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拍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相同点。实拍时,一般都由导演控制全局。对于镜头的表现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机器调度、光影运用、镜头运动等。
另外,电影与电视会集中拍摄镜头,在同一场景中发生的所有镜头都会在同一时间内集中拍摄。还有在声音的记录方面,都讲究声音的现场感,并且要消除噪音。两者的录音内容也都包括对话、画外音、效果声、音乐等。
在后期制作中,电影和电视的编辑都十分讲究连续性和剪辑点的选择,以求做到“动接动,静接静”。剪辑中都需根据分镜头剧本对拍摄素材进行组接。
就电影和电视在电子影像的制作流程上而言,二者基本上相同,大致步骤也都差不多,只是电影是不需要分级制作,而电视剧是要分级制作的。如今传统电影已逐渐被电子影像、电影所取代,因此两者之间的区别日益缩小,但都还保持着两者特有的特征。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电影和电视在制作上的相同点。但是电影和电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所以它们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影和电视制作流程上的差异,应该从拍摄和后期制作两个大步骤中去寻找。首先,从拍摄过程上来看,主要是设备选择、图像制作以及布光和录音上的区别。
设备选择方面的不同,是指化学影像和电子影像所需要的设备上的不同。一般,电影所使用的是胶卷,而电视则是使用磁带。电影的黑白与彩色多是取决于电影胶卷的色调,且电影胶卷的选取要顾及拍摄地点的光照。而磁带本身并不决定拍摄颜色。
另一方面,电影一般是使用摄影机;而电视则是使用摄像机。
摄像机所摄取的光、色信号不仅可记录在磁带上,还可通过录像机直接传送到电视台的播放系统。电视节目中常有现场直播的播放,这便是电视高于电影的地方,可以把场面直接真实地转给观众,例如奥运会的开幕式的直播,使全世界人民同时能够看到当时的盛况。
电影不同于电视,虽然电视的制作也是相当复杂繁琐,需要很多的专业人员参与进来。但是相对于电视来说,电影更是一个系统的庞大工程。仅仅制作前的准备阶段就有资金筹措、研究文学剧本、搜集资料、体验生活、初选外景地及草图、完成分镜头剧本、制定拍摄计划及预算、选演员、组成摄制组这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电影剧本的选择需要慎之又慎。因为电影剧本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电影的成败。再就是选择合适的演员,但是照中国当前电影发展的形势,一般都是找明星来演。在一部成功的电影中,不仅要有很棒的剧本,很好的故事情节,好的导演,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大牌明星的参与。
明星是电影中闪亮的焦点,也是电影票房高涨的动力和保障。
一般电影十分注重镜头,如果拍摄中达不到导演的预期效果,一个镜头就会重拍很多次。而在电视现场直播节目中,反复预演是不可能的。在色彩方面,电影胶片有彩色和黑白之分,通常是通过使用与所用的光匹配的胶卷来补偿彩色的变化的。
在布光上,产生同样的效果,电视节目比电影花的时间要多很多。电视倾向于在整个表演区域布置大量的光,形成相当平的布光,也因此电视制作应避免强背光照明和极端的高亮度。但由于胶片的较高光敏感度,所以电影外景地使用更低光照度和更逼真的照明技术会更容易节约时间,但同时电影的单机拍摄方法却也很耗时间。
录音方面,电影制作一般使用双系统记录,电视是使用单系统录音的。
电影拍摄完了以后,还需要冲洗底片、印制样片、剪辑样片。
这些工作完成后,还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放映的需要对电影再作修改。然后做好的电影就要送去审查。待通过审查之后,则要进行画面套底、声画合成、印制校正拷贝、印制标准拷贝,最终要再审查一次。
如果通过,就印制发行拷贝;如果通不过,就需要修改甚至有被枪毙的危险。当然除了上面的工作,还有电影的发行,上映前的宣传和正式上映。这便是繁琐复杂的电影制作的基本流程。
虽然电影和电视制作有很多相同点和差异,但是按照当前两者的发展趋势看,两者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在制作流程上做到统一,并且,就现在出现的边缘艺术-电视化的电影与电影化的电视来看,这两种边缘艺术是电视向电影过渡或者说电影向电视过渡的一种临界艺术。一旦这种临界状态被破坏后,电影和电视将融合成一种艺术,更好地丰富和娱乐人们的业余生活。
第六节数字技术对影视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科学、新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大众文化娱乐之中。当今社会,高科技技术正迅速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前所未有的科技大潮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人类生存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艺术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其中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更是逐渐成为影视特技、电子游戏、互联网视频信息处理等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正在改变着电影行业的整个制作和传播流程。
毋庸置疑,数字技术的应用为电影创作带来的影响是具有划时代性的,是新时代科技的一次重大革命,诸多传统影视美学理论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考验。当代电影理论家倪震对此作了如下的阐述:“这种革命使经典电影理论的命题和美学基点遭到了历史性的挑战。合成影像技术不但使创作者拥有自由处理空间关系、运用速度、调节明暗对比的能力,甚至也掌握着对人物形貌与表情的控制手段,从而使电影书写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
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数字技术对电影的介入,电影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开始关注起数字技术的问题。从最开始对运用了数字技术的电影的评论,到对数字技术的详细介绍,关于数字技术的一切成为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的热点话题。随着对电影中的数字技术逐步了解,人们开始对巴赞的美学体系提出了质疑。
什么是数字技术?它对电影有什么样的影响?它对传统的经典的电影理论造成了什么样的冲击?在“技术语境”中重构中国电影美学是否可能?尤其是后两个问题,批评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由于这些问题和数字语境中重构中国电影美学有关,所以它们也格外引人注目。
数字技术进入电影艺术创作与以往电影技术革新或革命相比,更加突出地丰富了电影艺术创作,融入了这一艺术形式并逐渐成为其中重要的创作元素。而数字化对于电影美学的影响,对前人的电影传统经典理论提出了冲击或挑战,数字化突破了纪实美学的传统,开创了崭新的造物造景造人的“后电影时代”。这便是时代的进步对影视或美学的革新,它必须经受科技发展的冲击和洗礼,才能不断地完善。
第七节我国影视未来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持续发展,中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拥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广播影视发展难能可贵的重要时期。可以说,今天中国的广播影视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
中国日益繁荣昌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也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种、样式,人们开始有更多、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广播影视就必须大副度突破性地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影视剧创作及影视文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影视媒介尤其是电视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信息、进行娱乐的重要工具。积极健康的影视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对于当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正在给广播影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经由技术手段的变革,广播影视将呈现全新的形态,其服务领域和功能已大大拓展。
数字化根本改变了现有的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消费的方式,使信息传播从单向单一形态向双向多元形态、从资源垄断向资源共享、从自成体系向开放体系、从不对称传播向互动交流方向转变。
各种传媒以及互联网、通信业等都由此进入一个大融合、大汇聚、大转型的时期,传统的行业界限正在模糊,新兴的传媒形态和业务不断涌现。与人们生活最为贴近的广播影视,通过数字化,不仅大大增加节目频道容量,提高了节目声音和图像质量,而且收听收看方式更加灵活,可以通过电子节目指南等查询、预订、选择、点播节目,即时收看或者下载存储备看,随心所欲。如何抓住这些机遇,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与快速发展,是当前我国广播影视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不过中国的广播影视也在不断吸取新的科技因素,不断学习先进国家的影视技巧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不久的将来,中国影视也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