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资源
48586200000056

第56章 西北大漠风光丝路文化旅游区(4)

(4)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堪称“中华自然奇观”。据科学考证,黄河石林生成于距今400多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初期的地质时代,由于地壳抬升运动,形成以黄河的湖泊相沙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

石林景区共有8个沟,现已开发的饮马沟大峡谷内有雄狮当关、猎鹰回首、大象吸水、千帆竞发、西天取经、月下情侣、屈原问天等众多景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黄河石林景区将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绿洲、农庄等多种资源巧妙组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动静结合,气势磅礴。在此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西部热土》、《汗血宝马》、《惊天传奇》、《大敦煌》等播出后,更使黄河石林名扬天下。

2.民俗风物

1)民族民俗

甘肃省内有汉、回、藏等多个民族,丰富的宗教传统和民间文化,衍生出了许多独特的宗教节日和民间节庆活动。甘肃最大的旅游节庆活动,当属甘南地区的拉卜楞寺大法会及浪山节。拉卜楞寺每年举办7次规模较大的宗教法会,其中以正月毛兰姆法会和七月说法会最为着名。毛兰姆法会内容丰富,场面壮观,有寺僧考试、辩经、诵经、晒大佛、法舞、藏戏表演、祈祷活动等,其中尤以正月十三的“晒大佛”最引人注目;七月说法会主要内容有辩经、“乐拉劝”法会和法舞表演。当月正值甘南藏族僧众的浪山节,当地各族群众,欢聚一堂,民俗风情十分浓郁。

2)地方文艺

陇剧:是在陇东道情的基础上,经过继承、整理、发展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来的;而陇东道情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它的音乐上,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其唱腔说唱性质较强,地方音乐语言特点浓郁;过门比较平整,没有多大变化;曲调高亢质朴,欢快明朗。

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

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陇东皮影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花儿:是流行于本省临夏、甘南、岷县等地的独具风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花儿”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被分为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派,两派又根据其结构、格调、唱法的不同分为诸多分支。

敦煌乐舞:敦煌在古代融合了东西方歌舞艺术,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敦煌乐舞。其代表节目有《伎乐飞天迎宾到》、《吉祥天女》等。

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崆峒武术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强功力为目的,其拳路有五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和神拳门五大门,每门又有十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

3)风味饮食

甘肃风味以兰州为代表。特色是:善烹牛羊肉,常用烤、煮、炖,朴实无华,菜品少用配料,口味崇尚咸鲜酸香辣,重用香料,口味浓厚,肥腻。着名的风味菜点有驼峰炒五丝、梅花羊头、薇菜炖猪肉、河西酥羊、陇西腊关肉、罗锅鱼片、提篮鱼等。

甘肃饮食以面食为主,面食种类繁多,花色各异,地方特色鲜明。牛肉拉面、高担酿皮、羊肉泡馍、青粉、黄粉、沙米粉、浆水面、千层饼、荞面饸饹、饺子宴、静宁锅盔、酸汤面、臊子面都是其面食的代表。

4)风物特产

甘肃土特产有兰州白兰瓜、天水花牛苹果、敦煌西瓜,以及天麻、杜仲、灵芝、甘草、黄芪等中药材。

特色工艺品有:兰州的雕刻葫芦、卵石雕、洮砚,酒泉夜光杯,天水雕漆,嘉峪石砚,敦煌壁画摹本和蜡染服装等。

10.3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资源

10.3.1宁夏回族自治区概况

1.地理概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西北。东连陕西,南接甘肃,西面、北面至东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土地面积6.64万平方公里。首府银川。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自北向南依次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及六盘山地,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境内主要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罗山等,贺兰山的主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是宁夏境内的最高峰。河流主要有黄河、清水河、苦水河、泾河、葫芦河、红柳河、祖厉河等。

宁夏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由于受地形南高北低的影响,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具有南寒北暖、南湿北干、冬寒漫长、夏短酷暑及降水南多北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5℃~9℃,年降水量为200~700毫米。

2.历史沿革

宁夏回族自治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灵武县“水洞沟遗址”,是黄河上游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春秋战国时期,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聚居地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今宁夏屯垦,在境内修筑了着名的秦长城和秦渠,开创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安史之乱”后,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今宁夏的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在宁夏建立大夏国,历史上称为西夏,国都兴庆府即今银川市。元代,初设行省于西夏故地。后改宁夏府路,宁夏得名始于此。明代设宁夏卫,清代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建朔方道,1929年新建宁夏省。1949年9月3日宁夏解放。1954年10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宁夏地处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过渡地带,也是河套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融区。自古至今,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古老深远的黄河文化、特色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独一无二的西夏文化、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与浓郁粗犷的边塞文化,共聚在宁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10.3.2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资源

由于特殊的自然、人文条件与环境,孕育了宁夏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宁夏有高山、沙漠、水体、草原等,虽处于干旱地区,但有黄河和众多的湖泊,自然景观既有北方的雄浑又集南方的秀丽为一体。区内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4个,自治区级4个。同时,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宁夏具有颇具魅力的西夏文化、回族文化、长城文化和古丝路文化等。目前已形成沙湖、西夏陵、金水、青铜峡、沙坡头、六盘山六大旅游景区,对外开放景点60多个。

1.主要景点景区

1)银川

位于有“塞上明珠”之称的银川平原,东临母亲河——黄河,西靠贺兰山麓,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塞上古城。银川市瑰丽迷人的塞外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建筑,形成了“塞上江南”、“回族之乡”、“西夏古都”三大旅游特色。主要景点有贺兰山岩画、西夏王陵、沙湖风景区、华夏西部影视城、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三关口明长城、灵武市的水洞沟遗址等。

(1)贺兰山岩画

“贺兰”一词来自于蒙古语,是骏马的意思。贺兰山又称阿拉善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之间,是宁夏和内蒙古的分界线。整座贺兰山有大小山峰46个,较大的山口38个。贺兰山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贺兰山区,北自石嘴山,南至中卫的十多个山口,已有数以千计的岩画被发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贺兰口岩画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嶂,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其中“人面”、“太阳神”、“西夏文字及手印”等精美岩画最为着名。据考证,这些古代岩画的创作年代可自明清上溯至5000年前的史前文明。贺兰口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2)西夏王陵

位于银川市西郊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俗称“昊王坟”,因其外形酷似佛塔而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整个陵园占地面积53平方公里,共有9座帝王陵和253座陪葬墓。西夏陵袭用唐、宋时代的昭穆葬法,由南向北按左昭右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每座帝陵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坐北朝南,呈纵向长方形制,由北向南依次为门阕、碑亭、外城、内城、献殿、陵台,四周建城垣,筑有角台、神墙。西夏陵在蒙古灭西夏战争中,地面建筑被摧毁殆尽,唯剩一座座金字塔般的夯土巨冢,成为西夏陵的象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了桓宗庄陵和四座陪葬墓,出土文物有竹雕、金银器、珠饰、铜器、甲片、门钉泡、铜铃、铁器、瓷器,此外还有矛、剑、高足碗、瓶等残件,以及在盗坑堆土中发现的金带饰、铜包、西夏钱币、宋朝货币、雕龙栏柱和雕刻佛教经语的经幢等文物,为研究西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建筑、宗教及帝王宫廷生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1998年西夏王陵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沙湖生态旅游区

位于银川、石嘴山两市之间,是一处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于一体的“塞上明珠”。沙湖,南沙北湖,湖润金沙,沙抱翠湖,以自然景观为主体,“沙、水、苇、鸟、山、荷”六大景源有机结合,构成独具特色的秀丽景观。现景区总面积为80.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沙漠面积22.52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的景点项目有游乐园、了望塔、荷花苑、水族宫、芦苇迷津、湖心鸟巢、西部大漠、蒙古包旅馆、西夏行宫、大漠旱舟、水上滑梯、水上跳伞、水上摩托、滑沙索道、湖中荡舟、天然浴场等。沙湖生态旅游区已成为西北地区集风景游览、观光娱乐、体育竞技、疗养避暑、休闲度假、旅游购物、生物观赏、养殖生产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是中国绝无仅有的旅游胜地。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评定为5A级旅游景区。

(4)华夏西部影视城

位于银川西夏区镇北堡,原址为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城堡是明清时期为防御贺兰山以北各族入侵银川城而设置的,共有南、北两堡。南堡,当地人称为“老堡”,建于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现已成残垣断壁;北堡,当地人称为“新堡”,建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现在仍然保存完整,镇北堡也因此得名。镇北堡历经数百年沧桑,以其雄浑、古朴的风格,特有的神秘韵味,引起了中国许多着名电影艺术家的浓厚兴趣,被艺术家们称赞为“神秘的宝地”。迄今为止,这里已拍摄了《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黄河绝恋》及《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绝地苍狼》、《嘎达梅林》、《书剑恩仇录》等60多部影视剧。在此摄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获得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之冠,被誉为“中国一绝,西北大观”。因其对中国电影事业的特殊贡献,享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称。华夏西部影视城现已成为集影视拍摄、旅游观光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型场所。

(5)永宁纳家户清真寺

位于银川市南20公里的纳家户,始建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全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清真寺有礼拜大殿、邦克楼、望月楼、厢房、淋浴堂。礼拜大殿建筑面积1102平方米,能容纳1000多人礼拜,大殿宏大、气势雄伟、翘檐飞角、错落有致,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建筑风格,同时突出了伊斯兰装饰艺术,二者结合自然,浑然一体。纳家户村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民俗文化村”,现建有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回族、伊斯兰风情文化旅游景区——中华回乡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