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48710800000044

第44章 弘扬世界文化遗产 发展数字博物馆

——浅析建立十三陵数字博物馆的意义

王丽梅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北京,102213)

摘要:数字博物馆已成为当今信息化时代展示、宣传物质和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手段。

明十三陵是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中国皇家陵寝的典范和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范例,而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十三陵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展示、宣传明十三陵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建设数字博物馆。

让民众了解世界遗产的特点、特征,深刻地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有效地参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宣传遗产地的优秀文化是首要任务。为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公共文化服务,十三陵建设数字博物馆意义重大。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文化内涵开放现状文物保护

一、引言

大多数博物馆只能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来摆放展品,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受到限制。而展出的物品还存在着被毁坏或被偷窃的危险,甚至存在着因暴露在空气中和直接光线下而造成严重永久性损伤的危险。而更主要的是参观者只能通过博物馆所展示各种物品或物品的残片、图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对遥远的过去进行想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它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空间、时间的限制,也减弱了文物的损坏、被盗的危险。在虚拟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物品的三维模型,而且可以在计算机虚拟世界环境中进行观赏。数字博物馆已成为当今信息化时代展示、宣传物质和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手段。

二、宣传明十三陵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建设数字博物馆

明十三陵以其建筑宏伟,分别于1957年和1961年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明十三陵又以其中国皇家陵寝的典范和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范例,而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明十三陵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从自然环境到建筑规模,再到精品建筑,从陵寝规制到丧葬习俗,再到随葬物品,十三陵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将其文化展示出来,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只有目前简单的陈列、文字介绍和局部开放、平面参观,是无法做到的。

1.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幽雅壮观,地理形胜与陵寝分布的完美结合

十三陵陵区四面青山环抱,中间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十三陵首陵长陵就坐落在天寿山中峰前,其余各陵按尊卑关系,分列左右,依山而建,布局庄重和谐,宾主分明。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也使得十三陵的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丰富多彩,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弘气势。

2.明十三陵陵寝建筑规模宏大体系完备,整体性建筑突出

十三陵各陵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楼、宝城,自成独立单元,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作为各陵共用的“总神道”出现,共用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各陵总合形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突破了唐、宋时期陵寝建筑彼此不讲究统属和整体的格局,发展为一个崭新的陵寝建筑形制。十三陵是中国明朝二百多年历史和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是陵寝规划和建造的最高代表。

3.十三陵陵寝建筑是高超精湛的古代建筑工艺的代表,它们之中有的至今保存完好

例如,石牌坊,它是长陵神道上的第一座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结构牌楼。仿木结构,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面阔28.86米,高11.88米。形制为五门六柱十一楼。坊体上部庑殿顶以及斗拱、瓦垄、勾、滴等构件均由白石雕刻而成。石坊的夹杆石四面分别雕刻着“双狮滚绣球”和“云龙纹”等精美浮雕图案。

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殿宇,也是我国古建中为数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它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其中梁、柱、檩、鎏金斗拱等大小木构件,均用名贵的楠木加工而成,尤其是支撑殿宇的60根粗壮的楠木大柱,更是世上罕见的奇材佳木。

永陵明楼,全部为砖石结构。楼内采用砖券顶。檐、檐枋、斗拱、额枋等建筑构件以及榜额均用青白巨石雕琢的预制石件拼砌而成,没有丝毫片木寸板。将石构件施以油漆彩画之后,看上去,与木制构件别无二样。永陵明楼独特的建造方式,使之不仅巍峨壮观,且坚固耐久,历经400余年而未修缮,至今仍然完好无损。

4.明十三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明十三陵的墓主涉及了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的十三位,以及二十三位皇后和与殉葬制度有关的皇妃。围绕着这众多的墓主,产生过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政治家。此外,明十三陵在营建中,还有明朝著名的工程人员蒯祥、陆祥等的参与,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上刻有明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书丹,明仁宗朱高炽御制文碑文及清乾隆帝、嘉庆帝的御制诗文。

5.定陵地下宫殿成功发掘

定陵地下玄宫,于1957年发掘成功。它是我国首次经国务院批准的按计划、大规模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共出土文物4000余件,有纺织品和衣物、金银器、玉器、瓷器、首饰、冠带、佩饰、梳妆用具等皇宫实用物品,也有木俑、仪仗、谥册、谥宝、圹志等丧葬用品。种类复杂,用途多样,制作精美。

三、改变目前十三陵的开放现状,需要建设数字博物馆

十三陵目前的展陈和开放现状,制约着十三陵文化的宣传。

1.开放面积相对狭小

明十三陵目前只有长陵、定陵、昭陵和神道四处作为景点对外开放,其余九座陵寝、七座皇妃墓以及一座太监墓,由于开放条件不成熟和为保护文物而未对外开放。至于陵区内的行宫、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因残坏严重更无法实施对外开放了。这些没有对外开放的部分,占十三陵陵区可参观面积的80%左右,是展示、了解明十三陵规模体系、建筑特点,以及明代丧葬文化、礼制习俗不可缺少的内容。

2.由于展陈技术条件的制约,即使在开放的景区,有些展览内容,参观者也无法真正、全面地了解和欣赏例如,前文提到的十三陵幽雅壮观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理形势与陵寝分布完美结合,就目前的参观游览方式,是不可能欣赏、感受到的。而这一点则恰恰是十三陵的独特之处。

再如,长陵神功圣德碑,其上四面文字,分别是明仁宗朱高炽御制文碑文及清乾隆帝、嘉庆帝的御制诗文,是神道参观的重点,参观者绝对可近距离参观。但是,由于其高达七米多,又处于碑亭之内,参观者绝对无法全面了解碑文的内容,也无法欣赏那雄浑苍劲的书法。

上面两例是从宏观的角度讲的,下面我们再看看细节之处。

长陵祾恩殿,面阔9间,进深5间,总面积1938平方米。其中梁、柱、檩、鎏金斗拱等大小木构件,均用名贵的楠木加工而成。它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殿宇。宋、清两朝都有官修的建筑工程用书,而元、明两朝则没有官修的建筑工程用书,因此,长陵祾恩殿这样高等级的明朝官式建筑,就成为了建筑史学届研究元明建筑法式、特点的基本素材,也是各阶层人士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特点、感悟中国古老优秀文化的实物。然而,现在的参观者在这里只能感受到它高大雄伟的气势,而对于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形式、构架制原则、斗栱结构形式以及彩绘装饰都无从也无法仔细观赏、细致了解。

定陵地下玄宫的发掘过程充满了神奇色彩。但是,今天如若参观定陵,只能欣赏到那高大、幽深的地下宫殿,而对于发掘过程,则缺少了直观性、趣味性的认识。

3.从室内陈列讲,十三陵现有陈列室狭小,建筑形式简单

十三陵中最大一个展陈面积700平方米,建于2000年,另外两个展陈面积共计500平方米,建于1959年,属于临时性建筑。展陈内容不够丰富,展陈形式相对简单,基本是展柜内实物摆放,附加一些图片、文字说明,不能充分、全面地展示出展品的文化内涵。

定陵共出土文物4000余件,计有纺织品和衣物、金银器、玉石器、瓷器、琉璃器、铜锡器、漆木器、首饰、冠带、佩饰、梳妆用具、木俑、武器和仪仗,以及谥册、谥宝、圹志等,既有皇宫实用物品,也有丧葬用品,种类复杂,用途多样,制作精美。它们不仅反映了明代皇家丧葬文化、礼制习俗,也为了解、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资料。但是见于目前的展室面积和展出条件,也只能展出其中极少一部分。

对于展出的文物,参观者也只能从文物的造型、色彩、材质、做工等上做简单、直观的欣赏,而文物背后所蕴涵的深厚文化是很难了解的。

例如,定陵出土的两件百子衣,是难得的刺绣精品,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它代表着明代刺绣工艺的发展水平。其上百名童子体态丰腴,活泼可爱。他们以1到6人为一组,组成40余个嬉戏玩耍的活动场面。这些嬉戏场面妙趣缤纷,孩童玩耍瞬间的神情与动作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除了画面取材和人物造型外,在用色、针法和用线种类上也是匠心独运。百子衣用色共计22色,针法11种,绣线5种。用色、针法、用线的巧妙设计、灵活搭配,使百子衣色调鲜艳明快,突出刺绣对象层次变化和质感。

工匠艺人们是如何通过纹样取材、设计布局,又是如何用色用线、挑选针法的,使百子衣上的画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展柜中百子衣是无法表现出来的。而百子衣所反映出来的明代刺绣工艺发展情况,明代刺绣工艺对前代刺绣工艺的继承情况,以及明代宫廷织造的建立等,摆放在展柜中的百子衣更是无法体现的。

建立数字博物馆,改变现有展示各种实物、图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的展陈方式,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所必需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满足参观者对知识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已成为十三陵文化宣传的重要途径和更高追求。

4.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功能

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功能,也促使十三陵必须建立数字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方式主要包括虚拟现实放映、多媒体展示和数字辅助展示三种方式。虚拟现实,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数字三维对展示内容进行建模,制作成多媒体动画专题片,通过视频或立体视频的形式进行播放,让早已消逝或难得一见的历史或科学影像得以显现,辅助以现代化的投影放映技术,给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上文中提到的十三陵幽雅壮观的自然环境、地理形胜与陵寝分布完美结合、长陵祾恩殿楠木大柱的采伐运输、定陵地宫的发掘等,都可以借助数字化展示呈现出来,其展示效果将会发生质的飞跃。

四、十三陵的文物保护和宣传,需要建设数字博物馆

1.传承中国古老优秀文化

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中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各国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能具体透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创造、性格特征以及发展轨迹。它不只供我们这一代人享用,还应当世世代代完美无缺地流传下去。我们这一代人有更大的责任将这些“世界遗产”真实、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已成为人类文明和国际社会可持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陵作为中国目前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宣传、保护、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上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2.服务于公共文化

十三陵地处首都北京,是北京城市文化特有资源之一,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都有着巨大的责任。

为更好、更高层次地宣传、保护、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服务于公众,十三陵建立数字博物馆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