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48568600000032

第32章 当代全球问题(3)

要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现在多数国家已认同应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这样做成本很高,因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意味着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或者被迫寻求更高成本的发展模式,并且可能由此造成失业人数增加、国民个人收入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对单个国家来讲,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几乎很难与问题解决后的长期收益挂上钩,除非其他国家都这样做。只有多数国家采取合作态度,才能避免“搭便车”的现象。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签署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开始了制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其后,尽管出现了小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的重大挑战,但在欧洲国家的推动下,特别是俄罗斯2004年在关键时刻予以批准,最终使得这个议定书能够付诸实施。

(2)臭氧层遭到破坏

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集中的层次,距地面约20~25公里。臭氧层能把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吸收掉99%,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紫外线的伤害。臭氧层被视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最好的保护伞。

近20年来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极地地区和其他中低纬度地区存在着臭氧层变薄的趋势,尤其以两极地区较为明显。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了一个大小如美国大陆面积的臭氧洞。第二年,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洞,面积像格陵兰岛一样大。截止到1998年底,南极上空臭氧洞的面积已达2720万平方公里。

对于臭氧洞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意见不一。占主导地位的“污染物质说”认为,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类物质造成了这一恶果。此外,有人提出南极臭氧层的破坏与强烈的太阳活动有关,也有人认为是南极存在的独特大气环境导致的。德国研究人员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的负效应将导致北极上空臭氧层的损耗比科学家原先的估计快3倍。

臭氧层变薄的直接结果是太阳紫外线对地面的影响增大。有一种估计认为,大气层中的臭氧含量每减少1%,太阳紫外线对地面的辐射量就增加2%,人类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5%~7%。此外,过量的紫外线辐射还可能使农作物叶片受损,抑制其光合作用,导致减产,或改变细胞的遗传基因和再生能力,使农产品质量劣化。由于过量的紫外线会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因此也会造成某些物种灭绝。

和其他环境问题不同,臭氧层的损耗是存在恢复的可能性的,解决办法就是停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1985年,联合国环境署在维也纳举行了“保护臭氧层公约大会”,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标志着保护臭氧层的国际统一行动开始。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展开了具体的行动。为加快在全球范围内对消耗臭氧层物质实施限制和淘汰,联合国在1992年设立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从1995年起,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9月16日设立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23年来,全球90%危害臭氧层的物质得到消除,国际社会在保护臭氧层方面取得了不小进展,但保护臭氧层的工作仍很艰巨,他呼吁国际社会加大保护臭氧层的力度。

(3)空气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以致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当代人们所面对的空气污染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所引起,即人类在进行工业化过程中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废气、烟尘等。

空气污染所带来的一个典型的负面效应是酸雨的产生。酸雨通常是指pH值小于5.6(雨水中二氧化碳达到饱和时的pH值)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这种因污染而形成的降水通常会造成较大范围的影响,会导致湖泊酸化使水中的生物死亡,会通过土壤酸化影响树木生长,而且还会对建筑物包括历史文物等造成腐蚀。由于酸雨对水系、植物、土壤等都有影响,干扰了自然生态系统,因而会间接或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第四,森林退化严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消除污染等重要作用。然而,最近100多年来,人类的活动正使森林急剧地减少。按照联合国环境署提供的数字,世界陆地总面积大约是130.14亿公顷,2000年的森林总面积是38.6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9.7%,与1990年(39.6亿公顷)相比,减少了9390万公顷。从各洲的情况看,非洲减少最多,为5260万公顷;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次之,为4670万公顷;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减少770万公顷。森林面积增加的地区是欧洲与北美洲,分别增加了930万公顷和390万公顷。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数字,从1990年至2000年,印度尼西亚的森林面积减少了7.2%,巴西减少了2.7%,尼日利亚减少了4.4%,赞比亚减少了11.5%。

森林面积的大范围减少,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包括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野生动植物损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损失(主要指流域保护、固碳和非木材林产品生产),以及依靠森林资源的当地社区和土着的谋生手段和土地损失等。科学家们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碳将减少90%,许多地区的风速将增加60%~80%,同时将产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森林锐减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的严重威胁。

第五,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正式采用了“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种内基因多样性。

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大量的生物物种已经灭绝,而另外一些物种也面临着同样的厄运。联合国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有35%的红树林在过去的20年中消失。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约2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另有20%出现退化。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人类造成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地球历史上典型的参照速度增快了1000倍之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5年5月22日“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发表《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报告》时说,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自工业化初期至今,全球渔业资源减少了90%,1/3的两栖动物、1/5的哺乳动物和1/4的针叶树种濒临灭绝,大自然调节气候、空气和水源的能力大幅下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冲击越来越多。

人口增长、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垃圾与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城市发展与国际武装冲突等都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外来生物的入侵,以及野生动植物贸易,对于物种的多样性都是威胁。据估计,每年约有4万只猴子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约有200万~500万只活鸟,300万只活海龟,200万~300万只其他活的爬行动物,1000万~1500万张爬行动物的皮,5亿~6亿条观赏鱼等成为国际性的商品。中国、日本、美国、欧洲以及东南亚国家是这些动植物的主要消费国。每年全球野生动植物贸易总额高达100亿~200亿美元,其中约有1/4是通过非法渠道进行的。

生物物种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的减少不仅会破坏这个系统的平衡,而且最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们一方面签署了一系列保护生物物种的条约,诸如联合国1992年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另一方面还采取了诸多具体的措施,诸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建立遗传资源种子库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各国人民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六,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被认为是“地球的癌症”。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

联合国的统计表明,荒漠化每年造成的农业损失达420亿美元,威胁着全球10多亿人口的生存。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70%的农业劳动力是妇女,她们忍受荒漠化和干旱带来的恶果。2004年,干旱和蝗灾在尼日尔造成的饥民达360万人,其中儿童有80万人。在中国,2004年荒漠化土地的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其中,干旱区、半干旱区、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分别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3.62%、36.86%和19.52%。土地荒漠化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会对气候造成负面影响,引发沙尘暴、飓风等恶劣天气;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威胁到社会的稳定。非洲一些国家的部族冲突,就是因为荒漠化等原因所导致的对生存空间的争夺而引发的。

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除了气候变异之外,主要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人们经常以超过资源的自然再生产速度去破坏植被,从而造成土地退化。伴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土地过度耕种、草原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森林,土地荒漠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强调,荒漠化是世界环境恶化过程中最令人忧虑的一环,它对10多亿人的健康和生活构成了威胁。他呼吁联合国有关机构采取紧急救援行动,动员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采取行动向荒漠化宣战,以实现“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确定的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宏伟目标。

第七,水资源危机。水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尽管水是可再生性资源,但淡水并不是到处都有。统计资料表明,尽管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但97.5%的水是咸水,在只占2.5%的淡水中,有68.9%是以冰盖的形式存在于南极和格陵兰岛,29.9%为地下水,湖泊和河流中的水占0.3%,此外还有0.9%为存在于沼泽、土壤中的水。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到,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在地球总水量中所占比例是极小的。就这些水资源而言,其分布又是不均衡的。南美洲的亚马孙河的水流量约占全球水流量的16%,刚果乍得河谷的水流量约占非洲水流量的1/3。占地球陆地40%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流量只占全球的2%。

全球水资源分布的这种不均衡性,使得缺水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处于缺水的状态。即使在占有水源较多的国家,也存在许多严重缺水的地区。从地理区域看,严重缺水的国家则从北到南都有分布。

在20世纪,伴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各国对水资源的消耗在不断增加。从1900年到1995年,人类的水消耗量增长了6倍,比人口增长的速度还快2倍。用水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更加依赖于灌溉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和人均生活用水的增长,这就导致全球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日益严重。在世界各地,人类对河水的改造与利用已使许多河流出现季节性断流,例如科罗拉多河、黄河、印度河、尼罗河等世界有名的河流都已出现季节性断流。

根据国际经验,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是一个基本指标,低于这个指标的国家可能会遭受阻碍发展和损害健康的长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已低于这一指标,主要位于西亚和非洲,总人口数已过亿。如果人类社会在今后50年中再增加50%的人口,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进一步增加用水,那么人类很快就会达到消耗水资源的极限。

在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中,日益增大的污染问题也加重了水资源危机。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固体废物渗漏和大气污染等导致的水体污染,使全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大大减少。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估计,由于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设施,全世界有10亿多人口无法得到安全的饮用水。2003年,联合国在一个报告中特别指出,亚洲境内的河流受到污染的程度在全球最严重,其中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含量超过全球平均标准的3倍。由于受到工业废水的污染,其中的铅含量已超过正常标准的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