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资源
48586200000024

第24章 江南山水名胜旅游区(5)

4)绍兴市

位于浙江省中北部,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着称于世,自古即是游览胜地。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着名诗人都留下了赞美稽山鉴水的绚丽诗篇。绍兴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鲁迅故里、兰亭、沈园、大禹陵、东湖、鉴湖、五泄、西施殿、曹娥庙、百丈飞瀑、柯岩云骨、吼山残石、新昌大佛、纤道古桥、枕河民居、安昌古镇等景点闻名遐迩。

(1)兰亭

位于绍兴市西南的兰渚山下,是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而东晋王羲之在此书写了着名的《兰亭序》,则使兰亭闻名遐迩。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郡守沈启重建,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兰亭占地2.27万平方米,整体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御碑亭等。鹅池用地规划优美而富变化,四周绿意盎然,池内常见鹅只成群,悠游自在。鹅池亭为一个三角亭,内有一石碑,上刻“鹅池”二字,“鹅”字铁划银钩,传为王羲之亲书,“池”字则是其子王献之补写,父子合璧,千古称奇。流觞亭就是王羲之与友人吟咏做诗,完成《兰亭序》的地方。流觞亭北面为御碑亭,八角重檐,内置我国最大古碑之一的兰亭御碑,碑高6.8米,宽2.6米,重1.8吨,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序》全文,背面是乾隆游兰亭时写的七律《兰亭即事》,人称“祖孙碑”。兰亭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名胜。

(2)会稽山

位于绍兴市区东南,原名茅山,亦称亩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着名镇山之一。

这里群峰屏立,冈峦叠翠,山色如画。会稽山与我国古代开国圣君、治水英雄大禹有着不解的渊源,它是大禹娶妻、封禅的地方,同时也是大禹的陵寝所在地。会稽山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会稽山有因峰顶岩石状如香炉而得名的古刹——炉峰禅寺,有道教十一洞天之称的“阳明洞天”和中国五大镇山之一的南镇庙,现在还建有国内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大型生态旅游景点——百鸟乐园。会稽山度假区由大禹陵、香炉峰、宛委山、石帆山、若耶溪5个景区组成。大禹陵主要由牌坊、禹陵、禹祠、禹庙等部分组成,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5)其他景点景区

(1)普陀山

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传说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与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传自五代建“不肯去观音院”之后,历代相继兴建寺院庵篷,蔚为壮观。鼎盛时期,全山共有三大寺、88庵、128茅棚,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寺庙建筑错落在山间海滨,与海天景色浑然一体,形成以独特的海岛风光和丰富的佛教文化为特色的着名的旅游胜地,素有“海天佛国”之称。巍峨庄严的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是我国明末清初建筑群的典型。元代古建筑多宝塔、明万历年间雕刻的杨枝观音碑、清初从南京拆迁来的明故宫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是观音道场的“镇山三宝”。近年兴建青石浮雕“五百罗汉塔”、33米高的“南海观音”露天铜像、纯紫铜铸成的正法讲寺“铜大殿”;修复的紫竹林禅院、西方庵、祥慧庵等古刹梵宇,又为佛国增添了风采和魅力。

(2)天台山

位于浙江东南,“山水神秀、佛宗道源”,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道教南宗祖庭和济公故里。天台山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向以“古、幽、青、奇”着称,多奇峰、怪石、幽洞、异瀑。天台山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景观也悠久灿烂。

这里既有汉末高道葛玄炼丹的“仙山”桃溪,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道教“南宗”圣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又有佛教“五百罗汉道场”石梁方广寺,隋代古刹国清寺,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地寒石山,宋禅宗“五山十刹”之一万年寺和全国重点寺院高明寺。现风景区总面积达187平方公里,自然景观有华顶、琼台、赤城山等名山,仙人洞、吊船岩等怪岩,石梁飞瀑、水珠帘等瀑布;人文景观有国清寺、塔头寺、高明寺、华顶寺、方广寺、万年寺、桐柏宫华顶、塔头等寺庙,以及古塔、碑刻等。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渗透的具有多种景观美学形象特征的地理区域综合体,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9年,天台山荣获“中国最美十大宗教名山”殊荣。

(3)乌镇

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是江南着名古镇之一。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4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街道两旁保存着大量明清建筑,辅以河上石桥,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镇东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的读书处,现辟为茅盾纪念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上的西栅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此外,还有修真观戏台、双桥风情、梁苑胜迹、唐代银杏等众多景点。

(4)南浔

位于湖州市东北部,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南浔自南宋淳佑末年(公元1252年)建镇,迄今已有757年历史。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会,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着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墉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南浔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人文景观,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获得“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

2.民俗风物

1)地方戏剧

浙江的戏剧艺术底蕴丰厚,拥有越、婺、绍、瓯、甬、姚、湖等多个剧种。尤以越剧最具代表。越剧是中国主要剧种之一,20世纪初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曲调优美婉转,细腻抒情。较有影响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红丝错》、《祥林嫂》等。

2)风味饮食

浙江菜简称浙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由杭州、宁波、温州的地方风味组成。三方风味各有特色,但都选料讲究,注重“细、特、鲜、嫩”,烹饪独到,最擅长炒、炸、烩、溜、蒸、烧等方法,注重本味,讲究口味清鲜脆嫩,以纯正见长;制作精细,菜品造型细腻,秀丽雅致。浙菜代表名菜有叫化鸡、东坡肉、西湖醋鱼、宋嫂鱼羹等。

3)风物特产

浙江自古物产丰富,名优土特产众多。杭州西湖龙井村的绿茶闻名全国。食品名产有金华火腿、绍兴酒和腐乳等。浙江名果有黄岩蜜橘、温州蜜橘、衢州红橘、奉化水蜜桃、塘栖枇杷、诸暨香榧等。

浙江的工艺品主要有浙江丝绸、杭州织锦、杭州王星记扇子、青田石雕、张小泉剪刀、东阳木雕、黄杨木雕、嵊州竹编、龙泉青瓷、龙泉宝剑、瓯绣、萧山花边、乐清剪纸、瓯塑、湖笔、仿南宋官窑瓷器、西湖绸伞、湖州双林绫绢等。

3.4安徽省旅游资源

3.4.1安徽省概况

1.自然地理

安徽省简称“皖”。地处华东腹地,跨长江、淮河中下游,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全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省会合肥。

安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64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着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

2.历史沿革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夏朝,淮河地区就有了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划全国为36郡,安徽境内有5郡;西汉、东汉时安徽设8郡2国;三国时安徽为魏、吴分治;两晋时安徽江南各地属东晋,淮河南北地区先属东晋,后属赵、前秦;隋朝在安徽设17州;唐朝安徽分属河南、淮南、江南三道;宋时安徽设7府4州;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正式建立安徽省,下辖8府5州55县;民国时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安徽分为皖南、皖北两行署,皖北行署驻合肥,皖南行署驻芜湖。1952年两行署合并,恢复安徽省。

3.4.2安徽省旅游资源

安徽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等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项世界遗产。以黄山、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山水人文交相辉映,是我国品位最高、景点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山岳风光旅游区。江淮之间有因宋代着名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驰誉古今的琅琊山。此外,小孤山、浮山、巢湖等名胜景观,也都各具特色。

1.景点景区

1)合肥市

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1992年国家首批命名的三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绿地面积8.7平方米。“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景交融格局,为全国所独有。合肥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名胜古迹甚多,尤以包公祠、明教寺、教弩台、逍遥津等最为着名。

(1)包公祠

位于安徽合肥包河公园,是纪念北宋包拯的专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和1946年重修。包公祠建在环境幽雅的河中之洲香花墩(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上,是一组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祠由正殿、两厢、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等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壁上嵌有黑石包公刻像,上悬“节亮风清”匾额;正中供奉着威严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赫赫有名的龙头、虎头、狗头三铡,凸显“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

(2)明教寺

位于合肥市内淮河路东段北侧,建于教弩台故址。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史载,三国鼎立时期,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年历史。教弩台高4.3米,面积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以超过民房屋脊得名,为当时曹军将士饮水之源;听松阁是曹操“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之所。南北朝梁武帝时在台上建有铁佛寺,唐朝时重修扩建,并定名为明教院;明代时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现在的明教寺主体建筑为光绪年间所建。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

(3)李鸿章故居

位于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中厅又称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是斗榫结构,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李鸿章故居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