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48565100000019

第19章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8)

病例:患者,34岁,初诊。生育一胎。后因怀孕而做人流术,人流后阴道出血不止,时多时少,长达4个月之久。曾服中药20余剂,又行清宫术血止3d,又淋漓不断出血。自述:小腹空坠,纳差,气短,肢倦,神疲,舌质红,苔薄白润,脉象沉细。此乃冲任损伤,气不摄血所致。辨证属气阴两虚型崩漏。治宜益气温阳,固冲止血。用基础方加墨旱莲20g,女贞子20g,党参15g,黄芪15g,升麻3g,陈皮6g。服药4剂,漏下渐止,诸症好转,减桃仁、炮姜、川芎,加菟丝子20g,白术15g,继服6剂,出血已止。嘱其服补中益气丸与六味地黄丸,3个月后随访,月经周期、经期、量色均正常。

经验体会:崩漏是妇科常见病,发病机制主要是冲任二脉损伤,不能约制经血,经血妄行。笔者根据女子有经、带、胎、产的生理变化,与善、忧、思的特性,主张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症型,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取其西医清宫止血之目的。生化汤系《景岳全书》之方,目的在于活血祛瘀。海螵蛸、茜草炭、黑荆芥固冲任化瘀止血,瘀祛新血归经而血止。生化汤加减治疗崩漏,临床取得一定效果,因病例有限,重复性有待临床验证,请同道共同研讨。

方17固本止漏汤

配方:阿胶12g,艾叶15g,当归10g,炙黄芪30g,党参18g,炒山药15g,生地黄、熟地黄各10g,女贞子15g,茜草根10g,蒲公英20g,甘草8g。

加减变化:若气虚明显者加重黄芪量至50g,再加人参15g;血虚重者加何首乌20g;脾虚气陷者加白术15g,升麻10g,柴胡10g;阴虚有热者加二至丸;有瘀血块者加山楂炭15g,三七粉10g;伴有小腹疼痛者加肉桂10g,炮姜炭10g;心悸不寐者加山茱萸10g,远志12g,炒酸枣仁15g。

用法:对于出血日久者,可从就诊之日起开始服药,血止停用,至下次月经来潮第5天开始重复使用本方至出血停止,如此连调3个月经周期。如果是单纯行经期延长者,可于每次月经来潮后第5天开始服用本方,如法连服3个月经周期。

功效:益气养血,化瘀止血。

临床应用:39例患者,经治疗,显效30例(76.9%),有效5例(12.8%),无效4例(10.3%)。总有效率为89.7%。

病例:患者,女,31岁,2001年02月初诊。主诉:不规则出血半年,平时月经周期18d~2个月,行经9~12d。色紫,块多而大,经前腹痛,小腹下坠,白带量多,本次行经13d仍未净,量多色暗红有块,块下痛减,小腹下坠气短乏力,精神倦怠,纳眠一般,二便调,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无力,B超未见异常。以益气化瘀止血为法,方用生黄芪35g,党参18g,益母草20g,蒲黄15g,生地黄12g,当归15g,艾叶15g,三七10g,地榆10g,棕榈炭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5d后2诊:自诉服上方5剂后,血止,现自觉疲劳,动则心悸气短,纳少梦多,面色不华,头晕耳鸣,察舌质淡,薄白,脉沉细。辨为心脾血虚,以益气养血之法治之,方用归脾汤加减,5剂,水煎服。3诊后,患者自诉服上5药剂后精神明显好转,诸多不适尽消。随访至今未复发。

经验体会:方中黄芪补气,气能摄血,补气而止血为君;阿胶养血止血,使瘀血去而血归经。配合生地黄,当归补血,又配艾叶、三七止血。益母草化瘀止血,使瘀血去而血归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能兴奋子宫,促进子宫收缩,促进子宫内膜脱落,从而有利于止血。生地黄有提高雌激素水平,促排黄体作用,能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地榆、棕榈炭可缩短出凝血时间,增强止血效果,现代研究证实蒲黄能收缩毛细血管,兴奋子宫平滑肌,促进子宫内膜脱落,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方18祛瘀固经汤

配方:益母草2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三七粉(吞服)3g,制香附10g,党参15g。

加减变化:如崩漏日久伴头目晕眩乏力,加黄芪15g,并以人参易党参;伴寒象加桂枝10g;经血色红质稠加牡丹皮10g,生地黄15g;腹痛甚加延胡索10g,白芍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3剂。

功效:活血化瘀、止血。

临床应用:20例患者,经治疗全部获效,其中治愈18例,好转2例。

病例:患者,女,14岁。患者本次月经初时伴腹痛,经血色黯有块,因迁延时日已近1个月,家人曾自行给予阿胶、红参服用。现经血色黯,时有时无,淋漓不爽,伴面色萎黄、微黯,乏力,舌质淡紫,脉细涩。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祛瘀固经汤加桂枝10g,2剂。

药后次日,排出数块暗紫色血块后经血即转红,质变稀。再1d而经血净,面色仍萎黄,自觉乏力,腰膝酸软,舌淡红,脉细。投八珍汤加巴戟天、枸杞子、怀山药、淫羊藿,5剂而愈。随访半年,经期及经量均正常。

经验体会:患者由于学习负担重而思虑过度,思则气结,气滞血瘀,阻滞胞宫,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肾失固摄之力,冲任失固而致功能性子宫出血。本着“通因通用”的原则,采用活血化瘀止血法治之。在用活血化瘀法时,有的患者并未见出血量增多而血即止;有的经血稍有增多,但也很快即止。未见因之而大出血者。但活血化瘀的药物仍不宜久用,中病即止,3剂即可。血止后常用八珍汤加枸杞子、怀山药、巴戟天、桑寄生、菟丝子补虚复元善后。

方19举元煎加味

配方:黄芪30g,人参(太子参代替)、炒白术各15g,升麻、炙甘草各6g。

加减变化:血热加黄芩炭、生地黄、牡丹皮炭各12g;气滞血瘀加三七粉(冲服)5g,茜草炭30g,棕榈炭15g,香附12g;肾虚加杜仲、淫羊藿各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空服。服药4剂后阴道出血停止,即可停药,而行固本法,若连服7剂出血未见明显减少或出血量反增者,则改用其他方法,或结合西药治疗。

功效:健脾益气,固肾止血。

临床应用:50例患者,经治疗,痊愈30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4%。

病例:患者,女,47岁,已婚。主诉:阴道流血淋漓不断20多天,加重1周。患者1年前有1次阴道大出血半个月余,经治自愈,本次经当地医院治疗无效,近1周又有增加之势。诊时见患者面色萎黄,出血淋漓不止,血色淡,质稀无块,伴头晕,腰腿疲乏无力,畏寒纳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诊为崩漏。乃天癸将竭,五脏皆虚,脾虚则统摄无权,肾虚则封藏失职而不固,治以健脾益气,固肾止血。举元煎加味:黄芪30g,太子参、炒白术、杜仲炭各15g,熟地黄、山茱萸、升麻、炙甘草、三七粉各6g(冲服),姜枣为引,水煎服,每日1剂,1剂后血量明显减少,2剂后血止,诸症基本消失,调整方药再服5剂,巩固疗效。观察1周后未见出血,后又嘱服归脾丸合六味地黄丸以调补冲任,1个月后月经正常来潮,5d血净,半年后随访月经正常。

经验体会:崩漏病机复杂,不外乎三种。虚,脾虚固摄失常、肾虚冲任不固;热,血热迫血妄行;瘀,血淤阻于冲任,血不归经。本病青春期多见气虚兼血热,因青春期天癸始至,冲任未盛,学业繁重,用脑过度、肾精暗耗、阴精不足,相火亢盛,拢动血海,治以补气益肾,凉血止血;中年多见,气虚兼气滞血瘀,因经、带、胎、产易耗损精血,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气滞血瘀,治以补气疏肝理气,化瘀止血;更年期多见气虚兼肾虚,因天癸将竭,精血不足,脾气虚弱,奇脉空虚,冲任统摄乏权,治以补气健脾,补肾固冲止血。根据临床情况,结合应用收敛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之药,若一味固涩,恐闭门留寇,即使血止也会复发。举元煎益气摄血,综观全方,标本同治,塞流澄源,守而不走,补而不滞,止血不留瘀,共奏良效。

方20生脉散加味

配方:人参15g,麦冬、五味子各30g,茜草炭35g,杜仲炭20g,陈皮15g,白术20g,甘草15g。

加减变化:血色鲜红,无块,口渴欲饮,实热者加白茅根50g,栀子炭15g。血色紫红,有块,腹痛块下痛减,血瘀者加红花30g,当归25g,减杜仲炭。腹痛绵绵,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欲缺乏,脾气虚者加白芍20g,熟地黄25g,升麻15g,大枣10枚。心烦,胸胁及乳房胀痛,肝郁者加柴胡15g,郁金20g,川楝子15g。腰酸痛,畏寒肢冷,肾阳虚者加杜仲20g,菟丝子20g。

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肾阳虚者加墨旱莲50g,女贞子、龟甲各2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服药一般3~6剂即见效,服9~12剂即可痊愈。

功效:摄血固脱,生津安神宁血,收敛固摄。

临床应用:治疗42例崩漏患者,病程最短13个月,最长为45个月,最短为45d。有效率100%。

经验体会:临床上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治疗大法。崩漏以虚证多而实证少,久崩多虚,久漏多瘀的规律,尚有崩漏交替出现,相互转化的复杂临床表现。所以应遵循治崩宜升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治漏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只要运用得当,定会收到可观的效果。生脉散是《内外伤寒惑论卷》方。是以治疗气阴两伤,体倦气短懒言,脉虚为主。

本方有摄血固脱,生津安神宁血,收敛固摄的功效。

方21右归丸加减

配方: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鹿角胶(烊)10g,菟丝子15g,当归15g,炒杜仲15g,肉桂(后下)6g,制黑附子(先煎)3g,血余炭(包煎)6g,升麻6g,炙甘草10g。

加减变化:肾阳虚型原方治疗;肾阴虚型减黑附子、肉桂,加西洋参6g;脾虚型加人参12g,炒白术15g,砂仁(后下)12g;血瘀型减熟地黄、山茱萸,加海螵蛸15g,三七6g,茜草炭15g;血热型减肉桂、黑附子、熟地黄,加生地黄炭15g,黄芩15g,栀子炭15g,地榆炭15g。在大出血时肉桂、黑附子要慎用。药量随年龄、体重而加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温阳补肾,健脾生血。

临床应用:30例患者,经治疗,28例治愈,2例大出血转西医治疗。10剂以内治愈8例;20剂以内治愈14例,30剂以内治愈6例。

病例:患者,女,16岁。阴道出血2年余,时多时少,近6d出血量增大,日换卫生巾4次,色淡质清,胃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膝酸软,气短神疲,饮食不佳,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弱。化验结果:白细胞为3.8′109/L,红细胞为2.6×1012/L。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其母代述:患者12岁时月经初潮,40~90d一行,量不多,3~6d即净。2000年05月06日,月经来潮5d后,突然大出血,约300ml,立即送县医院治疗,输入500ml全血,住院3d,不见好转,家人着急,又转入省某医院治疗,住院30d,病情稳定,出院后继用己烯雌酚、黄体酮,行3个月的人工周期疗法,其间月经正常。停药后月经已来,又淋漓不止,在当地医院予宫血宁、卡巴克洛、维生素K、己烯雌酚等药物治疗,未见大出血,但淋漓不断。每月只有3~5d的干净时间。一直到就诊时,已持续2年多。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肾脾阳虚、气血亏损型崩漏。治则温补肾脾,填精补血,调经止血。方用右归丸加减: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鹿角胶(烊)10g,菟丝子15g,当归15g,炒杜仲15g,人参12g,炒白术15g,砂仁(后下)12g,肉桂(后下)6g,制黑附子(先煎)3g,血余炭(包煎)6g,升麻6g,炙甘草10g。上方取3剂,水煎服,忌辛辣、生冷食物,注意休息。1月8日复诊,出血减少,饮食转佳,欲食油腻食物,精神清爽,他症同前。续按原方取药3剂。1月12日复诊,出血全止,上述症状均好转,原方减血余炭、升麻,又取20剂。1个月后月经来潮正常,经期5d,临床检查、化验各种指标均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经验体会: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子、杜仲滋阴益肾,固冲任,助先天;鹿角胶填精补髓养脑;人参、白术、砂仁、甘草健脾益气生血,补后天,使血源不断;当归补血养肝,血旺肝有所藏;附子、肉桂温补元阳,“无阳则阴无所生,无阴则阳无所化”。肾阳得补,脾阳方运;下窍出血宜升,故用升麻;血余炭更为止血之要药。全方共奏温阳补肾,健脾生血,调经止血之功能,体现了阴阳双补,肾脾同治之大法。

方22调补肝肾汤

配方:阿胶11g,当归、甘草、巴戟天各9g,山茱萸12g,炒山药、土炒白芍、墨旱莲、女贞子、益母草各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