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48565100000013

第13章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

辨证主要依据其出血时间、血量、血色、血质及兼症、舌脉,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审证求因,辨其虚实属性。一般来说,经血非时暴下,量多势急,色淡质稀,多属气虚;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血色深红或紫红,质稠多属血热;若淋漓不止,色鲜红质稠多属虚热;淋漓不断,或时来时止,或时闭时崩,色黯有块,多属血瘀;若血色黯淡质稀,多属虚寒证。

久崩不止,气血耗损可转为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可转为崩。临证时又须根据其发病机制,注意患者有无肾阴阳失衡,肝经疏泄失度,脾气统摄无权等证。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青春期患者有无肾气不足,冲任未充之证;育龄期患者有无冲任受损的病史;更年期患者有无肝肾亏损的见证。总的来说,崩下之际多见标证,血势缓和或出血停止后常显本证。但本病标本错综复杂,故在审证求本中应参合四诊,掌握辨证要点,并视其转化,判断证情的轻、重、缓、急和寒、热、虚、实,而分证施治。

崩漏的治疗多根据发病的缓急和出血新久的不同,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治之。

塞流即止血。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即“留得一分血,便是留得一分气”“气者,人之根本也”之意。止血方法有补气摄血、固涩止血、求因止血、针灸止血及刮宫止血等。一般采用补气摄血法,如用生脉散气阴双补,并配伍与证相应的止血药。若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证,则可用参附汤加炮姜炭以回阳救逆,温经止血。若血势不减,宜输血救急或刮宫止血。

澄源即正本清源,辨证论治,为治崩的重要阶段,一般待血势稍缓,则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针对病因进行调治。血热者,宜清热凉血;虚寒者,宜温经养血;气虚者,宜益气摄血;血瘀者,宜活血化瘀。并适当兼顾调补肝肾、补益心脾以资血之源,安血之室,调经固本。切忌不问缘由,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专事止涩,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复旧即善后调理,以调整月经周期和月经量。调治之法当视其发病原因之异同和各年龄阶段生理特点的差异,或补肾,或疏肝,或扶脾。然月经之本在于肾,故总宜益肾固冲调经,本固血充则月经可复正常。

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分步论治,但又不可截然划分,初用塞流并非单用收涩之品,必佐以澄源,针对病因使用固气止血、清热止血、祛瘀止血等药;末治固本也非单纯补血,也必佐以澄源,或补肾填精,或调肝养血,或扶脾补血,这样才能巩固疗效。

1.阴虚血热证

主证: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不净,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结燥,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保阴煎加减。生地黄、熟地黄、白芍、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崩中加海螵蛸、仙鹤草、牡蛎;漏下加蒲黄、三七片、岗稔根;阴虚肝旺见眩晕、烘热、易怒,加龟甲、龙骨;出血日久,气阴两伤,气短倦怠,头晕心悸,加黄芪、太子参。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实热证

主证:经血非时突然大下,或淋漓日久不净,忽又增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挟有少量血块,或有小腹、少腹疼痛,面赤头晕,烦躁易怒,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减。生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阿胶、生藕节、陈棕榈炭、炙龟甲、牡蛎粉、生甘草、沙参。崩中加益母草、贯众、侧柏叶;漏下加三七、茜草根;肝经郁热加柴胡、牡丹皮、夏枯草;挟有湿热加败酱草、黄柏、蚕砂;大便干结加大黄。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脾虚证

主证:经血非时而至,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血色淡而质稀,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动则气促,头晕心悸,纳呆便溏,舌淡胖或边有齿印,苔薄润,芤脉或细弱。

治则: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固本止崩汤加减。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黑姜、升麻、山药、海螵蛸。崩中加赤石脂、荆芥炭;漏下加岗稔根、乌梅炭;兼血虚加何首乌、乌豆衣、桑寄生、阿胶;心悸怔忡加五味子、炙远志、麦冬;肝郁脾虚去熟地黄加柴胡、白芍、砂仁。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4.肾阳虚证

主证: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嫩,苔白润,脉沉细无力,尺脉尤甚。

治则: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加减。制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黄芪、覆盆子、赤石脂。崩中加鹿角霜、补骨脂、炮姜;漏下加艾叶、荆芥炭、炒小茴香;脾肾两虚见水肿、泄泻、纳呆者,加党参、茯苓、砂仁;青春期患者加紫河车、仙茅、淫羊藿。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5.肾阴虚证

主证:经乱无期,淋漓不净或量多,或停经数月又暴下不止,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则:滋补肝肾,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胶、龟胶;合二至丸:女贞子、墨旱莲。崩中加鹿角霜,重用墨旱莲至30~50g;漏下加海螵蛸、牡蛎、血余炭;肝阴不足见头晕耳鸣者,加制何首乌、白芍、夏枯草;心阴不足见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6.血瘀证

主证: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净,或时下时止,或停闭日久又突然暴下,继而淋漓不断,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痛减,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紧。

治则:活血化瘀,调经止血。

方药:失笑散加减。蒲黄、五灵脂合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加茜草根、海螵蛸。出血量多去当归、川芎,加益母草、血余炭;漏下加三七、桃仁;气滞血瘀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寒凝血瘀加炒艾叶、炮姜、乌药;热灼成瘀加生地榆、贯众炭、牡丹皮;久病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二、月经不调

这里所说的月经不调主要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症状,相当于排卵型功血。

月经不调的诊断,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以及伴随症状为主要依据。

月经不调的辨证,以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各种兼证、舌、脉和素体情况、年龄阶段,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常结合西医的有关检查、诊断,使中医辨病、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月经不调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突出一个“调”字。调经之法,应遵循《内经》“谨守病机”及“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崩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再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空虚,不宜强攻,宜于调补,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

这是月经病论治的一般规律。

月经不调的治本大法有和调脏腑(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通调冲任、调养天癸、调整性生殖轴、调治胞宫、胞脉、胞络等。“经水出诸肾”,肾是生殖之本,主藏精,故调经之本,其本在肾。补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即使在淫邪致病的情况下,邪祛之后,也以补肾为宜。扶脾在于益气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而流自畅。然而用药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温之品,以免滞碍脾阳或耗伤胃阴。疏肝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之品,使肝气得疏,气血调畅,则经病可愈。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病在血者,治血为主,佐以治气。气血来源于脏腑,其补肾、扶脾、疏肝也寓调理气血之法。上述诸法,又常以补肾、扶脾为要。如《景岳全书》云:“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此外,不同年龄的妇女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治疗的侧重点也不同,应予考虑。总之,月经病病变多种多样,病证虚实寒热错杂,必须在充分理解肾主司月经的基础上,同时注意脾、肝以及气血等对月经的影响,全面掌握其治法,灵活运用。

(一)月经先期

1.脾气虚证

主证:月经周期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倦怠嗜卧,气短懒言,或脘腹胀闷,食少纳呆,少腹空坠,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缓无力。多有久病或素体虚弱或有脾胃损伤史;每次月经周期不足21d。

治则: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若月经过多者,去当归,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摄血;经行期间去当归,酌加艾叶、阿胶、海螵蛸以止血固摄;便溏者,酌加山药、砂仁、薏苡仁以扶脾止泻。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肾气虚证

主证:月经提前7d以上,量多色淡质稀,腰脊酸冷,下肢疲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夜尿频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多有先天肾气不足或胎产房劳过频史;多见于青春期或绝经期前。

治则: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固阴煎加减。人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若腰痛甚者,酌加续断、杜仲补肾而止腰痛;夜尿频数者,酌加益智仁、金樱子固肾缩小便。也可选用归肾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多者,加海螵蛸;不眠者,加珍珠母。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肝经郁热证

主证:经期超前,量多少不定,色紫红有块,质稠,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少腹胀痛,精神抑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喜叹息。舌暗红,苔黄,脉弦、滑数。多有精神抑郁史。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炒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若月经过多者,经时去当归,酌加牡蛎、茜草、炒地榆以固冲止血;经行不畅,挟有血块者,酌加泽兰、益母草以活血化瘀;经行乳房胀痛者,酌加瓜蒌、王不留行、郁金以解郁行滞止痛。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4.阳盛血热证

主证:经行超前,经血量多,色深红或紫黑,质稠有块,面赤口渴,心烦,喜冷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滑。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热助阳之品,或感受热邪史。

治则:清热泄火,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加减。牡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黄、青蒿、茯苓、黄柏。

因茯苓利水作用较强,故经血量多者去茯苓,加地榆、马齿苋、槐花;心烦、尿黄者加木通、黄连;经行腹痛,经血挟瘀者,酌加炒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5.阴虚血热证

主证:月经提前,经血量少,色红质稠,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头晕目眩,心烦咽干,手足心热,或颧红潮热。舌体瘦小,色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多有素体阴虚,或久病或多产房劳病史。

治则: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两地汤加减。生地黄、玄参、白芍、麦冬、阿胶、地骨皮。头晕目眩,潮热耳鸣者,加龟甲、鳖甲、沙蒺藜;经血量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便秘者,加紫菀、知母。月经量少者,酌加山药、枸杞子、何首乌滋肾以生精血。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二)月经过多

1.气虚证

主证: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白,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细弱或缓。

治则: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方药:安冲汤加减。白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白芍、海螵蛸、茜草根、续断、升麻。经行有块或伴痛经者,加泽兰、三七、益母草;兼头晕心悸者,加熟地黄、何首乌、五味子。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血热证

主证: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身热,口渴饮冷,心烦多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保阴煎加减。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地榆、仙鹤草、槐花。若经血黏稠有臭味,或平素黄带淋漓,下腹坠痛者,加贯众、忍冬藤、败酱草;口干渴甚者,加天花粉、麦冬、玄参。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血瘀证

主证:经行量多,色紫暗,质稠有块,小腹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有力。

治则:活血化瘀,调经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