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48710800000028

第28章 北京农业数字博物馆内容建设与表现模式研究

郑怀国 谭翠萍 邱琳 李凌云 赵静娟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7)

摘要:本文从数字博物馆的定位、资源内容规划以及数字媒体资源开发与整合等方面对数字博物馆的内容建设展开了探讨,总结出虚拟漫游、科学原理仿真、科普故事情节、科普游戏、科普影视、科普知识库等6种内容表现模式,并以“北京农业数字博物馆”建设为例,论述了这6种模式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表现模式

一、数字博物馆的内涵

数字博物馆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建立在数字空间(cyberspace)之上的博物馆。究其内涵可以划分为两种:基于现有实体博物馆的数字化改造和纯网络虚拟的博物馆信息展示平台。前者是在对实体博物馆的全方位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后者则没有特定的实体博物馆相对应,不拘泥于所拥有的实物,它只是用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博物馆的收藏、陈列、研究、教育、娱乐等功能。无论哪种类型的数字博物馆,数字资源内容及其表现形式都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与保障。

二、数字博物馆的内容建设研究

1.数字博物馆的定位

(1)受众的定位

对数字博物馆服务人群的定位,决定了数字博物馆科普资源建设的范围与深度,以及表现形式的选择,因此对受众的准确定位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根据特定受众的知识需要、认知水平与喜好确立数字博物馆的整体内容,也可划分出几个不同的受众群,在不同的栏目中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2)内容体系设定

内容建设是数字博物馆的主体部分,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发展的角度,对数字博物馆的长期建设活动做出总体的、全面的、科学的计划,以确保博物馆资源内容建设的效果和效率。

传统博物馆的内容框架是由藏品决定的,而数字博物馆恰恰相反,是由内容体系决定资源内容的建设,因此对内容框架的要求非常高,需要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实际操作角度出发,数字博物馆应选“专业馆”模式,发展方向定位于“精深”而非“广博”,这样更易搭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3)功能形式定位

北京农业数字博物馆以纯粹的虚拟博物馆形式呈现,知识的组织方式灵活,内容充盈。通过虚拟现实、视频展示、动画表现、互动实现等技术手段,特别是运用游戏方法使浏览者体验趣味性,轻松获取信息,提高浏览者的科学素养。

2.数字媒体资源开发

数字媒体资源的开发包括图片制作、视频制作、动画制作、声音制作、图文编排与制作等。数字博物馆的内容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内容,最终都要形成数字化的形态,因此,内容建设主要就是数字化、信息化、媒体化的建设。数字化就是通过数码摄影、扫描、录像处理等方法将各种内容资源转化成数字资源;信息化是通过数据的加工和有效组织,使杂乱的信息转化成便于管理、检索、浏览的信息资源;媒体化是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来展示科普知识。

三、数字博物内容表现模式研究

数字博物馆强调内容数字化、传播网络化,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笔者经过文献调研和实践摸索,总结出以下6种内容表现模式。

1.3D虚拟漫游模式

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能创造一个看似真实的模拟环境,让参观者沉浸在数字世界中。通过多种传感设备,用户可根据自身的感觉,使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虚拟世界的物体进行考察或操作,参与其中的事件;同时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通道的信息,使用户获得视、听、摸等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虚拟漫游模式具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即它的3“I”特性:交互性(Interactivity)、沉浸感(Illusion of Immersion)、想象(Imagination),但开发的成本较高,对网络以及终端设备的要求也较高。

2.科学原理仿真模式

计算机仿真是对现实系统某一层次抽象属性的模仿。科学原理仿真模式是将仿真技术运用于科普领域,通过建立模型、仿真实验、数据处理、分析验证等步骤,将深奥的科学原理逼真再现的一种表现形式。

3.科普故事情节模式

设计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通过故事的演绎和人物的对话,将科普知识和科学原理蕴藏在故事当中。这一模式最好的实现方式是Flash动画。Flash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于1999年6月推出的网页动画设计软件,是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用它可以将音乐、声效、动画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融合在一起,制作出高品质的网页动态效果。

4.科普游戏模式

科普游戏模式能将娱乐性、知识性、科学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互动参与和游戏闯关、积分等激励方式,将趣味性与科学文化知识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公众在游戏中接受教育,学到知识,寓教于乐。

5.科普影视模式

科普影视包含了现行的“科学传播”和“科技传播”的含义,它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以传播科学信息、介绍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二是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科普影视作品必须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并存,这是科普影视作品与其他门类影视作品的明显区别。影视媒体以具声画兼备、直观形象、平易通俗的优势,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形象化、高效、多能的现代科普手段。

6.科普知识库模式

科普知识库模式也可称为科普网站模式,是按照某一主题或栏目,通过对文字和图片资源的采集、加工和规范化组织、管理,形成可供浏览、检索、查询的科普资源库。这种模式具有知识容量大,利于系统学习的特点。

四、“北京农业数字博物馆”内容表现模式的综合运用

“北京农业数字博物馆”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的一所纯虚拟网络数字博物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公益性农业科普平台。该馆综合运用了数字博物馆的6种内容表现模式,搜集整理了大量与北京地区种植业先进技术与发展历程相关的实物资料和图片、文字、影像等信息资源,融合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存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立体、动态、互动的方式,从农作物、蔬菜瓜果、果树、观赏园艺、农业设施、民俗工艺、农时文化、高新技术以及农业发展历史等多个领域、不同视角、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示北京种植业科技与文化发展的整体风貌,建立集资源共享、知识传播和互动体验为一体的虚拟科普空间,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输送权威、系统、直观、生动的科普资源,进而推动“普及农业知识、传承农业文化、促进农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1.以3D虚拟场景与动态页面构建北京农业数字博物馆展示平台

“北京农业数字博物馆”的设计采用三维立体场景,实现了用户全景式虚拟漫游。在场景中用户可以随时对关注对象进行360度考量,可左右前后行走、奔跑、碰撞,并参与场景事件的互动响应,获得沉浸、强烈、逼真、立体的视觉效果。不仅如此,系统还综合运用了3dsMAX、Virtools、Flash、Java、MYSQL等多项技术,并利用3dsMAX+Virtools技术实现三维虚拟环境;采用Virtools+Flash+Java+MYSQL技术,实现三维虚拟环境与Flash、三维虚拟环境与网页、网页与数据库之间的相互数据通信,信息动态提取。

2.植物建模,模拟作物生长,在电脑上“种庄稼”

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时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器官的结构特征和参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360度立体展示作物的形态、颜色、尺寸、各部分结构特点,并模拟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用户可以使用鼠标选择需要了解的部位进一步观察细节,了解相关的知识。

3.讲叙生动的科普故事,学习农业科学知识

通过生动活泼的Flash动画或简单的连环画形式,将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的一些科学知识编成故事展现给观众。例如,通过小博士农农在新农村游历,与村民老张的对话,介绍了太阳能日光灯、吊坑、半生物质气化炉、房屋外保暖等农村新能源知识。

4.情景互动,在娱乐中学知识

以农业生产知识、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相关农业知识为基础,在互动体验厅里设计了情景体验和互动游戏两个模块。在情景体验模块中,将各种农业知识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系统全面地融入虚拟的三维场景中,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农业的生产过程;在互动游戏模块中设计了一个个人机互动型的小游戏,用户可以在交互式的游戏当中寓教于乐。目前,已在互动游戏模块中开发制作了种植类、养殖类、能源与环境类等科普互动游戏20余个。

5.科普影视教你农业科学技术

本着“聚集社会力量,建设科普资源”的原则,拍摄制作、整合了新农村建设、农业设施建造、新能源利用、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多方面的视频资源20余个,以满足不同群体对于信息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观看相关的多媒体视频资源,从而达到在娱乐中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效果。

6.丰富翔实的农业科普知识库

根据种植业不同类型的生产对象在种植业馆规划设计了农作物、蔬菜、瓜果、果树、观赏园艺等五个展厅。通过自建、整合、合作开发等途径,从种植业品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贮藏保鲜技术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展厅后台知识库的建设,建成了品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3大类21个数据库。采用图片+文字的方式在前台为用户展示21个数据库中的知识内容,图文并茂,使用户能够直观系统地获取种植业中不同生产对象各个生产环节的知识,从而对种植业生产过程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五、结束语

“北京农业数字博物馆”将凭借着它专业化、个性化的资源内容特色,独具特色的知识展现形式、开放多元的服务理念,吸引全社会对农业的关注,使人们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了解农业、学习农业,潜移默化地将“农业是立国立民之本”的理念植根于普通公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