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述的驱动能源仍然不能够满足上坡所需的能量的话,还可以利用地面站向列车输送清洁能源。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采用“气垫”、“磁浮”等新兴技术,同样也可以减少上坡时轮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将驱动能源节约下来。
重力列车是未来的一种新型列车,集现代化高科技于一身。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清洁能源列车,在不久的将来必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交通大动脉——铁路
1.亲如一家——初识铁轨
铁轨,与火车亲如一家,对火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铁轨吧!
铁轨,顾名思义就是铁路轨道。它有很多简称,例如路轨、铁轨、轨道等。主要用于铁路之上,行驶在铁轨上的火车借助于转辙器行驶,无需转向就能够运行。通常情况下,轨道由两条平衡的钢轨组成。
钢轨固定放在轨枕上,而路碴位于轨枕之下。
钢制路轨,与其他路轨比起来,能够承受更多的重物。轨枕,也称为枕木或路枕,其主要功能是将钢轨的重量分散开来,能够使路轨保持固定,从而维持路轨的轨距。
通常情况下,轨道底部的路碴是由石砾铺成的。路碴也被称为道碴、碎石或道床,主要用来为轨道提供弹性及排水功能。除此之外,铁轨同样能够铺在混凝土筑成的基座上(在桥上就相当常见),然而也能够嵌在混凝土里。
早期,路轨使用的是很薄的铁片钉在木制的路轨上制成板式铁轨。这种路轨的建造成本较低,但由于这种路轨的承重很低,如果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并不合理。
后来,路轨开始改用铁轨。经过几十年对路轨进行不断的改进,使用的物料由铁变成了钢,而钢的质量也有相当大的提高。由于铁路上使用的钢轨必须具有相当强的承受压力,因此对质量的要求极高。对于铁路钢轨而言,对钢的要求要比其他的应用要高得多。
同样出现一个小漏洞,在建筑物使用的钢筋内出现问题的概率极低;而对于铁路钢轨来说,极有可能随时导致路轨断裂,甚至于引起列车出轨。不仅如此,钢轨价格较高,在铁路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现如今,我们使用的钢轨切面大多成“工”形,一共分为三部分:与车轮接触的轨头、中间的轨腰以及位于底部的轨底。如果路线不同的话,对钢轨强度、稳定性以及耐磨性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所以,钢轨的规格各有差异。如果要知道一条路线上选择哪一种规格的铁轨,首先需要考虑到两个问题:经济与技术。
钢轨的种类及强度通常用千克/米来表示。每一米承受重量越大的钢轨,所能承受的重物也就越大。
在欧洲,现在铁路常见的钢轨重量共有三种:40千克/米,50千克/米,60千克/米。在我国,最为常见的也有三种:50千克/米,60千克/米,75千克/米。
对于一些主要线路而言,使用最多的钢轨是60千克/米或75千克/米。在较为发达的国家,使用的钢轨更重,例如美国有些运煤线路承重高达77千克/米。
2.铁轨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人们往往用坚硬的石头铺路,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车轮和路面越坚硬,车轮运动起来就越省力。
古罗马和希腊的城市街道,大多数是用坚硬的石块铺成的。人们也因此受到影响,他们认为,车辆经过的路面并不需要全部铺上石头,只需要在车轮经过的地方铺上即可。
后来,也就形成了轨道的雏形。
事实上,出现最早的轨道与现代的轨道是不同的,是凹下去的。在农村居住的人可能会发现,大雨过后,车辆沿着车辙行走会比较轻松。于是,古希腊人便在石铺的街面上凿出错车道来。如果是今天的话,行驶在上面的马车应该被命名为“有轨马车”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采用硬木来架设轨道。不仅如此,还将马车的车轮做成凹形。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好地嵌在木轨上,还能够避免越轨。这一发明,在交通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轻松地在木轮上行驶,而且特殊加工过的车轮能使车辆运行更加安全。
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谋求富强这一新政策的影响下,英国于16世纪从德国引入运矿的石轨。1660年,英国纽卡司安里矿山发现当时的轨道极易磨损。随后,人们便开始建造铁轨。由此,出现了世界第一条铁路——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是英国于1825年修筑的。
1825年9月27日,该铁路正式通车营业。与此同时,还举行了盛大的表演会。乔治·斯蒂芬森于当天上午9点,驾驶着他的“动力”1号列车从达灵顿站出发,铁路两旁人山人海,一片欢呼声。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年轻人一直跟着火车奔跑,更有甚者骑马沿路追随。
虽然初次运行途中发生了脱轨,但修复后并无大碍,人们激动的心情也并没有受到影响。机车平均时速大约为13千米,最高时速达到了20~24千米。
于是,1825年便成为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的时间。
3.科学和智慧的姻缘——铁轨的接合技术
铁路建成之后,自然能够一直为人们所使用。不过,再坚硬的铁轨也有年久失修的时候,钢轨的连接通常分为以下三种:
(1)接合鱼尾板
事实上,将钢轨连接成轨道,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种最为传统:把一截长约20米的钢轨固定在轨枕上,钢轨之间自然会有接头(也称接缝)。对于英国而言,接头出现在两条路轨相同的地方,而美国则与其相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接头使用鱼尾板接合,钢板长约60厘米,两端有四或六口钢栓,主要用来扣住钢轨上的小洞。一般情况下,钢轨之间的间隙是特意留下来的,宽大约为6毫米,人们称之为伸缩接缝。鱼尾板上钢栓穿过的小洞为椭圆形,此种设计是为了钢轨在炎热的天气能够有足够膨胀的空间。对于钢轨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间隙的话,每当温度增加或减少1度,钢轨所承受的压力或拉力就增加1.6吨。如果一个地区每年的温差为30度,那么钢轨就需要承受高达五十吨的力。这样一来,钢轨就有可能扭曲变形,影响列车的安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可以解决钢轨热胀冷缩的问题,但是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列车驶过路轨上的小接缝时便会产生“咔哒、咔哒”的声音。高速列车行驶在这种有接缝的路轨上,乘客就会产生行车不平稳的感觉。鱼尾板在缺乏现代化投资的路线上最为常见,大部分美国铁路线差不多都是这一类,而且很多地方使用的还是木制的枕轨(也称枕木)。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的铁路速度较慢,木材价格低廉。
(2)持续焊接
持续焊接轨道,是一种较新的连接钢轨方法,也有人称之为无缝轨道或长焊轨。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把长为上千米的钢轨用焊接的方式接成一条连续的钢轨。这样一来,也就不存在接缝了,路轨的强度更大了,需要维修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更利于车辆的行驶。与用鱼尾板焊接比起来,此焊接法的成本较高。
为了更好地解决无缝轨道由于冷缩热涨引起的问题,钢轨只好被紧紧地固定在线路之上,它们的自由伸缩也就受到了约束。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制成的轨枕,将钢轨用坚固的扣件扣上,再在下方配上足够的道碴。工作人员在更换或铺设钢轨时,钢轨会先被拉长,使它们膨胀,最后就锁定在轨枕上。这样一来,如果以后温度增高,路轨也不会膨胀太多。对于锁定轨道来说,温度是相当重要的。每段轨道通常都会以当地最高及最低温度为参考,然后算出适宜的温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温度一旦超过最初的预算(例如出现突破历史纪录的炎夏或寒冬),无缝轨道就极有可能出现弯曲或断裂的现象。
因此,如果有需要的话,使用持续焊接的轨道,仍然可以在需要的地方用到接头。但这些接头接合角度大多数都是倾斜的。这样一来,有利于减少车轮经过时产生的震动及噪音,而且钢轨仍然会有膨胀的空间。此类接头,被人们称之为调节道岔。
(3)维修
进行维修工作,对于铁路轨道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运作状态。路轨维修工作极为繁重,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维修时会用到大量机器。一般情况下,铁路轨道主要保养维修工作有:打磨钢轨,改善钢轨的平面及纵面,更换部分或全部钢轨,更换轨枕,捣固、清理、更换及补充道碴等。在路线繁忙时,列车间距通常都很短,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铁路营运者以自动化的工程列车进行部分维护工作,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铁轨能够一直为人类服务,完全得利于这些接合以及维修技术。
如此看来,铁轨的接合与维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钢铁历史——世界铁路发展史
历史上中外闻名的“光荣革命”,想必是众所周知的,实际上世界铁路的发展史就起源于这一次事件。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了“光荣革命”,自此,便诞生了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分工日渐精密,各个生产过程越来越简单,甚至机器能够取代部分手工劳动,使手工技术越来越趋于专业化,这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纺织业——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后来,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大机器生产逐步取得了主导地位。这样一来,蒸汽机便应运而生了。
后来,利用蒸汽机的原理研制出能够在公路上行驶的蒸汽车(也就是后来的汽车)。数十年后,运行在轨道上的蒸汽火车头便诞生了。
英国的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是世界上首条承载蒸汽机车的永久性公用运输设施,于1825年9月27日正式通车。通车典礼极为盛大,设计者斯蒂芬森亲自驾驶着由机车、煤水车、32辆货车和1辆客车组成的载重量约90吨的“旅行号”列车,于上午9点从伊库拉因车站出发,在下午3点47分抵达斯托克顿,运行路程为31.8千米。
世界第一条铁路的正式开业与运营,是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开端。由于铁路有很多优点(速度快、方便、经济等),因此其发展极为迅速。在其发源地英国,修筑铁路成为最热门、最时髦的一件事。
英国铁路修建的高潮时期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1880年,基本完成主要线路,1890年,已经形成全国性的铁路网。
近年来,全世界11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的铁路里程大约为120万千米,印度、加拿大的铁路里程达6万多千米,我国铁路里程已突破7万千米,俄罗斯铁路里程大约为10余万千米,而美国则多达20多万千米;其他国家拥有的铁路里程相对较少,例如法国、德国只有4万多千米,阿根廷只有大约3万多千米;日本、意大利、墨西哥、巴西、波兰、南非等拥有铁路更少,差不多都是2万多千米;英国、西班牙、瑞典、罗马尼亚等1万多千米,而澳大利亚、匈牙利、新西兰、奥地利、芬兰、智利、古巴、挪威、保加利亚、比利时、巴基斯坦、土耳其、朝鲜、印度尼西亚、伊朗、埃及等国家大多才超过4000千米。
铁路在各大洲的分布比例大约为:美洲36.8%,欧洲34.2%,亚洲17.5%,非洲7.5%,大洋洲4.0%。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拥有的铁路也就越多。因此世界各个国家要想拥有更多的铁路,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
5.欲穷千里目——铁路的发展趋势
对于未来铁路的发展趋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是很难准确地说出来的,也不太可能说清楚。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科学原理,来设想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能够造出什么样的铁轨来。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铁路一直是陆上运输的宠儿。然而,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快速发展,铁路的优势地位便开始动摇了。
安全、准确、快速、方便、舒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货主和旅客这一需求,世界各国铁路纷纷采用大规模的现代化技术,对其进行改造。与此同时,改革运输组织工作,在重载、高速运输和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另外,由于现代管理和优质服务以及铁路的区域联网、洲际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铁路又添活力,因此仍然在陆上运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依据近年来的发展水平,世界各国铁路客运发展的总趋势是:高速、密度大,扩编或采用双层客车。要想实现客运高速化,就必须采用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牵引旅客列车,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轻轨交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而且也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交通工具,因此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各国解决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地区的客运繁忙的有效措施就是:市郊铁路与地下铁道、轻轨铁路紧密联结,不仅共线,而且共站,共同构成大城市的快速运输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大城市快速运输系统将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共同合作,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运运输网。
集中化、单元化和大宗货物运输重载化,是世界各国铁路发展在货物运输方面的共同趋势。现如今,列车性能已趋于维护费用和能源的极限。铁路的软件革命(即改进管理与控制),能够使铁路技术设备的效能发挥得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