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甸草原是温带草原中产量最高的一种类型,每平方千米可产干草160~240千克,草丛高度为40~80厘米,覆盖率为80%~90%,是发展牛、马等家畜较好的畜牧业基地。草甸草原也是草原生态旅游绝佳的好去处。
这类草原自然条件较好,被开垦为农田,种植春小麦、油菜等。
由于此类草原被大量开垦,草甸草原保存面积逐渐缩小,草原不可避免地发生严重退化现象。
8.常绿草原是怎么一回事?
常绿草原一般生长在森林的高纬度地方及高山森林地方。
常绿草原的植物比较柔软,处于软润状态,如禾本科草原植物,它的形态特征就没有丝毫刚性。入冬后,大部分叶片都枯死,但是幼小叶片依然存在,一旦温度条件适宜,幼小叶片便迅速伸展出来。
9.盐土草原
在大陆性气候下,夏季干燥地区的盐生植物形成的草原叫盐土草原,多生长着碱蓬、鞑靼滨藜等类植物。匈牙利、俄罗斯东南部、东北亚、北美、阿根廷等地为主要分布区。
在干燥而盐类聚集特别显着的地方则形成盐质荒漠。
第三节草场、草地与草甸
1.草地的分类
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主要用于畜牧业生产的地区或自然界各类草原、草甸、稀树干草原等统称为草地,多年生长草本植物,可供放养或割草饲养牲畜,主要分布在各大陆内部气候干燥、降水较少的地区。
植被自然生长、没有被改良过的草地叫天然草地,这类草地植物种类多,类型、结构复杂,植被比较稳定,生产力偏低,但饲料资源丰富。
森林被砍伐后,自然演变形成草本植物群落为主的草地是次生草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草山草坡上,多为次生的灌草丛草地。次生草地产草量高,但不耐牧,草品质较差,易发生演替退化,如果不加强培育就不能维持草地生产力和持久利用。
人工草地指人工种植在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覆盖率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包括人工培植用于牧业的灌木。
中国的人工草地面积较小。人工草地按照利用方法不同可以分为割草地、放牧地和种子田三种。人工草地是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中的二级类型地之一。
植被稳定并可长期利用的草地为永久草地,包括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植被由多年生牧草和一年生牧草组成,多年生牧草可利用多年而生长不衰,一年生牧草为每年自繁自生牧草。此类草地结构较复杂,植物种类较多,牧草抗逆性强,土壤、气候等生境条件较优越。一般利用年限在10年以上。
林间草地(疏林草地)以中生或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复杂。此类草地植株较高大,产量高,品质好,豆科牧草比例大(占8%)。适合放牧各种家畜,特别适宜放牧牛和鹿。林间草地根据草丛分布状况分为三种类型,草丛与树木相间生长,树木散生,林中的草地呈片状分布,多为次生草地,林中块状隙地草丛,为林中草食动物的栖息地,水热条件好,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2.什么是草场?
草场是指用于畜牧业生产的土地,是农业用地的一种。按人类干预程度不同,草场分为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半人工草场;按利用季节不同,草场分为夏秋草场、冬春草场;按植物区系的特点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天然草场分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中国的草场面积达315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属于亚欧大陆草原的一部分,呈带状分布在北起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经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折向西南,一直到青藏高原南缘,延续了5000多千米。
3.什么是草甸?
草甸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长的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草原是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属于非地带性植被。按照草甸优势植物的生态特性,可以把草甸分为典型草甸、草原化草甸、沼泽化草甸、盐生草甸和高寒草甸。
典型草甸主要由典型中生植物组成,适宜中等湿度的环境。
高寒草甸是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四川北部为主要分布区,西北和西南部也有分布。它是良好的夏季牧场,草层低,草质良好,适合牛、羊等畜群放牧。高寒草甸的植物种类繁多,不论莎草科、禾本科还是杂类草都很丰富。植物生长密集,植株低矮,形成平坦的植被。
第四节草原生态系统
1.什么是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生态单位。草原生态系统不论是在结构还是功能等方面与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不同的,草原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重要的生态屏障。
草原生态系统年降水量很少,分布在干旱地区。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不同季节或年份的降水量不同,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草本植物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这些草本植物的构造,大多都适应干旱气候,如叶片缩小,有蜡层和毛层,借以减少蒸腾,防止水分过度损耗。草原生态系统空间垂直结构通常分为三层,分别是草本层、地面层和根层,各层没有形成森林生态系统中那样复杂多样的小生境,结构比较简单。
适宜奔跑的大型草食动物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消费者,如野驴和黄羊,小型动物如草兔、蝗虫,数量很多。另外,草原还有许多田鼠、黄鼠、旱獭、鼠兔和鼢鼠等营洞穴生活的啮齿类动物。肉食动物有沙狐、鼬和狼。肉食性的鸟类有鹰、隼和鹞等,其他鸟类主要是云雀、百灵、毛腿沙鸡和地,其中有的居住在洞穴之中。
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广阔的草原上,饲养着新疆细毛羊、伊犁马、三河马、滩羊、库车高皮羊等大量的家畜,为人们提供大量的肉、奶和毛皮。此外,草原还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风沙侵蚀。
2.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
就人类的干扰作用而言,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破坏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类掠夺性的开采。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增强给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对草原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使一些草场遭到严重破坏。例如,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的草原上生长着大量的发菜、蘑菇和药材,每年的采收季节一旦来到,成千上万的人拥进草原,大量地挖掘这些植物,导致该旗20%的草场遭到破坏。
超载放牧。超载放牧就是指牲畜放牧量超过了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生产的承受能力。这种超载放牧所导致的草原退化是个缓慢的过程。单位面积上牲畜越多,可食性牧草被吃掉的就越多,维持牧草再生的草子就逐渐匮乏,牧草产量下降,草原毒草和杂草增多。如果不及时控制这种局面,将造成恶性循环,即单位面积上可食牧草减少,但牲畜量不断增加,因此牲畜不得不扩大觅食的范围和次数,由此加重了对草场土壤结构的物理性破坏,反过来,遭到破坏的土壤又限制了牧草的生长。目前,由于过度放牧,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开始沙化,当地已经采取禁牧措施。
不适宜的农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不论古今和国内外,增加农田耕种面积的主要途径之一,一直是开垦草原,使许多草原变成了“大粮仓”。但是有很多开垦,常常造成既达不到粮食增产的目的,而又使草原原有植被遭到破坏的局面,这是因为草原处于气候条件比较严酷、生态平衡脆弱的干旱与寒冷地区,盲目地开垦以及开垦后的管理不当,容易导致恶劣后果。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青海省曾在草原区农垦近4000平方千米,但到1996年就弃耕2100平方千米,其中有些土地开垦后根本就不能耕种,既破坏了草原植被,又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3.草原退化的标志是什么?
草原退化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产草量下降。目前,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全国各类草原的牧草产量普遍下降30%~50%。
②牧草质量下降,可食性牧草减少,毒草和杂草增加,导致牧场的使用价值降低。在青海果洛地区,杂、毒草从占全部草量的19%~31%增加到30%~50%,优质牧草则由33%~51%下降到4%~19%。
③气候恶化。草原退化,植被疏落,导致许多地方的大风日数和沙暴次数逐渐增加。反过来,气候的恶化又促进了草原的退化和沙化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4.如何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建立牧业生产新体系。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结构体系,大力发展草业和畜牧业,这也是弥补这些地区耕地少和减轻农田压力的有效措施。
实行科学管理。改进某些落后的经营方针,实行以草定畜、适度放牧、推行季节牧业以减轻草场压力,给牧草提供休养生息的时机,采取可使草原植被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各种有效措施。
发展人工草场。实行分区轮放、建立围栏、合理利用草场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