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呢,咱们接着一气周流的顺序往前转,转到心火这一块儿,今天咱们讲心火为病。
火气呢,《内经》里面讲,火性炎上。所以从脉象上来讲,心脉洪。就是说心气这股脉象就像大海的潮水一样,汹涌澎湃,气势磅礴,非常得洪大。这说明一气周流,由阴出阳,游行到心火这个部位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盛的状态。那么这股旺盛饱满的状态呢,《内经》里面就用“炎上”这两个字,火焰往上冲,用这个象来表示。脉象上来说就是洪脉,这是正常的心火脉象。
但是事情都是盛极而衰,所以心火下来,必然是要由此作为一个转折点,并且以中土作为一个枢轴,由盛而衰。实际上也不是衰了,就是由升散改为收敛,逐渐转变成肺金之气。所以实际上咱们讲的心火为病和肺金为病呢,关系比较密切一些,也不可能是截然分开的。从西医的临床来看呢,肺心病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肺和心一块儿病了。虽然西医的心脏、肺脏和中医的心气、肺气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我们可以借用过来,用我们中医的一气周流来研究和解释西医临床上的很多的疾病。
心病的根源在于肾
一气周流到达心火这个位置的时候,它的正常的状态,就是气势磅礴,开达、广阔这么一种象。心火之气为病,都是虚引起的,心火实的话,不会有病的。心气一虚,心火这股气势磅礴的力量就不够了,甚至没有了。或者表现为纯虚之证,或者表现为因虚而致的瘀滞之证。
说到这里,就要讲一下心气虚的根源。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说,左路肾水温升,由阴出阳化现木气,木气继续温升而化火,最后变成心火之气。所以这股心火之气的源头,其实还是在下焦肾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心气不足,必然是肾气虚所致。肾气不足,甚至都快没有发动之力了,这个时候心火之气哪来的磅礴之势呢?所以比较严重的心脏病,比如心衰,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都应该归入肾病的范畴。治疗的时候就要从源头上去着手,不能熄火呀。李可老先生用大剂量的姜附为主的破格救心汤,治疗很多急性心衰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是明证。
正常的心气,比较充盛的话,都是升已而降,沿着肺金敛降的方向,沿右路收藏入肾,完成一气周流的循环。所以我们常常说的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就是这种状态。心肾相交并不是心和肾直接连起来互相交流,它还是按照一气周流的模式来交流的,是走了一圈,不是直线。
所以当心气不足之时,心气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升已而降的转变,就会出现我们比较熟悉的心肾不交的许多症状。只要患者心气虚得还不是很厉害,也就是下焦肾气鼓动之力还不算太差,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从上焦心肺的角度,一升一降,从上焦来调整心气的不足,帮助它顺利地由升转降,完成一气周流的过程,实现心肾相交。临床上很大一部分慢性心脏病患者,都是属于这种情况的,我们单纯从上焦治疗就会有不错的效果。
所以对于心火为病,对于心脏病患者,我们治疗的时候就有两个可以选择的切入点。比较轻的,直接从上焦心火之气本身来用药,比较重的,就要考虑从心气的根源,也就是下焦肾气来治疗用药。
虚散不收的原因
我们临床上能够见到的心火为病,如果从西医的角度来讲,就是各种心脏病比较多一些。所以今天咱们就以西医的病名冠心病为主,讲一下心火为病。
冠心病从西医的角度来讲,认为主要是心脏血管供血不太好。心脏的冠脉有粥样硬化,有不同程度的阻塞、狭窄,引起了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导致了心脏功能下降,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的并发症,这是西医的一个简单的认识。
从中医来讲,这种病一般来说是分为两种情况。我给大家讲的,都是我在临床上亲自见过,治疗过,有过真实体会的病例,所以讲的可能不是很全,主要是就临床上这些真实的体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提供一个临床治疗的思路。
并不是就这一个病,作一个非常系统,非常专业的报告,水平也达不到。
据我临床所见呢,这种心脏病人,慢性的,大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虚证;一种是在虚的基础上有比较明显的郁滞,相对以郁滞为主。这个我们稍后分开详细地讲。
当然也有急性的,你像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啊,这样的病人也不少。
但是现在西医抢救措施比较周全,也比较及时,真正心脏病急性发作,跑来看中医的比较少。就像我本人,这方面的经验非常少。像李可老先生那样,纯粹用中医来治疗急性心衰,并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的,我想在大城市可能,不光是有没有效果的问题,关键是很难有这个机会。现在一般的县医院,这种西医的抢救措施,都是比较完善的了。老百姓长期以来也形成了这个习惯:急性病看西医,慢性病就看中医。所以很少有人心脏病急性发作了,很着急地来找中医看,目前还比较少。所以对于急性心脏病呢,这个咱不多讲,因为我也没有具体的临床经验可以跟大家交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看看李可老先生的书。
所以咱主要是讲慢性心脏病,就是比较轻的这种。
慢性的心脏病,就是我刚才讲的,一般是分这么两种。从我临床所见呢,一种是一气周流比较虚了,以虚为主。这种病人来了之后,有什么症状呢?一般来说,病人来了之后咱们一看,面色都是发暗的,没有那种正常的红润之色。
这种人大部分有一点虚胖,脸看着有一点发虚,好像有点浮肿的那种感觉。你要是摸他的脉呢,脉是那种浮大而散的脉象。这么说可能还不是很准确,说他浮呢,但是沉取他也有,脉大是肯定的。正常的脉,你摸着,粗细是比较适中的,感觉脉气是聚在一块儿,没有那种散开的感觉。而以虚为主的慢性心脏病患者的脉象,你摸的时候,好像脉气散了,没有拧成一股绳的那种感觉。当然还不至于是一盘散沙,不可收拾。如果是一盘散沙的话,恐怕只有大量的四逆汤,回阳救逆了。这种摸着比较散的感觉,一按马上这个脉就散开了,很软的那种。说的通俗点,好像弹性比较差。但是它也不是硬,是那种绵绵软软的,没有力又很大,那种感觉,主要就是洪脉当中带有一种散象。正常的心火之脉,夏天比较多见,脉洪大而有力。但是这个时候呢,他的脉你要从大小气势上来看,也是比较洪大,但是它没有力,没有那股澎湃之势,是一股颓败之势,给人感觉空有一个架子,外强中干,是这种脉象。
那么这种人的舌象呢,他的舌头你看一下,都是那种偏软的。咱们正常人的舌头,你一伸的话很灵活的,很挺拔,感觉这个舌头比较有力,很灵活,一下子出来了,一下子进去了。往左边伸一下也行,往右边伸一下也可以。这种病人一般舌头都是比较胖,比较厚一些,颜色比较偏深一些,同时又偏软,就像面团加水加多了,不筋道那种感觉。你让他伸舌头的时候,感觉这个舌头好像是伸得没有劲。舌苔也都是比较腻,因为这个时候一气周流不够利落了,所以中土运转得也比较差。
这种病人自我感觉往往就是胸闷、气短,稍微一动,活动得稍微剧烈一些,他可能就觉得非常得累,喘不过气来,会有明显的心慌。这种人有时你看他指甲的颜色,也都是偏暗偏淡,甚至整个手指都是那种有点虚胖的,是这么一种象。
这种象目前在临床上比较多见,至少在我这边是比较多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个实际上就是相当于心火之气不足,一气周流无力了,阴霾之气郁滞在整个上焦,所以一气周流就显得比较散漫,无力前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跟目前大部分心脏病患者日常的治疗方式是有关的。
大部分病人都是接受西医治疗。西医的治疗,大部分都是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的药呢,一般来说,西药是阿司匹林比较多一些。有些中成药,像丹参滴丸,也是非常常见的。都是以流通气血为主。本身就虚了,你再不停地给他流通疏散,这就容易造成更虚,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呢,好多病人稍微病情加重了,就愿意去打吊瓶,用点通血管的,用点消炎药呀,输好多液体进去。
那么这种输液呢,本身也是一股寒凉的液体,一股寒凉的水气,这样对本来就已经比较虚弱的心火之气,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心火的衰败。所以这两种老百姓习以为常的治疗方式,造成了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慢性心脏病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心火比较虚,而阴霾之气,阴浊之物比较多的情况,出现了这么一种病象,这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一些。
收摄心气的小验方
对这种情况咱们怎么去治疗。李可老先生对于心衰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衰,擅长用大量的四逆,大量的姜附来温通回阳,效果非常好。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从心气的源头来治疗了。那么这种慢性心脏病呢,虽然算不上心衰,但是应该说是接近心衰,是这么一个状态。我们可不可以用这种大量的辛温之药去温通呢?按说应该也是可以的。但是有一个弊端,就是大量的干姜附子这种辛温的药,如果我们用的量把握不好的话,容易出现一些反应。尤其是很多慢性心脏病患者本身心率就不太好,或者心悸比较明显的时候,你用上大量附子的话,他自己个人感觉就比较明显或者比较剧烈,有的患者甚至会有点受不了的感觉。
不是说不可以用,用的话有一定的风险。患者接受起来呢,也有一定的困难。
他觉得我只要不是很累的话,也没有什么大事,结果吃了你的药,反而感觉更难受了。因为很多患者并不懂中医,容易产生好多的纠纷。如果病人已经心衰了,明显的心衰了,病人已经昏迷了,或者已经动不了了,气喘不上来了,这个时候你用大量的姜附,如果产生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哪怕有什么难受,病人可能当时也顾不上了。相对来说,病人的家属也好理解,重病就要用重药。所以我们当大夫呢,有时候也是比较为难,既要保证疗效,还要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与支持,这样才能配合起来。
那么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用大量的辛温之药,有没有办法能够把慢性心脏病治得比较好呢?还是有,而且我个人认为,像这种情况,完全可以不用大量的辛温之品。我们换一个思路呢,也许效果也会很好,甚至会更好。
那么我们怎么来治疗这种病。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我们也可以从上焦心肺的角度,直接治疗心肺之气呀。从脉象上来讲呢,这种脉它是一种散脉,气收聚得不是很好,我们就要帮助它把这股心气收起来。五味子是一个很好的收敛的药,五味子这个药能够把一身之气从上焦一直收到下焦去。所以也有人说,五味子是一个补肾的药。同时呢,黄芪主一身之气,黄芪它本身这股药气,是绵长香软,比较柔和的一股气。当然它是以升动,生发为主,往上走。不过黄芪的量用的比较大的时候,它就可以升已而降,促进全身的一气周流。所以黄芪也是一个很好的药,用在这个时候——本身脉比较散,气比较虚的时候,用黄芪补一下大气,用五味子收一下这种散乱的脉气,我们再加上一味药——甘草。以前也跟大家聊过,甘草是掌控大局的一个药。这个时候一气接近溃散的边缘,用黄芪来补往上升,毕竟还是有一些散的风险;用五味子来收,那么就有收得过重,不利于一气升达的弊端。所以我们加上甘草来平衡一下,保证黄芪的升散,五味子的敛收,都能够控制在人身正常的土气范围之内,也就是甘草这股气的范围之内。甘草它的性味,跟人身这股土气是非常接近的,所以加上甘草来掌控大局。
那么这三个药用什么比例呢?黄芪的量可以稍微大一点,至少用30克以上,30~60克都可以。甘草和五味子一般来说都用个二三十克就可以。这几个药量都比较大。就是单纯这三味药:黄芪、五味子、甘草,对于我们讲的心气散漫,周流不畅的这个情况,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当然这三味药是一个基本方了。像这种慢性的心脏病病人,肯定是有血瘀的情况存在的,所以可以适当地加上一点活血化瘀的药。为什么常用的中成药,很多也是活血化瘀的,很多病人常年吃,效果并不是很好?就在于他对病象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
首先要调控一气,把一气周流调控到一个正常的方向上,然后再去解决一气周流路径上的这些障碍:瘀血啊、痰饮啊。这指的是以虚为主的情况,如果是以实为主的话,那可能需要先去排除障碍物了。
很多中成药,治疗心脏病的,大部分里面都会用到人参。这种慢性心脏病患者既然是心气虚了,我们在这里为什么用黄芪不用人参呢?黄芪是升达之象啊,人参是敛润之象,不一样的。病人这个时候心气虚散,既需要升达也需要收敛,而人参只有敛润的作用,不像黄芪可以升已而降。所以这个时候呢,加上人参可能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所以很多病人就说,我这个药很贵啊,你看这里面有什么西洋参、高丽参,长年吃为什么效果还不好,花了这么多钱。所以这个效果好不好,不在于这个药贵不贵,而在于咱们用的这个药,符合不符合这个病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