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48518200000005

第5章 感受中医的魅力(2)

你看东北长白山、大小兴安岭都是高山,气候也偏冷一些。同时在我国也是偏东,偏北这么一个方向。偏东就属于木气生发,偏北就属于水气涵藏。东北方的艮卦对于中医来讲,属于土气,土气比较浓厚,东北黑土地,北大荒现在都成北大仓了。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大家考虑人参这味药,是土气中的精华,收藏之中透着一股生发之气,它就形成了野山参。真正的野山参,我也没有品尝过。我品尝过比较好的移山参。大家常用的都是园参,人工种植的差得比较远。真正的移山参,它的汤煎出来非常清透,几乎没有颜色,可能有一点非常淡的黄色,很淡,几乎看不出来。味道是一股淡淡的清香,几乎察觉不到的清香。稍微有点甜,苦味也不是很大。喝了以后,感觉有一股非常清凉滋润的那么一股气,顺心中缓缓而下,感觉它能充沛全身,就跟细雨润物无声一样,滋润进去,有这种感觉。这就是它主补五脏功效的体现。有了这种体验,你再去看《神农本草经》,人参,主补五脏,应该是阴药。安精神,定魂魄,都是五脏之神,神都属阳,清阳之气嘛,它能够收摄五脏的元神。所以我个人对人参的理解是,人参能够直接补充收敛五脏流通的元真之气。从这个角度再去理解《神农本草经》中人参一系列的功效,把握可能就更深一些,应用可能就会更自然一些。人工种植的人参,据说好多是用砒霜栽培的,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我品尝过新鲜的人工种植的人参,三年的五年的,确实有一股辣味,有一股辛辣味,按说这是不正常的。晒干之后,味会小一些,可能不那么明显。当然,相对来说,园参还会有一些类似山参的功效。你把园参,尤其是鲜人参,切片切开,如果你切得多的话,那个香气弥漫整个屋子,而且比较浓。很浓说明种植的人参的功效比较差了,香气越浓越接近有形的东西,相当于气比较浊了,这样的人参效果就差一些。但是相对而言,它还是有一些类似的功效,还是其他药不能代替的。东北的人参和西南方四川的附子正好遥遥相对。附子在西南方向,后天八卦为坤位,为一个纯阴之卦,在一个纯阴的地方。四川江油那个地方听说气候也是比较冷的。所以纯阴比较寒冷的地方长出的附子,附子的根,它的生发之性是可想而知的。人参是直接入五脏,附子呢,相当于从五脏而出,它可以从这个接近五脏的真气,比较深的一个层次,升散而出。它们的作用层次都是比较深的,这是我个人的感觉。真正的四川江油的生附片,你都不用吃多了,就吃上绿豆大那么一点,甚至都不用咽下去,就能感觉到一股清凉而辛散,但跟人参的感觉不一样,怎么说呢?有一股柔和的冲劲,不像吃辣椒那样辣,绝对没有那种感觉。非常的柔和,但气势又非常的庞大,不容置疑,马上就迸向全身十二经络,全身的每一条经络都有这种感觉。入口之后,就感觉额头上出一层淡淡的清汗,全身好像是一下子通透了那种感觉,那个是真正的生附片的感觉。你从这个角度,体味附子那种开破的作用,体会可能就会不一样。你就知道附子是干什么用的了。刚才讲的是对药物要有一种比较深刻比较直接的体会,这个时候你用药就有把握。有的老中医讲,病人一进屋就有一股病气,扑面而来。老中医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实际上不光是老中医,搞艺术的,写毛笔字,画画的,他也没练气功,时间长了,这本身就是一种练功,都会有比较好的气感。我们中医大夫,每天摸脉,凝神静气,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身气的调整,也相当于以一种形式在练功,跟写字画画也是一样的。这方面的功力主要是练出来的,就是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把自己的身体变得比较清透一些,便于跟天地之气的交流。《道德经》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无形之气,你只要跟这股无形之气真正地沟通起来了,能够有切身的体会了,不光是病啊,对世间万物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脉诊和直觉

所以目前来说,我在临床上看病主要还是以脉诊为主,可以说是独重脉诊。为什么呢?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我觉得以我这个水平,望诊的水平还比较差,所以退而求其次。闻诊呢,闻气味听声音,有时候感觉资料有限。问诊呢,现在很多患者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有些东西他故意不跟你说,甚至有时候你问他都不说。好多人到我这儿来看病,把胳膊一伸就说你看吧。等你摸完脉他再问个不停,问半天,这样的人比较常见。所以呢只剩下最后一招,望闻问切,切诊。切脉呢,现在的人,什么美容啊,染发啊,啥都可以做假,看舌苔,望诊,他没准把舌苔给刮了,是不是?一个星期做两次美容,搞不清真假。你看指甲,指甲染得看不到地方。所以在望诊也受到很大限制的前提下,咱们就是脉诊。一个人很难在脉象上作假,是不是?他在你面前再镇静自若,再虚张声势,他总有这种精气的流露,这是很难作假的。所以我个人感觉脉诊相对还是比较客观,比较可靠的,所以我主要以脉诊为主,几乎就是凭脉断病,然后凭脉用药,我在临床上基本上是这样。那么如何提高脉诊的水平?你说我把《濒湖脉学》等很多脉学的书背过了,把各种书都研究透了,是不是就能够入门了,就知道怎么把脉诊断了呢?这完全是两回事。有时候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是指下难明,指下其实很好明,关键是你指下明没明?这个指下,不是你指头自己的感觉,实际上是你的心神的感应。来了一个病人你一搭脉,病人全身一气周流,那种感觉就过来了,整个大象你给建立起来,左升右降,中气斡旋。大象你先给建起来,然后再体会病人这一身周流之气如何变化,哪个地方卡住了,哪个地方郁住了,强弱表里有什么问题。一搭手,左右脉一诊,马上从象这个层次,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要去推理,不要去哎哟,我左面摸着浮,浮是不是表病啊?右脉呢还摸着有点滑,滑是不是有痰啊?这样的话,就很难达到一个上工的境界。要靠非常直观的那种体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当然还是要把基础打好,先把自己的身体调好。有条件,勤奋你练练功;如果很懒,像我一样,你就吃素,也是一个办法。另一方面就是临床上多接触病人,多摸。如果是临床大夫的话,机会比较多。不是临床大夫,中医爱好者,你也可以在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身上经常摸一摸脉,锻炼锻炼。对脉象的体会,主要是通过脉诊。你也是个生命体,病人也是个生命体。人属土,是倮虫,都是土气。人这一气周流,其实就是一股和缓的土气,这一股土气,升上来就是木火之气,降下去就是金水之气,总归在土气的范围之内。为什么是一气,因为无非都是一股土气,就这么个道理。人体一气周流的状态,正常情况下就是一股土气的状态,不迟不急,从容和缓,也就是土气中庸的特点。而一旦为病,一气周流就失去了这种和缓的状态,或迟或急,或虚或实,从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病证。人体一气的这种周流状态,会随着一身气血的周流而波及全身,表现在脉搏上,就会形成不同的脉象,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脉象来体察人体一气周流的状态。正常的缓脉就反映了一气周流的正常状态,反之其他各种脉象,大多反映的是一气周流的不同失常状态。有了脉,你要体会病人病气的变化。通过摸脉,你摸的并不是病人的脉,你是直接感受病人的那股气,摸脉只是一种跟病人交流的方式。高明的医生有的都不用摸脉,甚至都不用看,你进来走过他身边,他都能感受到你身上哪个地方是怎么回事。我们这些下工,没有那么高的水平,靠摸脉,这也是一个捷径。脉气,相对来说还是通过脉搏的波动去体验病人一身之气的变化,这是比较准确的。根据病人脉象的变化,直观地去体验病人身体,有什么偏颇,哪个地方虚,哪个地方实。有这种直观的体会的时候你再去用药,这个时候用药就很简单了,你对用药的把握也比较准一些。那个时候,可以说,不需要想,我是用桂枝汤还是麻黄汤啊,都不需要,用什么药直接就出来了。好比说我渴了要喝点水,那就喝水吧,就这么简单。这是一种直觉,这个时候你用药是最准确的。当然了,也不是一天就能学成的,还是需要慢慢地锻炼,大家也不要太着急。但是你要有一个前进的目标,有一个方向,怎么学能够学得比较好,方向搞错了一辈子也入不了门啊。

生脉饮也能治痞证

现在结合一个具体的病例给大家讲一下。这个病人是我自己的家人。我爱人的身体平时偏虚弱一些。有一天,因为天气比较冷,她有些鼻塞,我就给她用了一点黄芪,加了少量的四逆汤。想给她左路鼓动一下,上焦的路子稍微通一通。她这个人不愿意喝药,一付药,两天都没喝完,结果这一付药煎好了就放了一天,第二天才喝完。所有这种左路升发的药呢,都要现煎现喝,放的时间长了,本身药就升散,药气很容易散掉。所以我爱人用上这个药之后呢,没有起到作用。好像还用了一点杏仁,右路破气的药用了一点,不多。右路敛降的药,药气相对来说走散得少一些。隔了一天再喝这个药的时候她就觉得不对了,不光是觉得气闭不通了,而且觉得中满,整个肚子痞满益甚。中焦胃这一块儿,好比有一个球在里面,上不来也下不去,憋在那儿难受得很。当然,以前没有出现过这个情况,突然出现了,肯定是跟喝这个药有关系。我估计可能是这个药里面黄芪的药劲散得差不多了,没什么劲了,但是破气下行的药劲还有一点,把气破了,我估计是气不足引起的。摸了一下她的脉,结果呢,左脉有点弦细,木气有点上不去,但是脉力还有,比较小,比较弱,劲不是很大。

右脉呢,是非常的细弱,几乎是断断续续有点不接续的感觉,非常的弱,沉细而涩弱。也就是说,她这个全身的一气周流,整体都很虚了,尤其是右路敛降的肺气,虚弱得都快散架了,就是这么一个象。

这个时候,如果按症状来说,中满痞闷,欲出不出,欲下不下,这是典型的痞症。按《伤寒论》来讲,应该用泻心汤啊。如果你这么往上套的话,应该也不算错,又没有什么食积,对不对?这肯定是一种虚性的痞满腹胀。这个时候,我给她用的是什么呢?就是根据她这个虚弱的一气之象,用的全都是补气的药,就是生脉饮加黄芪,用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这四味药。家里正好有现成的人参,用的量也比较大,用了一整棵,有二三十克吧,气也比较足。

中药啊,一部分和一整个有时候也是不一样的,整个的气比较足一些。黄芪大概用了30克左右,麦冬可能十几克吧,也没称,五味子也就十几克的样子。

急煎了十分钟左右,一小碗,赶紧喝下去。喝下去大概过了有五六分钟吧,她说堵得更厉害了,说更难受了,差点就骂我了。这时候我再一摸脉,脉象完全变了,不一样了。左脉也有劲了,右脉由非常细弱接近断续的状态变成了弦滑脉,你看快不快。用药以后,顶多不到五分钟,为什么会有这么快的一个效果,这一整棵人参,功不可没,直接补五脏的精气,主补五脏,它有直接补益的作用。所以凡是五脏真气不足的时候,比如像大失血的病人,独参汤效果非常好。

临床上我们这边县医院,有个老主任,碰见一个孕妇,流产之后,大出血不止。

是好多年前了,当时也没有太好的条件设备,人快不行了,准备安排后事了,他去看了一下,说这么个病还用安排后事?独参汤,具体剂量也不知道,反正用的量很大,据说用了几两好人参,病人慢慢就苏醒过来,捡了一条命。所以你对人参的性味有很深的真切的体会,有了这些比较深刻的把握的时候,冲着这样的脉象,我爱人这个脉象主要还是寸关脉虚为主,尺脉还有那么一点。寸关脉非常虚弱的情况下,明显就是脾肺之气不足,这两脏真气明显虚了。这时候,用大量的人参、五味子一收,麦冬再一通,黄芪在左边推一下,这个一气周流一下就又转起来了。大概十分钟左右,马上就到厕所去了,稀里哗啦,拉了很多,然后肚子马上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什么事也没有了,跟好人一样。为什么出现这个症状?也是以前脾胃的功能弱一些,几天没有大便,也是有一些瘀滞在里面,腑气走不动。肺金之气主敛降,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之气下行无力的时候,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大肠自身的问题,可能就是由于肺金收敛的力量不够。所以说,肺与大肠相表里,不要只学唱是不是,要学习这种直观的感觉。整个人体就是一团气,何况肺和大肠。肺和大肠本身也是一气。肺气无力收敛的时候,大肠也无力通行,胃气无法往下降了,也不通畅,所以就形成了痞症。你如果用泻心汤,不见得能有这么快的效果。用上这几味药,把元气补足了,左边推右边降,刷得一下全好了,这算不算覆杯而愈呢?算不算一剂知两剂已呢?一剂都已了。就像这种,我们在临床上治病的时候,要向这个方向来努力,不要去学得太死,要学活。当然基础还要有,对于经典呢,我不是提倡大家都不学了,而要在熟练的基础上要学巧,要学会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