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48763100000018

第18章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2)

人生最大的修养便是待人宽厚,不论别人对自己好或不好,都能谅解他人,都能包容他人。能够做到以德报怨,自然可以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屈敌之兵不如化敌为友,多一个朋友总好过多一个敌人。

路留一步,让对方先行

佛心智语:

让对方先行,给别人便利,是让自己获得幸福的最快方式。

大凡器量宽大的人如果能从“忍”字做起,不用担心没有成就,古今英雄豪杰大都能忍能让,也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事业。“大度能忍,方为智者本色。”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容人肚量,是很难容忍别人的缺点及对自己某些利益的损害的。若是对于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对自己造成许多损失,轻则失去朋友,重则成众矢之的,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

能够容忍别人的过失,以宽容为怀,是一个人非常优秀的品质。宽容能帮助人们减少仇恨、暴力和偏见。

据《维摩诘经》载,有一户人家非常好客,凡是有朋友来访,主人总是准备美味可口的饭菜,热情地招待客人,直到喝得酩酊大醉,宾主尽欢才罢休。

一天,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来访,主人喜出望外,热情地烹制菜肴,却忽然发现酱油没了,急忙唤小儿子去买。“爸爸,你放心!一切都包在我身上!”小儿子拍拍胸脯走了。主人安心地折回厨房,20分钟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他想,也许是杂货店的老板生意忙不过来?再耐心地等一会儿就好了。但是一个小时,甚至是两个小时都过去了,儿子还是杳无踪影,客人饿得饥肠辘辘,主人也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猜想儿子也许在路上出了意外。

最后,主人终于按捺不住,出门去寻找儿子。他焦急地向街口奔跑而去,找了一遍没有,从另外一条路返回,却忽然发现儿子正站在一座桥的中央,和另外一个孩子青眼对着白眼,彼此对峙着,谁也不让谁,儿子的手中正拎着一瓶酱油。主人十分生气,上去对着儿子就是一顿大喊:“你还愣在这里干什么呢?知道不知道家里正等着你的酱油下锅啊!?”儿子动也不动,嘴上说着:“爸爸,我买好了酱油,正要赶回家,没想到在桥上碰到这个人,挡住我的去路。说什么都不让我过桥!”儿子的口气中虽有委屈,但更理直气壮。

主人似乎被激怒了,“喂!你这个小孩子,怎么如此不讲理呢?居然挡住我儿子的路,赶快让开啊!”“奇怪了不是?不知道是谁挡住了谁的去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咱们本来就该谁也不犯谁的!明明是你儿子挡住了我的路,我碍你们什么了?”那个孩子也毫不示弱地抢白着。

气急败坏的主人居然指着对方的鼻子开骂:“你这个小东西!一点也不知道尊老爱幼,礼貌谦让!儿子,酱油你先带回去,让爸爸在桥上跟他对着站!”说完,自己一个箭步冲上桥面,一老一小就站在上面僵持起来。

在狭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走。在两个人同时通过羊肠小道时,如果争先恐后,两人都有坠入深谷的危险,先停住脚步让对方过去,自己才能安全地通过。遇到美味可口的饭菜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利世济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须坚持外,对小事、个人利益要互相谦让,如此才会使彼此身心愉快。

世间的纷争,大部分都是不值得一提的是非利害之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菜根谭》中说:“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意思是,在电光石火般短暂的人生中较量长短,又能争到多少光阴?在蜗牛触角般狭小的空间里你争我夺,又能夺到多大的世界呢?其实当双方处于对垒关系时,一方表现出适度的宽容与谦让,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时,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或令人烦恼的事情时,不要急着发怒,忍一时之气,三思而行,才不会做出冲动之事,使自己抱憾终生。

当我们行走在曲折艰难的生活之路上,和别人在独木桥上狭路相逢时,不要相信“狭路相逢勇者胜”,争一时之勇。其实,从桥上退回,让对方先行,给别人便利,才是让自己获得幸福的最快方式。

人在世间若是不能忍受一点闲气,不肯给人方便,让人一步,就往往使自己到处碰壁,遭逢阻碍。一个人如果平常为人在语言上让人一句,在事情上留有余地,也许收获会更大。所以,为“在独木桥上,为对面的人让路”,就是在给自己的未来让路。

一分包容胜过十分责备

佛心智语:

如果能在责备别人之前克制自己,以宽大的心胸来包容对方,就一定能达到平息冲突,感化对方的目的。

佛家认为,贪、嗔、痴是人生的大病。尤其是嗔心,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不足。佛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可见嗔心是万恶之源。人做坏事,首先也是因为心中有恶念,有恶念才有行动,而恶念的起源就是嗔心。

嗔心一起,再好的东西都可能被毁坏。一时感情冲动,再恩爱的夫妻可能因此离婚,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此反目。我们常常因为无法忍受别人的错误而求全责备,或者因为事情不顺自己的意而满腹牢骚,这都是无法克制嗔心的表现。之所以无法克制,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包容,遇事容易冲动,不懂忍耐。

生活中,我们在面对他人的错误和不足时,不要急于发怒,也不要急于责备,要知道怒气和责备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对方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如果能在责备别人之前克制自己,以宽大的心胸来包容对方,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让对方主动发现自己的错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就一定能达到平息冲突,感化对方的目的。

一天,禅师吃过晚饭,来到禅院散步,突然发现在院落的墙角下摆着一张椅子。他猜想,肯定是有人不顾寺庙的规矩而翻墙出去了。禅师走过去,把椅子移开,自己则在椅子原来所在的地方蹲下来。

一段时间过后,墙的那边开始有动静,一个小和尚攀着墙垣,翻身而入。黑暗中,他的双脚踩在禅师的背上,他以为踩的是之前自己摆在此处的椅子。落地时他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师父蹲在地上。小和尚惊吓不已,害怕得不知道如何是好。

禅师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没有责怪他,反而关心地说道:“夜深了,赶紧回房多穿件衣服,以免着凉。”

小和尚既意外又感动。他意外师父没有责备他,他感动师父宽容而慈悲。从这以后,小和尚中规中矩,再也不私自离开寺院。

小和尚违反寺规的行为被禅师发现了,禅师完全可以用寺规惩罚他。但是禅师没有这样做,反而用包容宽释了小和尚的过错,继而感动了小和尚,让他从此心甘情愿地遵守寺规。

一分宽容往往胜过十分责备。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爱,这些爱分给自己、分给家人、分给朋友、分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就产生了亲情、友情与爱情。而世间一切纷争皆因“不爱”而起,倘若我们用爱去包容、去原谅,容忍这个世界的缺陷,以一颗平和心去看待所有问题,那么,世间的一切烦恼与纷争、困惑与误解都会化为一缕清风飘然而去,留下的只有那一份脉脉的温情。

一个人生存于世,也要以忍耐为力,以包容为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才能具备足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伤害和苦痛,才能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能体验到身心的宽广和自在。

结缘好过结怨

佛心智语:

结缘是一种胸襟,对他人的缺陷、过错,甚至恶意,都心怀包容,才能息怨结缘。

佛经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可见息怨结缘的重要。结缘能助成善业,化解恶因;而结怨只会造成悲剧。佛经中有很多结缘成事立业,结怨害己害人的故事。生活中也是如此,与人结缘,往往就能得人相助,处处顺利,做事自然有成;而与人结怨,则无处不受阻碍,无时不违心意,不仅办事难以成功,最终还可能导致人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