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48763100000027

第27章 不贪不求,简单就是一份厚礼(3)

信徒的妻子说:“如果手天天是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啊!”

默仙禅师说:“对,这样子是畸形。”

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展开,并问:“假如天天这个样子呢?”

信徒的妻子说:“这样子也是畸形啊!”

默仙禅师趁机立即说:“夫人,不错,这些都是畸形,对钱只知贪取,不知布施,是畸形;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而出。”

握着拳头暗示过于吝啬,张开手掌则暗示过于慷慨,信徒的妻子在默仙禅师这样的比喻中,对为人处世、经济观念、用财之道,都豁然领悟了。

有的人过于贪财,有的人过分施舍,这都不是禅道里所讲的财富观。我们应该知道喜舍结缘是发财顺利的原因,因为不播种就不会有收成。布施的人应该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去做,同时也别忘了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别人,否则,就不是纯粹的施舍。

在现代社会,许多有钱人都乐善好施,对金钱可以慷慨解囊。他们认为,钱财并不总是给他们快乐,而散财、做慈善事业,反而让他们找回了幸福感,这是一种正确的财富观和布施方式。

对于普通的人来讲,虽然没有大笔的财富,但也不必要为了金钱而变得锱铢必较。钱财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而不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提心吊胆,或者终日汲汲而求。

那些被我们牢牢攥在掌心的财富,到最后也不可能永远为我们所有。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被自己用出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多布施一分钱财,就多舍去一分贪心,多收获一分善缘;多清空一分财富带来的负担,就多得到一分简单生活的真谛。

布衣桑饭,知足就能开心

佛心智语:

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没有一块美玉是无暇纯净的。

《金刚经》有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种大彻大悟很难有人做到,舍也好,得也罢,最高境界恐怕不是在权衡各种利弊得失之后作出的判断,而是在看淡了名利,看淡了自己,看淡了世间一切“法”之后,一种随意的“舍”。

我们常人且不论达到这种境界,最起码应当学会舍,舍弃生命中多余的欲望,知足常乐。“祸莫大于不知足。”这是《道德经》中的名言。孟子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两者说的都是“知足常乐”的道理。

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没有一块美玉是无暇纯净的。古人“布衣桑饭,可乐终身”,一个不懂得知足的人,即使拥有荣华富贵,也摆脱不了愁苦。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自身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便能保持心理平衡,不掉进贪欲的牢笼,不得解脱,既看不到眼前的幸福,也看不见生活未来的方向。

从前在普陀山下有位樵夫,世代以打柴为生,他整日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但仍然常常揭不开锅。于是,他老婆天天到佛前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让他们脱离苦海。

苍天有眼,大运降临。有一天樵夫突然在大树底下挖出一个金罗汉,转眼间他就成了百万富翁!于是他买房置地,宴请宾朋,好不热闹。亲朋好友都像是一下子从地下冒出来似的,纷纷赶来向他表示祝贺。

按理说樵夫应该非常满足了,总算知道荣华富贵是什么滋味了。可他只高兴了一阵子,就又犯起愁来,吃睡不香,坐卧不安。他老婆看在眼里,不禁上前劝道:“现在吃穿不缺,又有良田美宅,你为什么还发愁呢?就是贼偷,一时半会儿也偷不完啊。你这个丧气鬼!天生受穷的命。”

樵夫听到这里,不耐烦地说:“你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怕人偷只不过是小事,关键是十八罗汉我才得到其中一个,其他十七个我还不知道它们埋在哪里呢,我怎么能安心呢?”说完便瘫软在床上。樵夫整日愁眉不展,落得疾病缠身,最终离幸福和健康越来越远。

樵夫的不幸在于不知足,太过贪婪。很多人认为,不知足者常乐,似乎只有不知足才能不断进取,才能不断拥有。其实不然,世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倾尽一生努力也无法得到的。明知不可得,却听从欲望的魔鬼引诱,在一次次徒劳的努力中耗尽心神、尝尽失望的苦酒,最终又怎能得到快乐呢?不知足,是因为得到的不再觉得珍贵,而认为不曾拥有的才是最好的。

在为买不起漂亮的鞋子而难过的时候,想想那些没脚的人,是否会释然?玉皇大帝让吴刚砍桂树,桂树砍倒了又会马上长起来,即便如此又如何?欣赏桂树重生的壮景,苦也知足,累也知足,即使是他人眼中的悲剧也知足。

知足常乐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大学》曰:“止于至善。”就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界,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这样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最终碌碌无为。

生活的本质是简单,身外再多的繁华,最终也会褪尽铅华,只有简单永恒不变。知足意味着看透身外之物的清醒,意味着对简单生活的认同。我们应该明白:布衣桑饭,知足就能开心。

“只需一口井”的财富观

佛心智语:

收取不义之财的人将永远受制于人,只有不违背良知得来的财富,才能让我们坦荡生存于世。

在佛家看来,无论修哪一种福都要“精勤护净”,这非常重要。所谓“精”,是指纯而不杂,“净”是不污染,无论是供佛还是布施,所用的财物都必须是净财,是自己应得之财,而不是其他方式得来的不义之财。在佛家看来,用不净之财修不来福德,用不合理的、非法的手段实现富贵是非常可耻的。这种富贵,对佛家来说就如浮云,聚散不定。

“发财做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能用正当方法摆脱,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时时刻刻都不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颠沛时也不离开。”这是孔子关于义、利的看法,直白地说,即君子得财,要来得正当,不正当的钱财,离开仁道去苟取的钱财,令人生厌。而佛门中人也赞同儒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观点。

《放逸品》记载:

有一比丘在深山修道,七年都未能得道。一天,他在山中发现了一些无主财宝,于是便起了贪念。比丘召唤人将宝物取走,并还了俗。

半路上,这位比丘遇到了另一沙弥,向其问路。比丘见这位沙弥敷粉画眉,手带金银颈挂璎珞,就指责他有违清净。不料这位沙弥反问他:“那你又为什么要拿这些不义之财呢?”说完显出了佛身,原来这位沙弥乃佛祖化身。比丘见此景十分懊悔,于是听从了佛祖的教诲,并修得罗汉道。

可见,正直的人对不义之财从不沾惹,因为“不义之财”会让自己受到欲望的牵制,一生不得自由。财富是人人皆爱的东西,但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却有所不同。有的人为了敛财而疯狂,不惜做出伤德败俗、有违人性的事情;有的人则是通过艰辛的耕耘,得到钱财,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的财富观,决定了这个人的人品以及其名声和地位。许多富有的人都非常谨慎地对待他们的财富来源和财富去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财富的干净,从而求得内心的安宁与坦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对正义之财心怀敬意,对不义之财自然会产生质疑。求富贵、去贫贱都应以义为准绳,以义导利,以义去恶,否则将适得其反。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的下属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个账算得颇有哲理,“一口井”哲学也说出了取财有道的财富哲学,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最踏实,不义之财最终葬送的可能是整个人生。

爱财之心人皆有之,而君子取财得之正道。这样的财来得心安理得,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坏处,用起来自然身心舒坦,别人也无从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