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48565100000017

第17章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

经验体会:方中熟地黄甘温味厚而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其中熟地黄、白芍阴柔之品与辛温之当归、川芎相配伍,则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使旧血得去,新血得生;诸药配合,功能养血和血,可使营血调和,血虚者用之可补血,血瘀者用之可行血。

方5生脉二至失笑散加味

配方: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女贞子15g,墨旱莲20g,炒蒲黄(包煎)10g,五灵脂(包煎)10g,炒地榆15g,炒贯众30g,炒枳壳10g,薏苡仁15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病例:患者,女,37岁。自诉停经2个月后,阴道淋漓下血42d,量多7d,至今未净。曾用各种西药止血,效果不显。患者以往月经正常。现阴道流血量多,色鲜红,有少许血块,伴小腹隐痛,神疲乏力,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细滑。今日B超示:子宫稍大(前后径5.2cm),内膜厚0.5cm,双附件(-)。消毒妇检:外阴血迹,阴道积血,宫颈重度糜烂,余无特殊。

诊断:崩漏(气虚血热挟瘀)。治宜:补气养阴,清热凉血,化瘀止血。方用生脉二至失笑散加味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服上方4剂后复诊,自述阴道流血已净1d,小腹痛消失,仍感神疲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滑。守上方3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诸症已愈。

经验体会:上方生脉散中党参益气摄血,麦冬养阴,五味子益气养阴、收敛固摄;二至丸中女贞子、墨旱莲均有补肝肾之阴,养阴清热之功;墨旱莲兼凉血止血;再配失笑散(炒蒲黄、五灵脂)化瘀止血;加炒地榆、炒贯众、炒枳壳、薏苡仁以增强止血作用;甘草调和诸药。上述3方合用充分照顾到崩漏的病机特点:虚多实少,热多寒少,久崩多虚,久漏多瘀。故临床上屡试不爽。

方6加味地黄汤

配方:①出血期。黄芪、茯苓各30g,山茱萸、山药、墨旱莲、女贞子、泽泻各15g,熟地黄、牡丹皮、香附各10g,三七粉(另包冲服)4g。②血止后。

熟地黄、当归、白芍、泽泻、牡丹皮、川芎、山茱萸、山药、茯苓各10g,黄芪30g,白术15g,炙甘草8g。

加减变化:血瘀量少淋漓不尽者加五灵脂、生蒲黄(另包)各10g;大便干结加全瓜蒌20g;汗出、烦躁、失眠,改茯苓为茯神,加地骨皮、生地黄各10g;面目下肢水肿加桂枝10g。

用法:出血期用药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止血后用上药每2d1剂,水煎分2次口服,15d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4~6个疗程。

适应证:滋肾平肝扶脾,固冲止血。

临床应用:27例中治愈18例,占66.67%;好转7例,占25.92%;无效2例,占7.41%。总有效率92.59%。23例在用药1个疗程后,月经量明显减少,完全治愈最少服药3个疗程。

病例:患者,女,46岁。患者自诉月经不规则2年余。1年前因阴道出血不止于外院行诊刮术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好转3个月后再次阴道不规则出血,淋漓不尽,曾采用雄激素和常用止血药(具体用药不详)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现自诉停经4个月后阴道出血2个月余,量时多时少,就诊时经血量多,色红挟瘀血块,伴头晕乏力、汗出、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淡少苔,脉细数。

中医诊断:崩漏,证属肝肾阴虚,气虚血弱,冲任不固。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治拟滋肾平肝扶脾,清热固冲止血。处方:黄芪、茯苓各30g,山茱萸、山药、墨旱莲、泽泻、女贞子、党参各15g,熟地黄、牡丹皮、香附各10g,三七粉(另包冲服)4g,甘草8g,阿胶10g。服上方8剂后血止。继以平补阴阳,调经养血为主,服药3个月,月经正常,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经验体会:绝经期妇女,肾元精血本已不足,若不知摄生,不慎房帏,过度伤精耗血,使肾阴亏损,肾气虚衰,天癸渐竭,冲任虚损,使经血失约非时而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崩漏不止必使气血化源不足,故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指出,治崩漏“大法当调补脾胃为主”。肝藏血主疏泄,全身气血营养周身,储于肝,下注血海为月经,故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天癸既行,皆以厥阴论之”。若情志抑郁,肝失疏泄,血不藏肝则为崩漏,由上可知,更年期崩漏实为肝、脾、肾三脏失调所致。

治疗当分两步。第一步当先止血,采用滋肾调肝扶脾、固冲止血。方中熟地黄滋阴养血,补精生髓;山茱萸养肝肾而固肾气;黄芪、白术、山药益气健脾助运化;牡丹皮凉肝火,泽泻泄肾浊,茯苓渗脾湿,三药合用引邪下行,推陈致新;墨旱莲、女贞子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三七粉化瘀止血;香附调理气机。本方肝脾肾同治,有开有合,滋阴而不腻,止血不留瘀,标本兼顾,达固冲止血之目的。第二步,调理善后,以平补阴阳、调经养血为主。

方7加味清海丸

配方:熟地黄30g,山药15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龙骨30g,白术10g,白芍15g,桑叶10g,玄参15g,沙参10g,石斛10g,三七粉(冲)5g。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5剂为1个疗程,1个疗程流血未止的续服,个别月经后流血持续不止的,嘱在每次经水来时连服2个疗程,最多3个月经周期,6个疗程。

功效:补肾健脾,滋阴养血,清热止血。

临床应用:40例中,39例治愈,1例无效。最少服用5剂,最多3个月经周期,6个疗程,30剂,平均17剂,血流停止最快者为3天。血量减少见效最快者为1剂,最多为7剂。

经验体会: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肾补肝养血海,牡丹皮、白芍、桑叶清肝舒郁清血海,沙参、石斛、玄参、麦冬、地骨皮滋阴清热滋血海,白术、山药益气健脾益血海,龙骨、三七、五味子固涩收摄固血海。名为“清海丸”,实则兼有清、滋、养、益、固诸功,但血得热则沸,得寒则凝,首以清立法者,乃热清后血海自得安宁也。

又《妇科经论》云:“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故七情过极则五志亢盛,经血暴下,久而不止,谓之崩中,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若止塞其流,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遇;若止澄其源,而不复旧,则热阳上浮无以止,不可在审也。”

方中三七、龙骨、五味子并加焦栀子止血及收涩塞流;沙参、石斛、玄参、麦冬、桑叶、地骨皮、牡丹皮清热滋阴凉血澄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白术被血复旧,熟地黄、山茱萸先天补肾滋血而复旧,山药、白术后天健脾生血来复旧;同时方中三七不但止血,还能养血、活血,以防瘀血弊也。

方8固冲汤

配方:炒白术30g,黄芪18g,煅龙骨、煅牡蛎各24g,山茱萸24g,白芍12g,海螵蛸12g,茜草9g,棕榈炭6g。

加减变化:出血量大者,加生地黄炭10g,荆芥炭5g,琥珀(冲服)4g;血瘀有块者,加炒五灵脂8g,炒蒲黄8g,山楂核20g;阴血虚,加龙眼肉20g,枸杞子15g;肾虚者,加续断15g,巴戟天20g;血热者,加金银花炭20~30g,贯众炭20~30g,藕节炭10~2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临床应用:60例患者,年龄11~17岁;病程1~2年。经治疗,痊愈35例,显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治愈时间最短2周、最长3个月。

病例:患者,14岁。月经40~50d来潮1次,量大持续2周,已有2年。

症见:月经量多,淋漓不断10多天,经色淡而稀;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无力、四肢不温;纳少脘闷、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无力。症属脾虚崩漏型。治宜补脾益气、养血止血。原方加焦山楂15g,荆芥炭4g,金银花18g,龙眼肉15g,巴戟天15g,藕节炭10g(后下为引)。连服2周后诸症尽除,1年后随访未复发。

经验体会:方中黄芪、白术补气健脾,山茱萸补益肝肾,白芍敛阴养血,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棕榈炭收敛止血,茜草祛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随症加减,疗效更着。经期重用贯众炭20~30g或益母草20~30g,促进瘀血外出和子宫收缩。经后腹痛者重用巴戟天20~30g,止血后去炭药。平时止血加麦芽炭20g,白术炭10g,紫花地丁10g。子宫内膜增殖重用白僵蚕12g,焦山楂20g。重在补气养血止血,佐以祛瘀。血止后,继以固本,培补失和的阴阳,使后天生化之源脾之健,崩漏才能自然调和。

方9黄土汤

配方: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各9g,伏龙肝30g。

加减变化:若伴肾阳虚,加杜仲炭、续断、赤石脂;伴肾阴虚者,加女贞子、龟甲胶、山茱萸、墨旱莲;出血量多加地榆炭、侧柏叶炭、仙鹤草、血余炭;出血时间长者,加黄芪、党参、升麻、炮姜炭等。

用法:先煎伏龙肝取汤,再煎余药,每日1剂。

功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临床应用:16例患者,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15d。经治疗,治愈12例,占75%;好转3例,占19%;未愈1例,占6%。有效率94%。

病例:患者,女,14岁。诉每次行经20余天,月经周期紊乱。患者于1999年11月初潮,量多,行经10余天始止。其后月经时来时止,行经时间短者10余天,长者月余,间隔1~3个月不等。近半年来饮食欠佳,体质渐瘦。本次月经9月30日来潮,经漏10余天,血量逐渐增多,有血崩之势,曾服止血药无效。症见身体倦怠,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纳差,小便量少,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证属脾气虚寒型崩漏。黄土汤加减:炮附子9g,炒白术9g,干地黄9g,黄芪炭9g,阿胶(烊)9g,伏龙肝30g,杜仲炭12g,党参15g,干姜炭12g,赤石脂30g,炙甘草9g。每日1剂,先煎伏龙肝取汤,再煎余药,饭前温服。3剂后出血量明显减少,饮食增加。前方加减又服4剂而愈。后调理月经周期至正常,随诊1年无复发。

经验体会:黄土汤以伏龙肝温中止血为君药,配以辛温之白术、附子,佐以滋阴养血之生地黄、阿胶,配以苦寒之黄芩,寒热并用,标本兼治,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阳,共奏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正如《血证论》所言:“合计此方,乃滋补气血,而兼用温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中之总方。”所以,临床中凡见脾气虚寒之崩漏,用黄土汤治疗无不效如桴鼓。

配方:生地黄、白芍各15~30g,地骨皮、牡丹皮、女贞子、茜草各10g,黄柏、青蒿各6g,墨旱莲、鹿衔草各15g,桑叶、益母草、仙鹤草、地榆各30g,海螵蛸20g。

加减变化:火重者,加贯众10g,寒水石30g,中病即止;淋漓或久漏不止者,去益母草加阿胶、花蕊石各15g;气滞者,加制香附、川楝子各10g;腰酸痛明显者,加续断、杜仲、山茱萸等。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每次行经时服药7剂,经净后,服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

功效:滋肾清热,固冲止血。

临床应用:治愈45例(66.2%);显效17例(25%);无效6例(8.8%),总有效率为91.2%。

病例:患者,女,14岁。月经提前伴量过多或淋漓不尽,反复发作1年余。

现正值经期第2天,量多如泉涌,色鲜红或深红、质稠,口渴唇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问知初潮12岁,月经周期7~12d/20~28d。B超检查示:

子宫发育正常,子宫直肠窝有少量积液。脉证合参,辨为肾(阴)虚血热型崩漏。治拟滋肾清热,固冲止血法。药用基本方加知母9g,寒水石(先煎)30g。

2剂。每日1剂,水煎服。2诊:经量已十去其七,诸症亦减,去寒水石,方中生地黄、牡丹皮、地榆均改炭,白芍易焦白芍,加阿胶(另烊)15g。3剂后经血已净,嘱服知柏地黄丸和六味地黄丸,早晚各12粒吞服。下次行经时仍服基本方加贯众炭7剂,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