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千里一线牵:通信
48688900000001

第1章 信息载体——古代通信(1)

第一节沟通之媒——通信

1.长话短说——通信的含义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在语言还未产生之前,人与人的日常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肢体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唯一方式,这就是最原始的通信的雏形和起源。后来,随着劳动和生产活动的日趋频繁,人类社会也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和水平发展,交流和沟通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信息量陡然倍增,通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通信属于自然科学范畴。通信就是信息的传递,是指由一地向另一地进行信息的交换与传输,它的目的是传输消息。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传递消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各种各样的通信方式中,利用“电”来传递消息的通信方法称为电信。这种通信方式具有迅速、准确、可靠等特点,而且几乎不受时间、地点、空间、距离的限制,因而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通信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光电传递为主的古代的烽火台、现代电信等方式,以及以实物传递为主的驿站快马接力、信鸽、邮政通信等信息传递方式。

古代的通信对远距离来说,最快也要几天的时间。而现代通信往往以电信方式为主,如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等注重即时的通信。然而作为自然科学来说,邮政通信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沟通,但在现今注重经济利益的时期,人们往往不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使人们对与邮政通信相对的即时通信不太喜欢。

人类自存在以来,就总是要进行思想交流和消息传递的。远古时代,人类用表情和动作进行信息交流,这是最原始的通信方式。后来,人类在漫长的生活中创造了语言和文字。在交流感情的过程中,人类还创造了许多信息传递方式,如古代的烽火台、金鼓、锦旗,航行用的信号灯等,这些都是解决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

进入19世纪后,人们开始试图用电信号进行通信了。电缆通信是最早发展起来的通信技术之一,它用于长途通信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通信中占有突出地位。

在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发展之前,电话、传真、电报等各用户终端与交换机的连接全靠市话电缆。电缆还曾是长途通信和国际通信的主要手段,大西洋、太平洋均有大容量的越洋电缆。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它采用窄带时分多址和窄带码分多址数字接入技术,已形成的国家和地区标准有欧洲的GSM系统、美国的IS-95系统、日本的PDC系统,我国主要采用的是欧洲的GSM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区域内制式的统一,覆盖了大中小城市,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的普及,移动用户数量成倍地增长,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如全球漫游问题、系统容量问题、频谱资源问题、支持宽带业务问题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3G”,是向个人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

目前,我国电话网的规模和技术层次均有质的变化,已初步建成了以光缆为主,微波、卫星综合利用,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多网并存,覆盖全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大容量、高速度、安全可靠的电信网。

2.独木成林——通信的分类

通信的分类有很多种,按照不同的标准,大致可分为五类:

(1)按传输媒质分类,通信可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

有线通信是指传输媒质为导线、电缆、光缆、波导、纳米材料等形式的通信,它的特点是媒质能看得见,摸得着(明线通信、电缆通信、光缆通信)。

无线通信是指传输媒质看不见、摸不着(如电磁波)的一种通信形式,它包括微波通信、短波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散射通信。

(2)按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分类,通信分为模拟信号通信和数字信号通信。

模拟信号:凡是信号的某一参量(如连续波的振幅、频率、相位,脉冲波的振幅、宽度、位置等)可以取无限多个数值,且直接与消息相对应的。模拟信号有时也称连续信号。这个连续是指信号的某一参量可以连续变化数字的信号。

凡信号的某一参量只能取有限个数值,并且常常不直接与消息相对应的,也叫数字信号。

(3)按工作频段分类,通信分为长波通信、中波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

(4)按调制方式分类,通信分为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基带传输是指信号没有经过调制而直接送到信道中去传输的通信方式。

频带传输是指信号经过调制后再送到信道中传输,接收端有相应解调措施的通信方式。

(5)按通信双方的分工,通信方式可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三种。

单工通信,是指消息只能单方向进行传输的一种通信工作方式。单工通信的例子很多,如广播、遥控、无线寻呼等。这里,信号(消息)只从广播发射台、遥控器和无线寻呼中心分别传到收音机、遥控对象和传呼机上。

所谓的半双工通信方式,是指通信双方都能收发消息,但不能同时进行收和发的工作方式。对讲机、收发报机等都是这种通信方式。所谓全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双向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双方都可同时进行收发消息。很明显,全双工通信的信道必须是双向信道。生活中全双工通信的例子非常多,如普通电话、手机等。

第二节岁月留痕——我国古代通信

1.狼烟四起——烽火通信

战火骤起,强敌环伺;烽燧并举,狼烟纷绕。在古代战争频仍的年代里,烽火传信以通信最初原始的方式扮演着国家第一道安全屏障的角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历经沧桑的风化雨蚀中,它似乎向人们诉说着烽火岁月的往事……“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用至明清,相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也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之间传遍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观望远方的作用而无点烽火之功能)。

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是自从长城出现以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地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设。在某些地段,连线的烽火台建筑甚至取代了长城城墙建筑。

长城沿线烽火台的建筑与长城一样,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的自明代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长城干线上之外,一般分为三种: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外沿通道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动向;另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郡县相连,以便及时组织反击作战和坚壁清野;再一种在长城两侧(秦汉时有建在长城上的),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早期还有与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

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烽火台的功能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有敌台的地方,敌台可充作传递烽火信息的墩台,没有敌台也没有适于点烽的墙台的地方,按传烽路线必须建有烽火台。烽火台一般独立构筑,也有三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堠群的。

2.举蓬燃薪——古代蓬火制度

在古代,为了保证烽火制度的严格执行,汉代有一整套严密的制度。

20世纪70年代在居延烽燧遗址发掘中获得的汉简《塞上蓬火品约》,把汉代建武初年长城的蓬火制度记录得相当清楚。

当时的“蓬火品约”由都尉府一级的军事机关发布,只对所属候官塞有约束力。品约因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但警戒信号和总的准则却大体相同。警戒信号大致有六种,即:蓬(蓬草)、表(树梢)、鼓、烟、苣火(用苇杆扎成的火炬)、积薪(高架木柴草垛)。白天举蓬,制造狼烟;夜间举火,积薪和鼓昼夜兼用。

举烽火以犯塞匈奴千人为界限,凡不满一千人只烤一堆柴火;超过一千人烤两堆柴火;如果一千人以上攻击亭障时,就要放三堆薪火。

除了堆积柴火外,还附带有举蓬、举表、举苣火的不同规定;并因敌人犯塞方位不同和白天夜间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但很具体的规定。如果匈奴人入塞围困亭障,已来不及下亭障点柴火时,白天则举亭上蓬或加一烟,夜间举“离合苣火”。

“离合苣火”是处于“虏守亭障”的紧急而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信号,就是几把苣火一会儿分离,一会儿又合拢。如果被围逼的亭障不能发出点燃柴火的信号,距离最近的另一座烽燧应按规定照常举蓬燃薪,把信号准确传递出去。《塞上蓬火品约》还规定,如果发现所报的信号有误,则应立即“下蓬灭火”,取消所发的信号,并写成书面报告,迅速传报都尉府。如果天气恶劣,或者亭燧相隔过远,在“昼不见烟,夜不见火”的情况下,应立即将情况写成书面报告,用加急的传递方式报送上级。

有的汉简还记录了某烽燧的守备器物和生活用品。

其中有报警物布蓬、布表、苣、积薪、鼓,建筑器物椎、瞄准器械“深目”,防御武器弩、枪、羊头石等。并表明当时的烽燧是由候官(候长)管理的。候官统领候史,候史主管燧长,负有保管装备,修葺建筑物、管理“天田”,巡视检查与及时汇报的职责,候官则要向都尉负责。

3.万里长城今犹在——世界上最大的烽火台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巅,总长度7300多千米,始建于春秋战国。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着称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种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东起辽东鸭绿江,西达甘肃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筑,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

其中从鸭绿江到山海关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

山海关到嘉峪关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也较完整,两端两个关城东西遥遥对峙。

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他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

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其后,从公元前6至前4世纪前后,齐、燕、赵、秦、魏、韩各国也相继修筑了互防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防御匈奴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均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4.空中信使——飞鸟传书

通信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因此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趣闻。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我国古代民间有种种通信方式,而飞鸽传书就是一种先进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