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48763100000032

第32章 心存善念,身体力行(1)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明·刘伯温

世间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善的一半,恶的一半,我们当然要用善的那一半,去净化恶的一半。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邻里和睦,处处是净土。好心一起,一切吉祥如意;恶念一生,百万障门开启。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是富有的人生。若能被人需要,为人付出,那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爱如山谷,每一份付出都有回声

佛心智语:

一个人只有时时抱持一颗善心,一颗悯物悯人之心,才能听到来自善之山谷的回音。

一个人要想被别人喜欢、敬重,就必须学会关爱别人,真正地尊重别人、爱别人,激励他们展现最好的一面。这样,就像不求报酬做善事终会有所回报一样,别人也会加倍地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因为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每一种付出最终都会有回报。这也是“福在积善”的道理所在。

当我们用善良的心给别人带去关怀和温暖时,自身也一定能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当我们总是抱怨人间的爱太少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付出了爱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我们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我们好,当我们对别人不好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希望别人将爱倾注在我们身上呢?拥有一颗爱人之心,才能为人所爱。而且,爱别人也是爱自己。

有一天,佛陀与阿难、迦叶两位侍者行脚。到了中午,三人口渴,正好附近有一处瓜田,佛陀便请阿难前去化缘西瓜。

阿难来到瓜田化缘,不料,看守瓜田的年轻女子恼怒地拒绝了阿难的要求,并将阿难赶出了她的瓜田。阿难失望地回到佛陀处,向他诉说了刚才的经历。佛陀听后,便让迦叶前去。

迦叶到了瓜田,那年轻女子一见他便向他顶礼,殷勤地问候他,还主动挑了一个最好的西瓜给迦叶。

迦叶抱着西瓜回到佛陀处,向佛陀请教为何阿难与自己的境遇会如此不同。于是,佛陀便向他们讲述了两人前生的因缘。

数万劫前,迦叶与阿难同为出家人,二者经常结伴行脚。盛夏的一天,二人在路上碰到一具已然腐臭的猫尸。走在前头的阿难看见了,掩鼻走过;而走在后面的迦叶,却慈悲地将死猫掩埋,并为它三皈依。

佛陀说:“那死猫转世后便是那瓜田中的女子。她之所以能得人身,是因为当年迦叶为她皈依祝愿。所以,她才对迦叶心生欢喜。而阿难之所以受到辱骂,就是因为他当年的一念嫌恶之心。”

佛经有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故事中,迦叶在守瓜女处得到了比阿难更好的待遇,正是因为他具有善因善缘,积累了福报。在佛家看来,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外的事物,关系到他如何对待自己,因此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

爱的力量是相互的,要获得他人的喜爱,首先必须真诚地喜欢他人。这就好比自己是一块方糖,因为我们是甜的,所以我们感染的世界也会是甜的。生活中,一个人在爱别人、尊重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相反,祸在积恶。如果我们总是对他人恶语相向,欺骗蔑视,那么我们也只能收获祸端。

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对他人施予仁和爱,他人才会以德报德。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高官显贵,只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不吝为他人付出,他就能广结善缘。人生来便受父母之爱恋、兄弟姐妹之悌怜,情义仁爱是最早具备的情感和德行,它最能体现人情味。人与人之间的情深义重,正是靠不断地相互付出来维系的。一颗时刻想着付出的心,是人性中的无价之宝。

为他人付出,不见得立刻就有直接的回报,但这种付出的功德最终也会循环到自己身上。如果每个人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去关爱别人,那么自己最终也能得到很好的爱护。一个人时时抱持一颗善心,一颗悯物悯人之心,便能听到来自善之山谷的回音。而这种回音,远远胜过任何物质上的回报。

播一颗花种,收一园花香

佛心智语:

任何一种真诚而博大的爱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应有的回报。

何谓因果?因者就像种子,被种在泥土中,将来可以长成果实。果者譬如果实,先要有种子的发芽,然后才能渐渐地开花结果。这正如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有善有恶,不好的行为必然导致不好的结果,而好的行为也自然会带来好的结果。所以,要想避凶得吉,消灾得福,我们就必须多种善因,努力改过从善,如此,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的好结果。

因果报应是佛法教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佛法世界观、人生观的精华之所在。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出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由它的原因所生成,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果报应是有其规律的,佛教里把因果称为因缘果报。打个比方,因就是我们所有的思想、言论、行为,这个因就如同种子一样,当遇到了适宜的土壤、阳光、养分之后种子就会生长,开花结果。土壤、阳光、养分,这些能够促成种子生长的因素,就是缘。当我们自己种下的因,遇到适合的条件就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报应——果报,它会体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因到果的这个过程就是因缘果报。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人,享受的事物,种种际遇,无不是从前我们种下的因,遇到了适当的缘,而结成的果。而我们现在的所想、所言、所行,又依然会成为新的因,将来也一定会有相应的结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果报应与宿命论是截然不同的,这一世的生命发展,可以由不同的努力(不同的因),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果)。“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便是这种因缘果报。

由于佛法有因果关系一说,所以由此衍生出有业有报的说法,进而又形成了因果报应的说法。业是一种行为,主要有善、恶两种。不论做了善行还是恶行,将来都会有结果。由于一般人“近视眼”的关系(这种近视不是眼睛的近视,而是认识的近视、智慧的近视),他们往往认为,干好事,干完就结束了;干坏事,只要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干完也就完了。但是佛法认为,一个人做了善的行为,或者不善的行为,将来都是会有结果的。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至于结果什么时候产生,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有可能是现生受报,有可能是来生受报,乃至要经过更多次的受生,什么时候条件成熟了,什么时候就会产生结果。

一个人在干了好事,或坏事之后,心里会留下一种影像。所以,干坏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宁,干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说,一个人干好事或坏事的行为会折射成影子,回归到他自己的思维里,佛法把那些好事或坏事叫做种子。当我们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我们就种下了善的或恶的种子。此外,善恶的行为还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当我们伤害一个人时,对方不是受到伤害就完事了,他会怀恨在心,甚至等待机会报复,一旦因缘成熟,那么他内心的种子就会跟客观条件产生感应,这时,果报就成熟了。

印度有一个婆罗门阶层的富翁,家财万贯,膝下有一独子,年方二十,刚娶媳妇未满七天时,富翁的儿子为了讨爱妻开心,爬上树摘花,没想到却摔死了。

当时,全家人抱着男子的尸体哭得呼天抢地,悲痛欲绝,大骂上天不长眼睛。等依俗送葬后,全家仍然沉溺在悲伤之中。

佛陀知道后,悲悯这一家人,便前往慰问,劝慰富翁说:“万物万事都是无常的,有生就有死,祸与福相依,现在这个孩子死了,但有三处众生为他哭泣,你知道他究竟是谁的儿子,谁又是他的双亲吗? ”

富翁不明佛陀之意,停止哭泣,请求佛陀开示。

佛陀说道:“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个孩童手拿弓箭,来到一棵树下,仰着头搭起弓箭准备射鸟,当时旁边有三个孩童大声叫好,这孩童就得意地拉起弓箭,一箭就把树上的鸟儿射死了。旁边的孩童看了,都不禁为他欢呼鼓掌。

“后来经过无数劫的生死轮回,那树下的三个孩童,一个有福报,现于天界为天神;一个在海中为龙王;另一个就是你。在树下射鸟的那个孩童有一生在天界为天神之子,然后转生人间成为你的儿子,在树上摔死之后,马上投胎化生为龙子。然而,在他投胎刚化生时,就被大鹏鸟吃了,而那只大鹏鸟,便是以前被他所射中的那只鸟所化生的。

“现在,有三处在为这个儿子哭泣,一个是天神,一个是你,一个是龙王,你们都因为他曾是你们的儿子而伤心欲绝,这全是因为在前生你们鼓励他射鸟杀害生命,并为他欢喜,而今生你们三个注定要为他哭泣,这全都是报应啊!”

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好人没好报的事例,便觉得做好事并没有益处。其实,因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其中还有客观条件是否成熟的问题。而且,所谓的好报也不只局限于现实的利益,所以做人不能只追求一时的功利。倘若做好事完全只是为了得到善报,那么,这种善,也是需要考量的。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是佛家对善念的推崇。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以善回报于我们。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也是需要付出的,而只去一味寻求结果,最后使自己不分青红皂白地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没有得到善报。

种善因,便能得善果,任何一种真诚而博大的爱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应有的回报。福往与福来恰是一对因果,追前因,才能逐后果,不执著于世俗的成果,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幸福就藏在付出的怀抱里

佛心智语:

不求回报地给予和付出,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快乐,更是光辉灿烂人性的体现。

如果一个人心里只想着拥有更多,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有幸福感。当了贵族想当皇帝,当了皇帝想统治地球,统治了地球想统治全宇宙,欲望无穷无尽,而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却是有限的,所以人们才会因为贪婪而生出无数的痛苦和悲剧。如果我们将心态转变一下,懂得付出,那么在看到别人满意的表情时,就会发现获得幸福是如此简单。幸福不在于名利,而在于我们的生活态度。快乐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即使拥有了金钱、爱情、荣誉、刺激,一个人也不一定拥有快乐。所以,只有通过给予和付出,我们才能实现这一追求。

一个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伸出双手,向每一个过路人乞讨着什么。

佛陀走了过来,男子向他伸出双手。

“你已经拥有了那么多的金子,你还在乞求什么呢?”佛陀问。

“唉!虽然我拥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幸福。我乞求更多的金子,我还乞求爱情、荣誉。”男子说。

佛陀将男子需要的爱情、荣誉送给了他。

一个月后,佛陀又从这里经过,那男子仍然坐在一堆黄金上,向路人伸着双手。

“孩子,你所求的你都已经有了,难道你还不幸福吗? ”佛陀问他。

“唉!虽然我得到了那么多东西,但我还是不幸福,我还需要快乐和刺激。”男子说。

佛陀把快乐和刺激也给了他。

一个月后,佛陀又看见那男子坐在金子上,向路人伸着双手——尽管已经有爱情、荣誉、快乐和刺激陪伴着他。

“你已经拥有了你想要的,你还乞求什么呢? ”

“唉!尽管我已拥有了比别人多得多的东西,但是我仍然不能感到幸福。老人家,请你把幸福赐给我吧!”男子说。

佛陀笑道:“你需要幸福吗? 孩子,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学着付出吧!”

一个月后佛陀从此地经过,只见这男子站在路边,他身边的金子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仍在把它们施舍给路人。

他把金子给了衣食无着的穷人,把爱情给了需要爱的人,把荣誉给了惨败者,把快乐给了忧愁的人,把刺激送给了麻木冷漠的人。现在,他一无所有了。

看着人们接过他施舍的东西,满含感激而去,男子笑了。

“现在你拥有幸福了吗? ”佛陀问。

“拥有了!拥有了!”男子笑着说,“原来,幸福就藏在付出的怀抱里啊!当我一味乞求时,得到了这个,又想得到那个,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幸福。当我付出时,我为我自己人格的完美而自豪,而幸福;为我对人类有所奉献而自豪,而幸福;为人们向我投来的感激的目光而自豪,而幸福。”

幸福就藏在付出的怀抱中,不求回报地给予和付出,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快乐,更是光辉灿烂人性的体现。真正善良的人,不会在做一件事前就盘算着他人的回报,他们是出于真诚而伸出援助之手。而幸运之神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在合适的时候,抛给这些人幸运的机会。人们渴望爱与被爱,因此,当一切显得虚妄时,唯有真诚和爱才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生活中,自私的人会回收更多的自私,而懂得给予的人能收获满怀的幸福。给予热心,就会收获到更多的热心;给予乐趣,就会品尝到更大的乐趣。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多为别人着想,心中的幸福感觉就会更多;因为看到别人的幸福微笑,自己心中自然也会感到幸福快乐。

不要总想着自己,而要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当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时,我们将体会到,其实与别人分享幸福比独自占有幸福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