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48565100000038

第38章 围绝经期综合征(5)

配方:女贞子12g,墨旱莲18g,熟地黄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9g,枸杞子12g,山茱萸12g,制香附12g,枳壳12g,柴胡12g,茯苓9g,五味子9g,远志9g。

加减变化:头痛、头晕、耳鸣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菊花12g;肝火偏盛,烦躁易怒者加栀子9g,夏枯草9g;失眠者加炒酸枣仁15g,夜交藤15g;阴虚血少,肝风内动,致肌肉抽搐、皮肤感觉异常者加钩藤15g,白蒺藜9g;肾气不足,冲任不固,致月经延期、量少、色黯或有瘀块者加益母草15g,泽兰12g,川牛膝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10d为1个疗程。

功效:滋肾疏肝。

临床应用:治疗最长3个疗程,最短1个疗程,平均2个疗程。65例患者中,治愈41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85%。

经验体会:滋肾舒坤汤以女贞子、墨旱莲取二至丸之意,合枸杞子、山茱萸滋肾养肝,育真阴而填肾精;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补血填精、调经养肝;柴胡、川芎、枳壳、制香附、白芍疏肝解郁柔肝;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

诸药配伍,使肾精得养,肝血得充,气机得畅,肝用得调而阴阳自和,故对绝经前后诸症肾阴虚夹肝郁型的治疗,疗效显着。

方15滋肾静心汤

配方:生地黄、淫羊藿、女贞子各20g,黄精、山药、山茱萸各15g,牡丹皮、泽泻、半夏各10g,豨莶草9g,紫草6g,柴胡12g。

加减变化:兼见肾阴虚者,除精神症状外,尚有盗汗、五心烦热、舌淡、脉沉细,此型加肉苁蓉、菟丝子各20g,以补肾壮阳。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30d为1个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蜜丸口服,以巩固疗效。

功效:滋肾安神静心。

临床应用:治疗组,显效49例,有效7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2.92%。

病例:患者,女,46岁。1999年10月12日初诊。近半年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头晕,烘热汗出,腰膝酸软,月经紊乱,量少,色紫红,淋漓不断,大便燥结,小便短赤,口干,舌质红,苔少,脉细而数,治宜滋阴补肾安神。用滋肾静心汤,水煎服,服10剂,症状明显好转,续服20剂后上述症状消失,后改蜜丸9g,Bid,口服,维持1个月,停药后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体会:本方适用于围绝经期精神症状的肾阴虚型及阴阳两虚型。以六味地黄汤加味组成,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强体增精,改善机体内分泌功能,延缓衰老,为治疗肾阴虚常用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淫羊藿具有性激素样作用,以兴奋性腺促进卵巢的分泌功能,对改善卵巢早衰和升高雌激素水平有一定疗效,补肾壮阳,以鼓动肾气;豨莶草含有ACE(血管紧张肽转变加速因子酶),抑制活性成分,并能阻滞交感神经收缩血管的影响,故可促进血液循环,且有镇静作用,其归肝、肾经,舒经通络;女贞子侧重滋阴补肾益精,提高性欲;黄精养心安神,安脏达郁;柴胡疏肝解郁,消除抑郁,并稳定情绪;紫草清热凉血,有较好的平衡内分泌及安神作用,有交通阴阳之功,是治疗阴阳失调不眠症不可多得的佳药。全方滋肾安神静心,阴阳共补,心神得宁,故诸症自平。

方16滋肾疏肝宁心饮

配方:熟地黄10g,牡丹皮10g,钩藤10g,山药15g,山茱萸10g,白芍15g,合欢皮15g,五味子10g,郁金10g,浮小麦(包)30g。

加减变化:若心悸失眠加炙远志10g,酸枣仁20g;若汗出过多加煅牡蛎(先煎)30g;若纳呆、便溏去熟地黄,加白术10g,太子参15g;若小腹胀痛、胸闷、叹气去熟地黄,加香附10g,木香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10d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

功效:滋肾养阴,疏肝解郁,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本组32例中,治愈13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

病例:患者,女,48岁。因其子临考之际,加之工作繁重,日夜忙碌而致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腰酸头昏,面红口苦,大便干结,小溲短少,月经先期,量多如注,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治宜滋肾疏肝,宁心安神。予滋肾疏肝宁心饮:熟地黄10g,牡丹皮10g,钩藤10g,山药15g,山茱萸10g,白芍15g,郁金10g,合欢皮15g,五味子10g,浮小麦(包)30g,远志10g。水煎2次,分早晚服。嘱服药期间怡情养性。7剂后诸症好转,夜眠欠佳,仍以原方加酸枣仁30g养心安神,7剂后诸症得愈,再以上方加减,10剂巩固。后随访月经基本正常。

经验体会: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症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妇女围绝经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子宫功能减退,月经将失调而断绝,或者社会、心理因素干扰,引起肾阴阳失衡,心肝气火偏甚,冲任气血上逆于心、肝、脾、胃,出现一系列症候群。治宜滋肾疏肝,宁心安神,方拟滋肾疏肝宁心饮,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肾养阴,并且水能滋木;钩藤、郁金疏肝解郁;白芍平肝柔肝,养血敛阴;浮小麦除热止汗;合欢皮、五味子、远志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养阴、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之功,使心、肾相交,心、肾得宁,促使机体阴阳平衡、脏腑功能稳定。

方17桃红四物汤加减

配方:桃红6~15g,红花6~20g,生地黄或熟地黄15~60g,白芍10~30g,当归10~60g,川芎3~12g。

加减变化:①肝气横逆型。疏肝理气,养血柔肝。桃红6g,红花6g,白芍30g,当归20g,生地黄、熟地黄各12g,川芎3g,加合欢皮12g,合欢花8g。②肝血亏虚。补血养肝。桃仁10g,红花8g,白芍30g,当归6g,熟地黄30g,加鸡血藤30g,熟酸枣仁20g。③脾气虚弱。补脾益气,活血通络。桃仁6g,红花6g,白芍10g,当归6g,熟地黄12g,川芎3g,加茯苓20g,白术20g,陈皮10g。④脾肾阳虚。温补脾、肾,补血。桃仁6g,红花6g,白芍10g,当归6g,熟地黄12g,川芎3g,加淫羊藿15g,巴戟天20g,补骨脂12g。⑤肾阴亏虚。滋阴补肾,养血。桃仁10g,红花10g,白芍30g,当归30g,熟地黄60g,川芎8g,加黄柏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d为1个疗程。

功效:补益阴血,平调阴阳。

临床应用:临床治疗100例。治愈40例(74.68%),好转10例(18.99%),有效2例(3.17%),无效2例(3.17%)。总有效率为98.44%。

经验体会:中医治疗本病,传统的多为补肾为本,调肝为标,化瘀相辅。

阴血亏虚乃本病的基础,阴虚生内热方有相关的更年期症状出现。用桃红四物汤是根据女子以阴血为用的特点,故选取四物汤为主要补阴血的方剂,辅助桃仁、红花以其剂量的大小来防止药物滋腻或治疗有瘀血的兼症,不仅提高疗效,而且无不良反应,复发率低。

方18六味地黄汤加味

配方:熟地黄20g,山茱萸10g,山药10g,牡丹皮、泽泻、茯苓各8g。

加减变化:若属肝肾阴虚型,症见头晕目眩,面颊阵阵烘热,五心烦热,腰膝酸痛,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色鲜红,皮肤干燥,口干思饮,舌红少苔,脉细数,立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在上方基础上加生牡蛎、生龙骨、生地黄、五味子;若属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致心肾不交,而见心烦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甚或情志失常者,宜滋肾宁心安神,上方加丹参、茯神、酸枣仁、远志、柏子仁;若证属肾阴阳俱虚型,亦或累及脾阳,症见头晕目眩,面颊烘热,汗出心烦,精神委靡,腰膝酸冷,面浮肢肿,夜尿频频,大便溏薄,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立法阴阳双补,益肾固本,温脾止泻,在原方基础上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当归、女贞子、墨旱莲、补骨脂、白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临床应用:45例中,治愈15例,好转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

经验体会:本病既以肾虚为主,在治疗上即应注重维护肾气,六味地黄汤是治疗肾阴虚的基本方,首见于《小儿药证直诀》。《成方便读》称“此方大补肝、脾、肾三脏,真阴不足,精血亏损等证。故用补必兼泄邪,邪去则补乃得力”。本方主治肾阴虚证,寓以王冰所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

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

配伍泽泻利湿泄浊,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泄”,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泄,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泄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临床针对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肾阴阳俱虚及脾肾阳虚等不同证型辨证施治,方药对症,疗效确切,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19当归六黄汤加味

配方:当归15g,熟地黄15g,生地黄、黄芩、黄柏各12g,黄连10g,黄芪30g。

加减变化:伴有心悸失眠多梦加五味子10g,石菖蒲15g,酸枣仁30g;伴有心烦易怒、多疑焦虑加龙齿30g,并配服逍遥丸;伴有腰酸痛、盗汗加女贞子15g,墨旱莲15g,百合20g。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温服。14d为1个疗程。

功效:清心除烦、滋水涵木。

临床应用:服用2~6个疗程后,本组53例,显效23例,有效2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1%。

经验体会:引起围绝经期内分泌失调的主要原因是肾虚精亏、冲任脉虚、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其中医治疗针对病因,着重以清心除烦、滋水涵木、固气敛阴为原则,使其心火得以清泄,肝肾得以滋养,正气得以固护。

当归六黄汤方中当归、熟地黄、生地黄为主,养血增液、育阴清火;辅以黄连、黄芩、黄柏可清心泄火除烦;佐以黄芪益气敛汗,既可助主药养血育阴之功,又可制约黄连、黄芩、黄柏清泄耗气伤阴之弊。六药合用滋补不腻邪、清泄不伤正,具有滋阴清热、调整阴阳、恢复阴平阳秘和调整脏腑功能的功用,临床应用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尤其对烘热汗出的症状改善最为明显。

方20丹栀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配方:牡丹皮3g,栀子3g,柴胡6g,当归9g,白芍9g,茯苓9g,白术9g,炙甘草6g,浮小麦30g,大枣10枚。

加减变化:头晕目眩者重用白芍,胸闷、嗳气者去白术加木香9g,潮热者加沙参12g、麦冬12g,气虚加黄芪30g、党参9g,失眠、心悸加酸枣仁9g、柏子仁9g,水肿加车前子9g、泽泻9g,汗多加防风9g、黄芪12g,腰膝酸软者加熟地黄24g、山茱萸12g,纳差加谷芽、麦芽各2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5剂后症状明显缓解。改为隔日1剂,治疗1个月。个别患者服药达30剂以上。服药终止后嘱患者用百合20g,莲子20g,大枣20枚,半夏20g,冰糖9g,煮粥食用。

功效:滋肾养心、疏肝解郁、和中缓急。

临床应用:本组80例,治疗后痊愈(诸症消失,1年内未复发者)52例,好转(诸症基本消失,半年内未复发者)21例,无效7例(诸症无改变或有加重)。治愈率为65%,总有效率为91.2%。

病例:患者,48岁,2000年3月4日初次就诊。自诉近半年来月经或先或后,经量多少不定,失眠,心悸,头晕目眩,发热,汗出,耳鸣,乏力,烦躁,常与家人吵架,多疑。经妇科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属肾阴不足,心肝失养。治疗以滋肾养心、清肝解郁为原则。用基本方加柏子仁、酸枣仁各9g。患者连服5剂,每日1剂,失眠、心悸明显缓解,其他症状稍有好转。再连服5剂,诸症大有好转。改为隔日1剂,治疗1个月后诸症消失,患者情绪良好。嘱用百合、大枣、莲子、糯米、冰糖煮粥坚持喝。

随访1年期间,患者除经量减少外,其余诸症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