,但仍有烘热、夜间盗汗等症状。李老认为余热未清,故以清热生津益气为法,以竹叶石膏汤合甘麦大枣汤为主方加减如下:

西洋参6克(另煎)、生石膏20克、麦冬10克、竹叶6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6克、炒白术10克、炒枣仁20克、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4枚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09年1月20日,患者胃脘部不适前来就诊,告知其之前心烦,汗出,眠差,盗汗等症状消失。

按:悲伤欲哭,像若神灵所作,是谓脏躁证,用甘麦大枣汤养心益气和营,故本病患者服后效果良好。所以用栀子豆豉汤者是因有虚烦不寐之症,用仲景方知有其症则用其方,添一症则增一药,易一症则易一药。后期本患者出现烦热,汗出,气短等症是气阴不足之证,故以竹叶石膏汤收功。

口疮

姓名:王永花

性别:女

年龄:48岁

民族:汉族

职业:农民

婚姻:已婚

初诊时间:2010年6月3日

主诉:复发性口腔溃疡,反复发作5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复发性口腔溃疡5年余,呈反复发作。患者平素善饮酒,饮食起居不规律,脾气急躁,易怒,就诊时见:口腔黏膜、舌尖、齿龈处散见溃疡四五处,疼痛不适,影响进食,伴有头痛眩晕,口干心烦,易怒,嗳气泛酸,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舌红苔黄微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化火,火热冲逆上犯口舌作痛。故见口腔溃疡疼痛难忍。心烦易怒,肝火预热横逆克犯中焦脾胃,致使胃阴不足,胃中虚火上犯,故口疮反复发作,口干,大便干结,舌红,脉细。

诊断:中医诊断:口疮(肝郁化火,胃阴不足)

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

治法:疏肝解郁,养肝清热

方药:四逆散合玉女煎加减

玄参10克、生地15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丹皮10克、栀子6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炒薏仁30克、怀牛膝15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炒枳壳10克、生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6月10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上牙龈处又出现溃疡,色红,疼痛,诸症仍如前,烦躁易怒,舌红少苔而黄。

生地25克、生石膏30克、麦冬15克、怀牛膝15克、知母6克、炒薏仁30克、桔梗10克、银花15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当归15克、生蒲黄10克(包)、生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口腔溃疡可生在舌、龈、颊等不同部位。中医认为舌属心之苗窍,龈属胃经,颊又涉及少阳经,故治疗此病常用导赤清心法,用玉女煎清胃肾之热,用四逆,逍遥疏泄肝胆。如日久不愈亦可酌加活血化瘀之药,因久病可出现络淤,更不愈者则加少量肉桂、吴茱萸反佐之。

腰痛

姓名:吴国伟

性别:男

年龄:37岁

民族:汉族

职业:工人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0年8月16日

主诉:腰痛7年,加剧3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7年前在工作中不慎伤及腰部,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未能根除,曾经做CT检查结果为:腰4、5椎间隙狭窄。后病情逐渐加重,现腰痛如折,腰部转侧俯仰均感困难,并伴有疼痛不能安眠,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差,舌苔厚腻,脉细。

辨证分析:该患者腰痛日久,久病伤肾,由于肾气不足,诸邪易侵,导致血行不畅,使得风湿之邪乘虚而入故出现腰痛逐渐加重,转侧仰俯均感疼痛之症。由于肾亏为本,故患者可见消瘦、面色无华等症。

诊断:中医诊断:腰痛(肾亏血瘀,风湿阻络)

西医诊断:腰椎间隙狭窄

治法:补肾活血,祛风化湿

方药:补肾活血汤加减

杜仲10克、川断10克、熟地20克、山药10克、当归10克、威灵仙10克、山萸肉10克、鸡血藤15克、仙灵脾10克、寄生20克、丹参20克、制乳没各6克、红花6克、独活10克、生黄芪20克、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8月23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自觉精神较佳,食欲增加,其余如前。拟方如下:

川断30克、寄生30克、刘寄奴15克、熟地30克、红花6克、泽泻20克、炒白术15克、苏木10克、鸡血藤30克、生黄芪30克、茯苓15克、制乳没各6克、炒杜仲15克、丹参20克、当归15克、怀牛膝15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10年9月1日,自述服用上药后腰痛略有好转,精神佳,纳食可,睡眠可,但仍有明显腰痛,活动受限,舌淡苔厚,脉细。

嘱患者将二诊方继服6剂

四诊:2010年9月7日,自述上方效果佳,要求做成丸药便于长期服用,故以二诊方加1倍量做丸药服用。

按:腰椎外伤致痛,虽用中药难以根治,但久服亦可缓解症状,若长期坚持用药,亦有免除开刀之苦者。论治此病,补肾为本,活血化瘀佐之,亦可酌加补气之药以使气行则血行。

舌痛

病案一

姓名:周渊清

性别:男

年龄:43岁

民族:汉族

职业:职员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0年3月18日

主诉:舌痛伴有舌乳头突起两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平素性情急躁易怒,经常出现失眠,纳差等症,两月前出现舌痛,食用酸、甜、咸、辣诸味及热性食物后疼痛加重,食后胃胀闷不舒,大便不爽。20余天前,舌面上出现红色突起物并逐渐增多,曾到多家医院治疗无效。现症见:舌面光红,中部尤甚,舌体上有裂纹数条,裂纹处呈现红色,如出血状,舌面上有红色突起物,伴有纳少,稍食即饱,嘈杂,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