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资源
48586200000037

第37章 西南岩溶地貌民族风情旅游区(3)

(5)三江并流

位于云南省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区,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入云南省境内结伴并行奔流170多千米,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千米,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千米。“三江并流”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包括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三江并流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欧亚大陆最集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人文资源、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使该地区成为唯一的、独特的世界奇观,2003年作为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西双版纳

位于云南省南,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西双版纳”在傣语中为“十二千块田”之意,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傣家人说西双版纳古时称为“勐巴纳西”,意思是“一块神奇、美好的理想国土”。西双版纳具有非常独特的亚热带风光,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王国”的美称,西双版纳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独特的热带雨林风光和淳朴的民族风情,使西双版纳成为国内的旅游热点之一。

(1)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是我国面积最大、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植物园。该园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900公顷,已经建成了热带果树资源园、荫生植物园、棕榈植物园、水生植物园、民族植物园、药用植物区、龙脑香植物区、香料植物区、竹类植物区、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榕树园、树木园、名树名花园等13个专题园,周围还散落有傣族、哈尼族和基诺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兄弟村寨,是一个以热带雨林为主,集科研、植物种质保存、科普和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中国最大植物园。

(2)野象谷

位于景洪市北部的勐养自然保护区边缘,因野象经常出没而得名,为西双版纳唯一可以观赏到野象的森林公园。1990年开始投资兴建以观赏野象和游赏热带雨林为主要内容的森林公园,1996年正式开放接待游客。谷内沟河纵横,森林茂密,一片热带雨林风光,亚洲野象、野牛、绿孔雀、猕猴等保护动物栖息其间。野象谷占地面积370万平方米,景区内拥有5公里长的游道、300米长的观象高架走廊和树上旅馆,以及大象驯养表演学校、人工蝴蝶养殖园、网笼百鸟园等,是西双版纳着名的旅游景点。

(3)民族风情园

位于景洪市南郊的流沙河畔,是一座浓缩西双版纳民族风情和热带园林景观的公园。风情园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分为南园和北园。南园设有热带水果、植物标本、沙滩日浴游泳三个游览区,种植着芒果、荔枝、柚子、杨桃、菠萝蜜、椰子等热带水果;北园分为民族情展览和民族游乐活动两部分。民族情展览由傣、哈尼、基诺、布朗、拉祜、瑶族等6个世居少数民族风情展览馆组成;民族游乐活动有赶摆、放高升、放孔明灯、丢包、泼水、斗鸡、赛龙舟、划竹筏、放焰火、竹炮、剽牛、傣族婚礼等。在这座郁郁葱葱的民族风情园,还设有大象馆、孔雀馆、鸟馆、爬行动物馆、民族剧场、三跺脚舞场、斗鸡场、民族运动场等景区。民族风情园融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为一体,是西双版纳的一个缩影。

(4)曼飞龙佛塔

位于景洪市大勐龙曼飞龙村后山顶上,是西双版纳着名的佛塔群。该塔建于1204年,整座塔由塔座、坛台、钟座、覆钵、莲花、蕉苞、宝伞、风标8个部分组成,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环抱着高9.1米的8个小塔,塔身为多层葫芦形。由于佛身洁白,塔尖呈金色,掩映于绿树丛中,远远望去,宛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傣族人称之为“塔诺”(意为雨后出土之竹笋)。在母塔的塔顶上装有精美的铜制“天笛”,子塔顶上挂有玲珑佛标,一遇风吹,塔上便发出叮叮当当之声,十分悦耳。曼飞龙白塔结构新颖,风格别致,富有浓厚的傣族建筑艺术特色,成为中国古塔中的一大奇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腾冲

位于滇西边陲,西部与缅甸毗邻,是通往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的商贸口岸。腾冲是着名的侨乡、文化之乡和着名的翡翠集散地,享有“中国翡翠第一城”的美誉;同时还是中国三大地热区之一,地热温度之高、蒸气之盛、水热活动之强烈为国内罕见。境内有沸泉、气泉、喷泉、温泉群88处,有中国最密集的火山群和地热温泉。

(1)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腾冲县城以北23公里的马站乡。腾冲火山以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分布集中、保存完好着称,被誉为“天然的火山地质博物馆”,是第四纪火山活动给人类留下的珍贵遗产,为全国四大火山群之一。全县有火山锥99座,可分为截顶圆锥状、盾状、穹状、金字塔状、低平马耳式等几种形状,其中火山喷发口保存完好、观赏价值较高的火山锥有22座。火山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大空山、小空山、黑空山、城子楼火山、黑鱼河、柱状节理等。公园内设有火山博物馆,以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展示火山运动的科学知识,是我国重要的地质科学展览教育基地。

(2)热海

腾冲温泉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温度之高、形态之奇,世界上独一无二,仅高温温泉就有88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热海。热海位于腾冲城南10.5公里处,总面积8平方千米,是一个庞大的热泉群和热气田。其地热显示特征有喷气孔、冒气地面、热沸泉、喷泉、热水泉华等7种景观。热海的温泉微量元素极为丰富,特别是富含游离态的金元素和负氧离子,对风湿、骨质增生、中风后遗症,皮肤病等数十种顽疾有独特疗效。热海中具较高观赏价值的有大滚锅、热龙抱珠、鼓鸣泉、珍珠泉、眼镜泉、怀胎井、仙人澡塘、热辐地、狮子地、蛤蟆嘴、澡塘河瀑布和鸟井等景观。今日的热海已成为融旅游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于一体的最佳景区。

(3)国殇墓园

位于腾冲县城西南的叠水河畔,是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而建立的陵园。1942年5月,日军从缅甸侵入我国西南大后方,切断滇缅公路,占领了包括腾冲在内的滇西地区。1944年夏,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30万中国远征军紧急集结、几次入缅,先后为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这两条“生命线”而战,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悲壮篇章。1944年9月14日,历经43天血战,远征军全歼盘踞腾冲的日军,收复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市——腾冲。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6000多人,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人,盟军官兵阵亡19人。国殇墓园建成于1945年7月7日,占地88亩,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园。

2.民俗风物

1)民族民俗

云南民族风情浓郁而独特。全省有26个世居民族,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独有,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素有“中国民俗大观园”的美誉。

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都构成了云南多彩的文化基础;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纳西族的“三朵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彝族的“土掌房”,傣族的“竹楼”各具特色。

2)地方文艺

云南戏曲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昆曲、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丽江古城的纳西古乐被称为“音乐活化石”。

云南被誉为“歌舞之乡”,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在云南各民族琳琅满目的艺术门类中,云南民族舞蹈艺术种类繁多,蔚为奇观。如苗族的芦笙舞、傣族的孔雀舞、纳西族的东巴舞、哈尼族的扇子舞、傈僳族的琵琶舞等早已闻名于世。

3)风味饮食

云南菜,简称滇菜,由昆明、滇东北、滇西、滇南等地方风味菜组成。以擅长烹制山珍、淡水鱼鲜和蔬菜见长,具有鲜嫩回甜、酸辣微麻、重油味厚的特点。代表菜有气锅鸡、五香乳鸽、鸡翅羊肚菌、金钱云腿、椰香泡椒煎牛柳、红烧鸡棕菌、芫爆松茸菌、傣味香茅草烤鱼、怒江金沙大虾、大理夹沙乳扇等。

风味小吃有过桥米线、小锅米线、蒙自年糕、通海豆末糖、都督烧卖。

风味饮品中以白族三道茶最负盛名。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三道。

头道茶为“苦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二道为“甜茶”,放有生姜、蜂蜜、芝麻、核桃仁等配料,香甜可口;三道为“回味茶”,有蜂蜜和花椒调拌,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4)风物特产

土特产有滇红茶、普洱茶、云南白药、三七、天麻、虫草、宣威火腿、杨林肥酒、松茸、云腿月饼、灯川乳扇。

工艺品有珠宝玉石、傣锦、扎染布、挑花刺绣、大理石制品、楚雄丝绸、剑川木雕、版纳地毯、锡工艺品、羽毛画、建水陶具、昆明玻璃画、现代重彩画、柚木雕等。

6.2贵州省旅游资源

6.2.1贵州省概况

1.自然地理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北与四川、重庆相连,东连湖南,南接广西,西邻云南,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和通向东南沿海最近的通道。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公里。省会贵阳。

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约61.9%为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境内山脉众多,北有大娄山,中南部有苗岭,东北境有武陵山,西部有乌蒙山,属此山脉的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横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

2.历史概况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从发现的3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看,贵州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春秋时期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唐朝时,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吐蕃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清代,对贵州的行政区划和行政建置采取了较大的调整措施,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贵州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贵州高原,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6.2.2贵州省旅游资源

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现在,贵州已形成了以省城贵阳市为中心,以游览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马岭河峡谷为主的西线旅游区;以领略苗、侗民族风情为主,伴有潕阳河风光的东线旅游区;以瞻仰革命遗址、游览风光秀丽的赤水十丈洞瀑布和品尝国酒文化为主的北线旅游区,以及以瑰丽多姿的“小七孔”自然景观为主的南线旅游区。

1.景点景区

1)贵阳

位于贵州省中部,是贵州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因城区位于贵山之南而得“贵阳”之名。贵阳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族风情为一体,享有“盆景市”之美誉。境内有山、水、洞交融的喀斯特风光,花溪、西望山、红枫湖、多缤洞、六广峡谷、息烽温泉、石林石窗等,景色奇特,引人入胜;众多的明、清古迹,如宏福寺、阳明祠、翠微园、甲秀楼、文昌阁、君子亭、阳明洞、青岩古镇等,造型别致、古朴典雅;能歌善舞的兄弟民族,习俗各异,民风淳朴;四季宜人的气候、现代都市的风貌,构成独特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