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需要保护的自然资源
48679700000001

第1章 宝贵遗产的科学规划——自然资源探索篇(1)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述

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美丽富饶的大自然。千百年来,正是大自然中的自然资源以各种形式孕育了人类悠长而厚重的文明史。因此可以说,自然资源——孕育生命的海洋、承载万物生灵的土地、正在消失灭绝的数以万计的生物、变幻莫测的气候状况和千奇百怪的地球之最,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丰厚的礼物,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及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源泉。

既然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自然资源呢?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中,凡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通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的构成要素。

自然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

已经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将来可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潜在资源。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两大类。而有限资源,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从自然资源存在的形态上划分,它又包括有形的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资源和无形的光、热等资源。

自然资源仅为相对的动态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进步,部分自然条件可转换为自然资源。如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进步,在干旱地区,部分海水和咸湖水有可能成为淡水的来源。

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生产与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加,水、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被破坏及其保护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倡绿色GDP,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各个国家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其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类

1.自然资源的特点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归纳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稀缺性。稀缺性是自然资源固有的特性。因为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则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自然资源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2)整体性。通常人类只是利用某种单一资源,甚至单一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的复杂系统。如土地资源是气候、地形、生物及水源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如石油资源就相对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4)社会性。着名的美国地理学家卡尔·苏尔认为,“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地方的地形与气候,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5)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一条河流,对能源部门来说可用作水力发电,对农业部门来说可作为灌溉水源,对交通部门而言则可能是航运线,而旅游部门又把它当成风景资源。

(6)可变性。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动,可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正的方面,如植树造林、修建水电站等,使人类与资源的关系呈现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滥伐森林、围湖造田,使资源退化衰竭,甚至加强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除了以上特点外,各类自然资源,还有各自的特点。如生物资源有可再生性,水资源有可循环和可流动性,土地资源有生产能力和位置的固定性,气候资源有明显的季节性,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和隐含性,等等。

2.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的内容,随着时代而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扩展。根据不同的分类条件,自然资源也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1)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情况、分布规律等地理特征,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五大类。

(2)按自然资料的增值性能,可分为:

①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可反复利用,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②可更新资源:这类资源可生长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如生物资源;③不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形成周期漫长,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

(3)最新的分类方法,是英国着名的地理学家哈格特提出的。他将自然资源分为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①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

②储存性资源:即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矿产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它们可能被耗竭。

③临界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但如果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包括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第三节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有很多资源有时是难以用价值来衡量的。

比如水、森林等这些具有多种功能的宝贵资源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也就是说,自然资源能为人类提供的效用及其蕴涵的潜力是无限的。

自然资源,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矿产、多样的动植物、众多的名山大川等,但又是一个资源贫国,“人多物薄”,人均占有资源量偏低。可见,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有些资源一旦被破坏,就无法再生;有些资源形成周期很长,短期内也是无法再生,往往失去容易,但要恢复却十分困难,甚至无法恢复,人类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同时,自然资源与经济的发展、经济剩余的获取,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科学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能大大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过度的开采和滥用,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所以,自然资源既可以被人利用而造福于人类,又可以因为人类盲目过度使用而惩罚人类,降灾害于人类。大自然是慷慨无私的,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需要珍惜和保护的。

因此,人类必须在利用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珍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因为:

一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资源的有限性、人们需要的无限性及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人类的生存发展,总是需要生活资料,而人们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其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需要,如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或者经济需要、政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等。这些需要形成一个复杂的需求结构,这一结构随着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及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的需要,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不断扩充其规模。

二是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结构和分布失衡,导致个体和群体都面对着资源稀缺性的难题。这样,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便形成了永久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永久性的矛盾,自古以来人类世世代代奋斗不息;为了解决这一永久性的矛盾,长久以来人类研究、探索而创立和发展了各门科学。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各个国家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我国自然资源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得天独厚,总量大都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有大约960万平方千米辽阔的疆域和广袤的土地,有遍布成网的江河水体,有丰富齐全的矿藏,有茂密的森林,有广阔的草地,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多彩而诱人的景观。这些都是我国人民得以繁衍生息、民族得以文明昌盛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上开发历史久远、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浪费破坏,如土地的乱占滥用、矿藏的乱采滥挖、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地的超载过牧等,所以,造成多种资源日趋减少和贫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很低。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人均占有的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

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我国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1.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1)土地资源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土地,一旦与人类联系在一起,便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根。中国的农业问题或者说粮食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加拿大的1/5,人均棉花产量是美国的1/3,人均肉类是加拿大的1/4。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占有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少。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仅及世界人均的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但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占1.2亿亩。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的总量十分有限。

种植业,为全国农民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40%~60%的经济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均耕地减少了53%。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量迅速降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森林资源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为1.34亿公顷和10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别为0.12公顷和9立方米,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虽已达13.9%,但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在如此情况下,我国的森林砍伐,却并没有因此而减缓。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正日益使我国仅有的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使我国多种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濒临灭绝,受到威胁的脊柱动物为433种,灭绝或可能灭绝的有10种。由于成熟林面积锐减,林木蓄积量少,采伐有限,我国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很大。为满足国内需要,国家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的木材。根据预测,我国木材紧张状况,近期不会缓解,在很长时间内依靠进口木材补充国内需要的被动局面难以改变。

(3)草地资源

我国拥有草场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2%;但人均草地只有0.33公顷,为世界人均草地0.64公顷的52%。中国草地可利用面积比例较低,优良草地面积小,草地品质偏低;天然草地面积大,人工草地比例过小;天然草地面积逐年缩减,质量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