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48763100000020

第20章 将心比心做人,在因缘中干好分内事(1)

木樨盈树幻兼真,拆赠家家拂俗尘;

莫怪灵山留一笑,如来原是卖花人。

——清·澄波

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分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地做人,不自私是净化的身心。待人应似春风,处世须像夏莲,律己宜带秋气,利他犹如冬阳。以己心度他心,是为人的根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时刻牢记:我们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遇怒缓一缓,不迁怒于人

佛心智语:

迁怒是一种掠夺,情感的掠夺。在遇到问题时,不迁怒于人,是做人最重要的涵养之一。

不迁怒,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需要有极高的修养。我们常常会看到“迁怒”的现象,有的时候明明是自己在外边受了气,却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在亲人的身上;有的时候心情不好,控制不住内心的火,就乱发脾气,惹得大家的关系都很紧张;有时,甚至因为自己内心的不满便对社会和他人采取报复的手段。

人如果能够做到不迁怒,就是道德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迁怒于人,是做人最重要的涵养之一。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小则使人际关系紧张,大则导致事情失败。佛家说,人生的大病,就是时时刻刻盘踞在心中的贪、嗔、痴。

嗔是人生的大病,是心底的毒。之所以会迁怒于人,就是因为控制不住心里的怒气。

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小事生气,她觉得自己这样不好,所以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开示。

高僧听了之后,沉默不语,只把她带到一座禅房中,锁上门便离开了。

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半天,高僧也不理会。妇人于是开始恳求,高僧仍不理她。最后,妇人终于沉默下来。

高僧在门外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生我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到这里来受罪。”

高僧说:“连自己都不原谅,又如何能做到心如止水?”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

“因为气也没用。”

高僧说:“你的气还没有消退,只是压在了心底。”

当高僧第三次问她时,妇人答:“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高僧微笑道:“还在衡量值不值得,说明心中还有气根。”

妇人问:“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

妇人盯着地上的茶水看了许久,终于领悟。

什么是气?气就如同倾洒于地上的茶水,泼出去便收不回来。有时我们对某人生气,并不是因为讨厌这个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从其他地方受了委屈,于是迁怒于某人。当我们对人发怒时,这股怒气在人际关系和人情上造成的伤害常常是无法弥补的。

易怒的脾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来源于对人对事的“不爱”。与人有怨仇,所以不爱;别人做事不能如自己的意,所以不爱;爱自己胜过爱别人,所以容易对他人起嗔怒。有时候,不懂得嗔由心生的道理,而将自己脾气的暴躁归于天性,这也是一种迁怒。

学僧请教禅师:“我脾气暴躁、气短心急,以前参禅时师父曾经屡次批评我,我也知道这是出家人的大忌,很想改掉。但这是我天生的毛病,已成为习气,根本无法控制,所以始终没有办法纠正。请问禅师,您有什么办法能帮我改正这个缺点吗?”

禅师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好,把你心急的习气拿出来,我一定能够帮你改正。”

学僧不禁失笑,说:“现在我没有事情,不会心急,有时候遇到事情它就会自然跑出来。”

禅师微微一笑,说:“你看,你的心急有时候存在,有时候不存在,这哪里是习性?更不是天性了。它本来没有,是因事而生、因境而发的。你无法控制自己,还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你不认为自己太不孝了吗?父母给你的,只有佛心,没有其他的。”

学僧听完后,若有所悟,惭愧而退。

佛陀说:“嗔为毒之根,能灭一切善。”当一个人嗔心一起,所有的善念就都会被遮盖,还会迁怒于身边的一些人和物。

迁怒一般都有一个规律,即迁怒于弱者,迁怒于物,迁怒于对自己没有巨大威胁的对象,以此来寻求所谓的平衡,这其实是一种阴暗的心理。

迁怒是一种掠夺,情感的掠夺。迁怒者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不顾忌被迁怒者能否接受。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曾是被迁怒的对象,而同时又是迁怒者。这种角色之间的转换给人带来尊严与心理的损害是很大的,甚至无法弥补。

在嗔心生起之前,在发怒之前,应当先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多为他人考虑一下,要知道难以解决的问题靠生气是解决不了的。生气只会伤害他人,让事情变得更加严重。每个人都不希望承受别人的怒气,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对他人倾倒怒气。

多要求自己,少苛求他人

佛心智语:

应当对自身的习气有所自觉,在指责他人之前,应该先看清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

佛家认为,重的错失是烦恼,轻的过失叫习气。譬如,有的人上台讲话,习惯低着头自顾自地讲,不看下面的人,这就是习气;喜欢吃什么东西,喜欢买什么东西,也叫习气。传说大菩萨已经到达等觉位,却不成佛,因为他要“留惑润生”,即留一点习气,好让众生亲近。

这些都只是无伤大雅的习气,也就是小过,人最大的恶习是不自知。不自知,便不能知人,或者在知人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一切不好的习气都来源于不自知。有一种说法叫“烦恼易断,习气难改”,就是说不好的习气是不容易更改的。我们经常对别人要求很高,对自己却要求很低,所以总是指责他人而轻易原谅自己,也就是所谓的“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就是一种难改的习气。

《大乘要语》中说:“习气不离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应当对自身的习气有所自觉,在指责他人之前,应该先看清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

金陵有一位法灯禅师,他性情洒脱,为人豪放不羁,不受世俗的羁绊。其他人不满于他的无所事事,总是对他有成见,然而法眼禅师却非常器重法灯禅师。

一天,法眼禅师问了众人一个问题:“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铜铃解下来呢?”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没有吱声。法灯禅师坐在角落里,眼睛眯着,俨然一副已经睡去的样子。旁边的僧人不满地推了推他,他睁开眼睛,看到法眼禅师正面带微笑地看着自己,便开口说道:“我们怎么能解下来呢?谁系上去的谁才能解下来啊!”

法眼禅师点头称赞他回答得妙,并在事后对众人说:“心铃是自己系上去的,所以也只有自己解得开,法灯早已解下了自己的心铃,而你们的却还挂在那里,所以你们不能小看他。”

在法眼禅师眼中,我们自己就是心铃的系铃人和解铃人,而法灯已解下了自己的心铃。解铃还需系铃人,那些嘲笑法灯的僧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抛不开心头的成见,眼睛只看见他人的坏处,却看不见自己已经被自己亲的心铃所束缚。僧人们正是因为没有留一双心眼观照自己,所以心中有铃而不自知,也不知道只有自己才能还自己自由。

这就是习气难改的道理。然而,难改并不等于不能改。许多人认识到了自身的习气,却期望依赖他人的规劝和教诫来改变。殊不知,他人的帮助只是外力,只有自己勇于认错,决心改过,内心具备恒心和毅力,时时砥砺自我,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恶习。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身处的世界是个不平等、不公平的世界,确实,世间的事很难平等,但最重要的是要在心理上建立平等的观念。不仅对别人一视同仁,更要把自己和别人放在一起观照,对自己要求多一点,对他人包容多一点,彼此尊重,人我同等,相互接纳,才能和平相处,共享安乐。

多自我反省、自我忍耐、自我批评,眼睛多看自己,少看别人,才能在看到他人的缺点时,先看到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在对人对事少一分不平之气,多一分平和之心。

不以自己的标准度量他人

佛心智语:

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沾光?

佛道求真性,尊重人的自性与本性,这也是佛家中尊重人的地方。佛重视发展人的自身潜能,主张自修自悟。同样,佛家也主张推己及人,因为事物的好坏与善恶本没有绝对的标准,所谓的是非正解由各人心中所得。每个人自以为的正解未必就是他人心中的标准答案,所以,不要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人头上。

不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事物的判断与处世的标准就会不同,于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便会产生差异。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能够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存在。

一个屠夫的妻子因病去世了,他请一个禅师到家里来为亡妻诵经超度。做完法事后,屠夫问禅师:“这一次法事,我的妻子能得到多少利益呢?”

禅师回答他:“佛法是普度众生的,所以,不只是你的妻子得利而已。”

屠夫听到这样的答案后着急了,他说:“我妻子身体虚弱,长得也娇小,众生都能得到利益,那她肯定会吃亏的。禅师,你可不可以单独只为我妻子诵经?”

禅师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说:“你这是自私的表现。修法有一个非常讨巧的方法,那就是用自己的功德照耀别人,让大众均得到法益。所谓因果、事理的关系就是这样,就好像一支蜡烛点燃千千万万蜡烛,这支蜡烛的光亮并未因此而熄灭,反而引燃了别的蜡烛,也照亮了自己。”

屠夫似乎有所感悟,又似乎没有真正领悟。他又说:“你说得有道理。那就不需要单独为我妻子做法事,但是我想提个小小的要求。”

禅师问:“什么要求。”

屠夫说:“我有一个邻居,他以前老找我的碴儿,想尽各种办法来害我,欺负我。既然禅师说做法事众生都会得利,那可不可以把他从这个众生中抽去呢?因为我真的非常讨厌他。”

禅师厉声说道:“既然是众生,哪还有除去之说?”

屠夫被禅师的一句话点醒了,翻然悔过。

屠夫只懂得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出于自己的需要,要求禅师将邻居从众生中抽去,后来被禅师点醒,才翻然醒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差别,但又都是平等的。“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它物不沾光呢?”为人处世,不仅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别人。世界本是一个整体,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倘若割裂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将自己身处的世界看成为自己牟利的工具,以自己的一套标准度量和要求他人,别人对自己有益就善待,对自己无益就排斥驱除,那么,这样的人终将被他人和世界抛弃。

其实,世间万事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放之万事皆准的标准。

一天,一心大师与一位居士在庭院中品茶。居士向一心大师请教:“大师,我今天碰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我邻居家的外墙刚刚上了新漆,光滑无比。一只虫子往上爬,总是爬不到一半就滑下来跌落墙根,可这只虫子在每次跌落后都会重又往上爬。邻居的父子看见以后各自发表了意见,父亲说:‘这虫子真呆,换个粗糙的地方早就上去了。’儿子说:‘这虫子真有毅力,丝毫不放弃呢。’禅师,这父子二人的观点全然相反,你说这究竟谁是谁非呢?”

一心大师没有回答问题,却反问居士:“太阳在白天大放光芒,月亮在夜里投下清辉。日月所为截然不同,居士,请问日与月谁是谁非呢?”

居士听完,大笑了悟。

虫子究竟是呆还是有毅力,都不过是人类擅自的评判,用人类看待事物的标准来评判虫子,本身就已走入误区。不论日月还是人事,谁是谁非终究没有定论,因为是非都来自于人言。用自己心中的标准去猜度和要求他人,是人类的通病。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没有一种善待别人的修养境界。

为人处世时,不要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才是平等、尊重的表现。

设身处地为人,将心比心待人

佛心智语:

抛开个人的狭隘视野,时时不忘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

人往往是自私的,而且大都有见不得别人好的通病。见到别人比自己好,就总想破坏,这种褊狭的行为只会让自己“自食其果”。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最终别人受害,自己也受害。

我们常常会犯这种错误:眼光不够长远,视野不够宽广,不顾后果,做事只凭一时冲动,结果导致人我关系破裂。其实,要改变这种自私褊狭的心态,就要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如果一个人能摒弃私心,推己及人,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人们便愿意与他结交,他的身边就会聚集很多的人,他的交际圈就会越来越广,事业也会越来越顺利。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要求人们转换思维和视角。抛开个人的狭隘视野,时时不忘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叫做欢喜的母夜叉生了五百个小孩,其中最小的孩子名叫爱儿,最得她的喜爱。

欢喜最喜欢吃小孩的血肉,所以她每天都会到王舍城中去捉小孩来当食物。当孩子的父母亲发现自己的小孩不见了,都非常伤心。于是人们来到佛陀居住的地方,对佛陀诉说。佛陀听了之后,默然答应了人们的请求。

隔天清晨,佛陀到了欢喜住的地方,欢喜因为外出觅食,所以不在家,佛陀运用神力用钵将欢喜的小儿子爱儿盖住,让他的哥哥们都看不见他。欢喜回来后,没看到爱儿,急得到处寻找,仍然没发现爱儿的踪影,于是问其他的孩子:“你们看见爱儿弟弟了吗?”

“没有!从清晨起我们就没有看见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