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48568600000019

第19章 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9)

在北约空袭的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诺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落下帷幕。

美国借这场战争,利用北约组织在整个欧洲实现其主导世界即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又迈进了一步。与此同时,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按其战略部署展开了积极活动,如在亚太地区通过修订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和研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扩大美日军事同盟的活动范围和强化其军事打击能力;在中东地区,一方面继续压制伊拉克、伊朗等敌对国家,另一方面竭力主导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谐进程,以保持其在该地区的控制力。总之,美国正在以欧洲为战略重心,以亚太和中东为两翼,逐步构筑起由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

(6)借“9·11”事件发动阿富汗战争,打击塔利班政权,填补中亚“真空”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4架民用客机撞向位于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大厦,并同时撞击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造成世贸大厦彻底被毁和五角大楼严重受损,以及5000余人伤亡的重大惨案,此案震动美国、震动全世界。美国将“9·11”恐怖事件喻为比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珍珠港事件还要严重的事件。珍珠港事件造成美国海外最大海空军基地严重受损,伤亡人数也很大,但毕竟发生在美国本土以外,而“9·11”恐怖事件却直接发生在美国本土,发生在和平年代的美国,乃至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纽约。因此,对美国国民心理震撼极大,造成了全美国的极度恐慌。事后,美国政府根据情报信息分析、判断,袭击美国世贸大楼的是来自中东阿拉伯国家、基地在阿富汗的恐怖组织,其首脑人物是本·拉登。美国还认为阿富汗塔利班政府是基地恐怖组织的幕后老板,于是决定以反恐为名打一场阿富汗战争。

2001年10月7日,美、英两国部署近8万兵力,先后动用5个航母编队和500多架战机,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两个月后,在阿富汗“反塔利班联盟”武装的协助下推翻塔利班政权。

美国借反恐名义不仅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而且借机扩大了自己在中亚的势力,在中亚乌兹别克等几个国家建立军事基地,派驻军队,填补所谓中亚真空,挤压俄罗斯势力,策应中东,扞卫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利益和霸主地位。

(7)大幅度增加军费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世界多数国家军事开支或者下降或者增幅很小。但是,美国军费连年大增,其中近年军费开支情况如下:1999年2709亿美元,2000年2889亿美元,2001年3100亿美元,2002年3310亿美元,2003年3790亿美元,2004年4005亿美元,2005年4220亿美元,2006年4500亿美元。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最新报告,2010年美国军费达698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额的43%,这还不包括美国近年来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事中的开支。美国军费开支如此庞大,而且连年大幅增加,说明美国的冷战思维依然没有改变,而且美国将大量增加的军费主要用于高科技武器的研发,像已经问世并装备部队的新一代战斗机F-22(猛禽),“全球鹰”高空侦察机等都是高科技武器,资金投入大,研发时间短,装备部队快,这在历史上是罕见和空前的。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美国军费的连年大增以及高科技武器的大量问世,影响和带动了一批国家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大国,以及矛盾突出、问题敏感的国家和地区的军备竞赛。

(8)2003年3月,美国再次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进一步控制中东石油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在大规模空袭的背景下,美英等共动用了近17万人的军队对伊拉克发动地面进攻。美第三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军,协同第三步兵师作战的还有美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在伊拉克东南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军和英国远征军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海上通道。经过两星期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土拉。第三周后,美军顺利进入首都巴格达市区。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伊拉克政权主要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等逃离首都,首都陷入混乱和无秩序状态。美国在控制整个伊拉克局势后,开始拼凑亲美的伊拉克政府,并搜捕萨达姆等核心“要犯”。没过多长时间,萨达姆等旧政权的主要人物陆续落网,萨达姆的两个儿子也被打死,美国宣布伊拉克战争取得胜利。其实,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实际上至今未结束,伊拉克反政府武装依然在与美英占领军和美英支持组建的新的伊拉克军队进行游击战,美国陷入了又一个越南战争。

当然,从正面战场来说,4月15日美国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美国取得了伊拉克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控制了中东石油资源,维护了它在中东的战略利益。1个多月的正面军事行动,美国耗资200多亿美元,但接下来陷入了长久的维持伊拉克局势,与反美、反政府武装的游击战中,这都是美国十分头痛的事。迄今7年多的占领局面面已造成美军数千人伤亡,军事开支超过2000多亿美元。

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既遭到联合国及多数国家的反对,又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潭,而且事前为发动战争所找借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站不住脚。那么,美国为什么又一次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呢?其实,意图十分明显。

首先,这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了,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全球推进美式民主。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国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打击了伊拉克地区的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政府上台后,主要代表的是石油和军火垄断资本家利益,又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美国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名义,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战略力量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的战争,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政府看来,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利益,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拔掉了布什政府恨之入骨的钉子——萨达姆,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目的。

其次,基于地缘政治的战略考虑。众所周知,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国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这既是石油利益的需要,又是打击中东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铲除恐怖主义的需要。总之,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和战略安全是多方面的,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基本达到了美国的战略目的,实现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亚太地区,美国通过与有关国家的军事演习,联合围堵中国,干扰中国发展,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3.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后果与影响

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后果与影响也是很严重的。美国通过上述一系列行动,重新控制了世界上许多地区,加强了在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的力量,扩大了在中亚的势力范围,挤压了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广泛地维护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利益。当然,由于美国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和频繁的军事行动,也导致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人民,尤其是中东伊斯兰国家和人民对美国的反对与憎恨,因此,美国成为冷战后恐怖主义袭击的主要目标。而因为恐怖主义的泛滥,又造成了国际社会诸多恐慌和不安,一些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巴以矛盾问题、伊朗和朝鲜核问题等。一些国家的军备竞赛比冷战时代还要白热化,如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竞相发展核武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因美国军费大增,也都在不断增加军费,如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印度、中国等。尤其是俄美关系又开始有所紧张,俄罗斯指责美国北约东扩和在东欧国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不仅是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威胁,而且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是冷战思维和冷战政策在冷战后时代的继续。普京政府针对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强硬反应,宣布恢复俄罗斯远程轰炸机全球巡航,加速研发针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反导武器等。国际局势因美国的单极行动而不稳,事态发展令人不安,国际关系走向何处,令人捉摸不透。

(二)国际格局进一步多元化

冷战结束后,虽然美国实力强大,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试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1.俄罗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国力不断增强

首先,俄罗斯有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俄罗斯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人口1.46亿,石油、天然气、煤、森林、铁矿资源极为丰富,位居世界前列。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2.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4800亿美元,国防费用500多亿美元,钢3410万吨(1999年),原煤2.41亿吨(2000年),天然气5640亿立方米(1998年)。

俄罗斯军事实力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武装力量总兵力为120万人。其中,战略火箭军约10万人,编有5个火箭集团军。拥有洲际导弹776枚,反弹道导弹100枚,此外还有数目不详的S-400和C-400型地空导弹等多种导弹。

陆军约34.8万人,编有7个军区。拥有主战坦克5375辆,以T-90型、T-80型和T-72um型为主。步兵战车9452辆,装甲运兵车3234辆,牵引火炮2238门,自行火炮2358门,曲射直射两用炮358门,火箭炮904门,迫击炮301门,战役战术导弹发射器200部,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炮和高射炮若干。地空导弹发射架2300多部,各型直升机约2108架。

空军约18.46万人,远程航空兵装备战略轰炸机83架,其中图-95型68架,图-160型15架。轰炸机图-22m-2/3型158架,远程侦察机40架,加油机伊尔-78型20架。近程航空兵装备轰炸机和强击机575架,歼击机880架,侦察机135架,预警与控制飞机16架,电子战直升机60架,教练机155架,空空导弹发射架2150部。运输航空兵装备有运输机约280架,空军航校5所,装备教练机约1150架。

海军17.15万人(含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和海岸防御部队),编有4个舰队。海军战略核力量约1.3万人,装备战略导弹核潜艇19艘,携带弹道导弹324枚。其中:“台风”级3艘,携带弹道导弹60枚,134级7艘,携带弹道导弹112枚;D3级7艘,携带弹道导弹112枚;D1级2艘,携带弹道导弹40枚。攻击潜艇43艘,其他潜艇5艘。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级1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17艘,护卫舰10艘,巡逻艇39艘。导弹快艇54艘,鱼雷艇6艘,水雷战舰72艘,登陆舰艇25艘,支援辅助舰船436艘。

海军航空兵约3.5万人,编有1个海军航空兵司令部和4个舰队航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