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宁夏名老中医李遇春临床经验辑要
48514700000030

第30章 病案集锦(19)

三诊:2010年1月25日,患者自述服用二诊方后眼皮跳动明显减轻,睡眠好转,停药近半年。感冒次数减少。继以养血熄风为治疗原则,方如下:

僵蚕10克、荆芥10克、防风15克、蜈蚣2条、全蝎6克、白芍60克、炙甘草10克、胆星10克、法半夏10克、当归10克、琥珀粉3克(冲服)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10年2月1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眼皮跳动未发作,要求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僵蚕10克、蜈蚣2条、全蝎6克、白附子10克、法半夏10克、胆星10克、当归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天麻15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面部痉挛属于难治之病,是肝风证。《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抽动不已故为风象。用方以玉真散为主。本病原发者治疗较易,继发于其他病者较难痊愈。玉真散方歌: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内服外敷一方通。

瘰疬

病案一

姓名:刘芸

性别:女

年龄:39岁

民族:汉族

职业:教师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09年5月22日

主诉: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反复发作51天

现病史:患者两月前因情志不遂出现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且疼痛,按之有硬结,肿块如蚕豆大小。曾在西安西京医院住院治疗,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淋巴结肿块无变化,遂出院寻求中医治疗。

辅助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

辨证分析:患者由于心情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于颈项而出现颈部结块及疼痛。肝郁日久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热凝聚,阻滞气血,气血运行不畅故可见肿块坚实而不散。

诊断:中医诊断:瘰疬(气郁化火,痰凝淤滞)

西医诊断:淋巴结核

治法: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消瘰丸加减

柴胡15克、牛蒡子15克、夏枯草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连翘15克、元参15克、浙贝母10克、黄芩15克、山慈菇10克、生甘草10克、丹参20克、僵蚕10克、当归15克、防风10克、荆芥穗10克、花粉10克(包)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5月29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肿块减少,变软。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3500,血沉30。

仍以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为法,处方如下:

柴胡15克、牛蒡子15克、夏枯草15克、玄参15克、浙贝母10克、土贝母10克、黄芩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连翘15克、生甘草10克、丹参20克、当归15克、防风10克、花粉10克(包)、僵蚕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09年6月6日,患者述服用上药后颈部淋巴结肿块消失,查血常规白细胞数目已经恢复正常。继服以巩固疗效,方如下:

柴胡15克、牛蒡子15克、夏枯草15克、玄参15克、浙贝母10克、土贝母10克、黄芩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连翘15克、生甘草10克、丹参20克、当归15克、花粉10克(包)、僵蚕10克、生黄芪20克、海藻15克、海浮石15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1月后电话随访,淋巴肿块完全消失,血常规检查显示正常。

按:瘰疬结于颈间,为少阳经所过之部位,或因风热或因痰凝气滞,或二者兼有之。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为常规治法。疏风多用柴胡、防风、牛蒡子。软坚多用海藻、昆布、海浮石、山慈菇、海螵蛸、牡蛎等。有热者兼清热解毒,常用黄芩、黄连、连翘等。夏枯草清肝散结,瘰疬常视为专药。其余则随症加减,此乃治法之大概。

病案二

姓名:王红梅

性别:女

年龄:29岁

民族:汉族

职业:干部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0年3月10日

主诉:颈部颌下肿痛1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发现右侧颈部有1结块,大如核桃,皮肤颜色不变,推之可动,偶有疼痛,无发热等全身症状。经某医院诊断为:颈淋巴结肿。经治疗略有好转。1个月前病情反复,肿痛明显,皮色不变,纳食一般,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辨证分析:古人云:无痰不成核。故本病与痰的关系最为密切。由于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痰凝气滞而成瘰疬。故辨证为痰凝气滞之瘰疬。

诊断:中医诊断:瘰疬(痰凝气滞)

西医诊断:淋巴结核

治法:解毒散结,行气消肿

方药:消瘰丸加味

玄参15克、浙贝母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柴胡15克、牛蒡子15克、夏枯草15克、黄芩15克、山慈菇10克、连翘15克、丹参20克、当归15克、防风10克、荆芥穗10克、花粉10克(包)、僵蚕10克、生甘草10克

10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5月28日,患者自述服药后颈部颌下肿块缩小,疼痛缓解,皮色不红,心情舒畅,余无特殊不适。舌红苔薄腻,脉弦细。

仍予解毒散结,行气消肿为主,前方去防风、生甘草,加生黄芪、海藻、海浮石。处方如下:

玄参15克、浙贝母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柴胡15克、牛蒡子15克、夏枯草15克、黄芩15克、山慈菇10克、连翘15克、丹参20克、当归15克、荆芥穗10克、花粉10克(包)、僵蚕10克、生黄芪20克、海藻15克、海浮石15克

8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10年12月10日,其家人来就诊时告知患者病已痊愈。

按:瘰疬一病属痰凝气结,既有痰湿内聚之内因,亦有外感之诱因,痰核既成当软之、散之、消之。消瘰丸为常用之方,夏枯草又为常用之药。以本病为例,热熬津液成痰,故用黄芩、连翘清之,诸咸味药是为软坚散结而设,海藻、海浮石是也。亦可酌更为昆布、海螵蛸等。气滞痰凝成核,血亦瘀滞,用当归、丹参等是为此。

湿疮

病案一

姓名:刘燕

性别:女

年龄:38岁

民族:汉族

职业:干部

婚姻肿块:已婚

初诊时间:2009年7月1日

主诉:全身红色斑疹反复发作5月

现病史:患者因工作环境地处南方,湿气较重,每年春季全身便出现红色斑疹,瘙痒难忍,尤以四肢为重。初起为暗红色斑疹、表面潮湿、糜烂、流液体,干燥、结痂、脱屑,随之皮肤增厚。伴有头昏乏力,腰萎肢软。舌淡,苔厚腻,脉沉细。患者易对花粉过敏。

辨证分析:患者因居住于南方湿气较重之地,禀赋不耐,风、湿、热之邪阻于肌肤而见皮损反复发作,瘙痒难忍。病久伤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去濡养而见患部皮肤增厚,脱屑,表面粗糙。气血运行失常,湿热蕴阻于四肢,故四肢症状较重。

诊断:中医诊断:湿疮(湿热内阻,血热风燥)

西医诊断:湿疹

治法:祛风凉血,清热利湿

方药:消风散合槐花散加减

槐花15克、马齿苋30克、秦艽15克、海桐皮10克、蝉衣6克(后下)、僵蚕10克、滑石10克、通草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竹叶10克、乌梢蛇10克、白蒺藜10克、生地30克、赤芍10克、苦参10克、生甘草6克、薏米15克、茯苓15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8月7日,患者自述服药后湿疹明显好转,瘙痒症状消失,湿疹表面干燥无潮湿。舌淡苔薄,脉沉。继治以祛风止痒,清热利湿。在一诊方的基础上去僵蚕,加透骨草后继服6剂,服法同前。

三诊:2009年8月21日,患者自述湿疹已完全消失,偶有咽干,大便黏而色黑,小便不利,舌淡苔微腻,脉沉。仍治以祛风止痒,活血凉血。方以消风散加减,如下:

苦参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生甘草6克、透骨草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生黄芪15克、乌梢蛇15克、滑石10克、秦艽10克、槐花10克、白藓皮15克、地肤子15克、车前子10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告知其病再未发作。

按:北方之人移居南方潮湿之地更易感受湿邪,湿邪常与风邪相合则成湿毒瘙痒证,瘙痒者为风。仲景已有明训,古人治此病,祛湿第一,祛风第二。风湿不能相合则难以为病。荆防为祛风之良药也;滑石、车前子、地肤子及秦艽等可利湿凉血。病久用乌梢蛇乃搜刮风邪之意也。

病案二

姓名:菊大勇

性别:男

年龄:34岁

民族:汉族

职业:职员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09年5月16日

主诉:手足脱皮数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数月前因去外地出差,过于劳累,出现手足脱皮,以手撕皮即下,下后又脱,持续数月。经西医诊断为维生素缺乏症,经服用维生素B2数月无效,手背皮肤弹性差,肤色萎黄,纳食差,食后脘腹胀满,多饮,大便干,日行一次,舌淡苔薄白,脉细。

辨证分析:此患者主症为手足脱皮,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故此症当从脾论治。由于外出工作劳累,加之平素失于调养,故可致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不能将气血等精微物质布散于手足,手足失于濡养故可见脱皮。面色萎黄,纳差,脘腹胀满,舌淡,脉细均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皮癣(中气不足,运化失职,肌肤失养)

西医诊断:维生素缺乏性皮炎

治法:补中益气,濡养肌肤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陈皮6克、柴胡6克、升麻3克、枳壳6克、鸡血藤15克、川芎6克、红花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外用方:透骨草30克、皂刺15克、蛇蜕10克、海桐皮15克、地骨皮15克、马齿苋50克、槐花15克、青盐10克(冲)

2剂,煎水泡手

未再复发。

按:以上洗方称“手足干裂洗方”,是原北京护国寺中医门诊部的协定处方,经用效果很好。原方是:皂刺15克、透骨草30克、海桐皮15克、蛇蜕6克、当归15克、白藓皮15克、地骨皮15克、大青盐少许(冲入)。

用此方纱布包煎,泡洗患处或湿敷。

郁证

姓名:杨志梅

性别:女

年龄:40岁

民族:回族

职业:农民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09年3月18日

主诉:失眠,情绪抑郁,心悸反复发作2年,加重2个月

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家庭不和而出现情绪抑郁,失眠多梦,胸中憋闷,心慌心跳,善太息,脘腹痞闷,嗳气,舌淡红,苔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患者因情志不畅所致,愤懑、郁怒不解致使肝气郁结,肝木不能条达,肝失疏泄而出现情志抑郁,善太息;肝郁克脾,脾失健运故见脘腹痞闷嗳气;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暗耗,久之则成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故见失眠多梦、心悸等症,舌淡红,苔腻,脉弦滑均为肝气郁结夹痰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郁证(气滞痰郁)

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安神

方药: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合二陈汤加减

柴胡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薄荷6克(后下)、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郁金10克、川贝6克、炒枣仁15克、远志10克、九节菖蒲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3月23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睡眠有所改善,每晚睡眠达到4~5小时,情绪有所好转。李老仍治以疏肝解郁,安神定志为法,方以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加减如下:

百合20克、郁金10克、川贝6克、柴胡10克、制香附10克、远志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茯神10克、九节菖蒲10克、炒枣仁20克、丹参20克、炒白术10克、薄荷6克(后下)、炙甘草6克

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09年3月30日,患者自述症状明显改善,每晚睡眠6小时左右且睡眠质量较高,情绪稳定,仍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为法治疗,方药如下:

川贝6克、菊花6克、桑叶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郁金10克、制香附10克、陈皮6克、当归15克、炒白术10克、木香6克、夜交藤30克、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09年5月3日,患者以感冒前来就诊,告知服完上药后症状消失。

按:逍遥散为疏肝解郁之名方,善治血虚肝郁之证,但临床郁证千变万化,用此方时应加以斟酌,随症化裁方可丝丝入扣。解郁之药,郁金、香附、川贝等皆有较好效果。逍遥用薄荷之意非为解表,仍是郁久气郁化火。火郁发之是不易治疗之证,用开腠理之薄荷是开牖之意。

瘾疹

病案一

姓名:侯延辉

性别:女

年龄:36岁

民族:汉族

职业:干部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09年7月10日

主诉:皮肤红色斑丘疹反复发作半年,加重一周

现病史:患者自述半年前因感受风邪而出现全身红色斑丘疹,瘙痒难忍,红色斑丘疹持续两小时左右消失,此起彼伏。舌淡苔白,脉浮。

辨证分析:患者外感风毒之邪,邪气侵入人体与热相搏,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风性善行而数变,风胜则动,痒自风来故见全身红色斑丘疹且瘙痒难忍。又因热毒浸淫故斑疹呈红色。因风毒之邪从外侵入,稽留肌肤之间,病邪尚浅故舌淡苔白,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