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东北大决战辽沈战役
48797900000003

第3章 大战机初现

1947年,东北国民党军连遭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1日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夏季、秋季攻势的打击,被迫退守于长春、永吉(今吉林)及四平至大石桥、山海关至沈阳段铁路沿线及其两侧的28座城市。东北行辕主任陈诚在永吉、长春、四平各部署3至5个师,进行独立防守;在锦州至沈阳段铁路沿线及其两侧要点,各以1至2个师驻守,并相互支援;新编第六军及新编第一军一部于沈阳、铁岭地区实施机动。

1947年11月9日,即秋季攻势结束后的第四天,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下达了《冬季攻势号令》和《冬季攻势作战指示》。“东总”精心选择的作战方向是:应争取将沈阳到锦州线上以及两侧的一切城市的敌人歼灭和消灭援军,并准备歼灭辽阳、鞍山、抚顺、铁岭、营口等地的敌人并相机攻占锦州。

当1946年冬季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四保临江作战时,奇冷的天气,的确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帮凶。零下30~40摄氏度的低温,冻得人走不动路,枪拉不开栓。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作战中,民主联军因冻致伤的人数不低于作战负伤的人数。

一年后的今天,冬季却帮了民主联军的忙。

12月15日,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分数路分别向锦州、新民、昌图、辽阳等方向开进,拉开了冬季攻势的帷幕。

陈诚为了挽救危局,极力网罗土匪、地方反动武装,抓丁补兵,并将残存的主力部队拆散作为骨干,拼凑组成新的正规军。到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冬季攻势之前,陈诚的扩军方案已经大见成效。新组建了新编第三、第五、第七等3个军另3个师,加上原有之部队,总兵力有58万人之多。秋季攻势前,陈诚手中总兵力为50万。在秋季作战中,被歼7万人。然而,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不仅能补上被歼数额,还能使总兵力膨胀至58万,足见其扩军能力不凡。

为更加集中部署兵力,陈诚实行“固点”“、联线”“、扩面”的防御方针。企图固守沈阳、长春、四平、本溪、锦州等大中城市,保障关外与关内陆上通道“辽西走廊”的安全。

12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把攻击目标指向彰武。彰武,位于沈阳西北方向新立屯与通辽铁路线之间,是拱卫沈阳外围的一个重要据点,由国民党四十九军的七十九师防守。该师全为美械装备,参加过印缅作战,战斗力较强。

12月22日,民主联军第六、第七纵队在刘震、邓华两位司令员的率领下,以突然的动作包围了彰武,并展开攻坚准备。这是冬季作战以来,民主联军首次遇到的坚固城池。彰武守军凭借城墙构筑了多重障碍,城墙上碉堡林立,城墙外则是由鹿砦、铁丝网、护城沟组成的3道防御体系。城内,各重要路口和高大建筑都构筑了防御工事,组成了一个个绵密的火力杀伤区。

从23日到27日,东北民主联军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扫清了外围据点,逼近城垣。

28日7时30分,总攻彰武的战斗打响。攻城的战斗得到了民主联军直属炮兵的火力支援。总攻发起的瞬间,60余门野炮、榴弹炮一起开火,成千发炮弹向彰武城东南角飞去。这是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成立以来,首次组织的大规模步兵、炮兵协同作战。15分钟的炮火射击,突破口附近的城墙和障碍物悉数被摧毁。

随着炮火的延伸,二纵五师突击队冲进城内,后续部队也像潮水般地涌入。

仅用了5个多小时,二纵和七纵便拿下了敌重兵防守的彰武县城,歼敌9000余人。

民主联军乘胜扩大战果,第一、八、九纵队主力南下,向北宁线推进。

12月30日,八纵主力袭占黑山县城;与此同时,自彰武南下的九纵,于12月31日进占大虎山地区,并乘胜收复台安。

东北民主联军的这一部署,迷惑了陈诚。陈诚看到民主联军主力分散行动,又“获悉”二纵、七纵在彰武原地未动,便以为民主联军在彰武之战中伤了元气,难以再战。遂于1948年1月1日从沈阳、新民、铁岭地区调集10多个师,在近100公里宽的正面上,沿辽河两岸分左、中、右3路向沈阳西北推进,企图寻歼在该地区的第三、六、十纵队,解除对沈阳附近诸据点的威胁。

陈诚的“进剿”部队开拔之日,恰逢1948年元旦。这位国民党在东北的最高官员称:“目前‘国军’已完成作战准备,危险期已过。”

敌军的大规模出动,为东北民主联军运动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1月3日,“东总”决定,首先歼灭3路中兵力薄弱的左路之敌——新五军,并命令:六纵以运动防御、节节抗击,将敌诱至有利战区;二纵、七纵分别向公主屯两侧前进;三纵则迂回到公主屯以南,断敌退路。

1月5日晨,民主联军第二、三、六、七4个纵队12个师,于公主屯地区将新五军团团围住。

6日凌晨,东北民主联军对新五军展开猛烈攻击。经一天战斗,二纵、七纵将敌一九五师大部歼灭,三纵、六纵正与被围的新五军军部和一九五师残部激战,六纵则将敌四十三师消灭。

新五军军长陈林达,从1946年以来,便多次积极进攻民主联军部队,眼下却成了瓮中之鳖,“活捉陈林达”的口号声震天动地。

陈林达困兽犹斗,竟然命令将部下的尸体、甚至将没有断气的重伤员都作为“修筑”工事的“材料”,抬到阵地前沿,筑起一道肉墙来抵挡。

7日,防线终于被突破。陈林达换上下级军官的服装,从死人脚上扒下一双破皮鞋,混在俘虏群中。不到一天,这位伪装的“书记官”便现了形。

随陈林达一同被俘的,有一九五师少将师长谢代蒸,四十三师少将师长留光天。

当得知新五军被围后,陈诚已经乱了方寸。虽然最终采纳了副参谋长赵家骧退守辽河的方案,可已经错过了撤退时机,导致新五军被歼。

陈诚星夜电告蒋介石,并将失败原因归罪于部下将领不服从命令,要求惩办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和新六军军长李涛。

1月10日,蒋介石亲自飞往沈阳。

当日,在沈阳召开的师长以上军官会议上,蒋介石追究作战失败原因,痛骂廖耀湘、李涛不服从命令。廖耀湘、李涛不服,挺身出来为自己辩护,一口咬死自己并未接到援救新五军的命令。

会前,蒋、陈二人曾密谋:借惩办廖、李,整肃军纪。没曾想到,在会上二人当面与老蒋争辩。陈诚在无可奈何中站起说:“新编第五军的被歼,完全是我自己指挥无方,不怪各位将领,请‘总裁’按党纪国法惩办我,以肃军纪。”

蒋介石离席后,陈诚为了表示自己对党国的忠贞,将随身佩带的手枪拔出,放在桌上,正色对各位将领说:“我陈诚决心保卫沈阳,如果共军打到沈阳,我将与沈阳共存亡,最后以手枪自杀!”然而不久之后,1948年1月22日,蒋介石派卫立煌到东北,出任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全权指挥东北军事,陈诚虽然仍顶着东北行辕主任的名,但却以治病为由,溜回了南京,称病不出。

1月末,东北民主联军在完成对北宁路两侧之国民党军的歼击任务后,挥师南下,转入冬季攻势的第二阶段,向敌人防守薄弱的辽南进击。

1月31日,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第六纵队完成了对辽阳之敌的包围,并于2月4日扫清了外围据点。6日,四纵、六纵发起总攻,激战8个小时,将国民党军暂编五十四师及1个运输团等1万余人歼灭,解放了辽南重镇辽阳。

在四、六纵进攻辽阳期间,新上任的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在沈阳地区虽握有20万重兵,但因有新五军的前车之鉴,惧怕出援遭歼,故踌躇徘徊,未敢轻动。于是,民主联军乘势扩大战果,2月20日攻克鞍山、营口等城。

面临着东北民主联军的凌厉攻势,卫立煌不得不进一步收缩兵力,固守长春、四平、沈阳、锦州等要点城市,坐等关内援兵。针对国民党军最高统帅部的这一游移不定的战略部署,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心利用冰雪尚未解冻,便于机动作战的有利时机,轻装北上,夺取战略要地四平,彻底切断长春与沈阳两大据点国民党军队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孤立长春、吉林,为全部歼灭东北敌军创造条件。

为实现这一作战目的,“东总”进行了周密的作战部署。决定以第一、三、七纵和独立第二师及炮兵司令部的8个主力炮兵营,由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统一指挥,攻打四平。

这是东北民主联军“四战四平”。

3月12日晨,东北民主联军总攻四平开始。200余门大炮的轰鸣声,打破了黎明的沉寂。8时整,随着炮火的前推,各纵队分别从数个方向发起攻击,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御,插入纵深。

11时30分,第七纵队和第一纵队南北对进,实施向心突击,胜利会师于中山大街,尔后又攻克了天桥和车站。14时,铁道以西的守敌已告肃清。

随即,一纵、七纵挥戈东向,转入围歼铁路以东守敌的战斗。与此同时,突入铁道以东的三纵与一纵一师实施猛烈穿插,各有进展。

三纵歼灭了女子中学、天主教堂、玉皇庙等处之敌;一纵一师攻克了炼油厂、发电所等重要据点。13日拂晓,第一、七纵队主力对残敌发起最后攻击,全歼四平国民党守军。

四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强大的炮火,慎重筹划,紧密协同,仅用了23个小时便攻克了这个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战略据点,全歼守敌1.9万余人。

攻打四平期间,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组织了强大的阻援部队,部署在四平与长春、沈阳之间,使卫立煌坐视四平易手而始终未敢出援。

四平攻坚之前,驻守吉林的国民党六十军深恐遭到围歼,于3月9日放弃吉林,一路狂奔撤往长春。东北民主联军兵不血刃,解放吉林。历时3个月的冬季作战,东北民主联军克服了冰雪严寒的困难,连续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人,攻克城市17座,解放了10.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切断了北宁、中长铁路,将国民党军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内,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作战任务。

此时,东北国民党军队已经是穷途末路。鉴于决战时机的成熟,已经由东北民主联军改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这支雄师劲旅,挥兵南下,出击北宁线,并以攻取锦州为契机,演化出了一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