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48801000000020

第20章 支气管哮喘(1)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过敏反应炎症性疾病,简称哮喘。其临床特征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持续时间不定,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半数以上在12岁前发病。现在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我国约有2千万患者。我国哮喘平均患病率为0.5%~1.0%,随地区不同而有所异。在儿童期,男性多于女性,其比例为3.1∶1.5,至成年后患病大致相仿。约20%的患者有家族史。大多数患者发生于秋冬季节或于秋冬季节病情加重,夏季缓解或不发作。其长期反复发作,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肺心病,少数并发气胸、局限性肺不张或皮下气肿。

目前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大多数肯定与过敏反应有关,还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相关,一般分为外源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现代研究表明,炎症是支气管哮喘、气道可逆性缩窄和支气管高反应性的病理生理特性。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白三烯等对本病的发病起重要作用。本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典型症状和体征、X线检查、痰液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功能检查、特异性过敏原的体外试验、皮肤敏感试验等,一般不难确诊。

本病祖国医学很早就有类似记载,如《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巢氏诸病源候论》“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医学正传》“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仁斋直指方》“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填塞肺脘,激动争鸣,如鼎之沸而喘之形成矣”等,对本病有完整的认识。其病名虽异,但均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哮证”、“喘证”、“痰饮”等范畴。

哮和喘同是呼吸急促的症候,所不同者,哮指声响言,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如水鸡声为特征,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疾病;喘则指气息言,以呼吸气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为特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临床上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此为其区别。本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痰的产生,在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其病位主要在肺,若长期发作,则累及脾肾,严重时心阳受累,发生“喘脱”危候。所以,本病有邪实正虚之别,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作时以正虚为主,治疗当根据祖国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哮喘不常发作的夏季,对脾肾阳虚、夏轻冬重的慢性哮喘患者,可采取冬病夏治温补脾肾的治法,以扶正固本,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减少或减轻患者在冬季发作的次数和症状,甚或不发作。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大椎、肺俞、风门、心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心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型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在治疗时不可胶柱鼓瑟,非等到三伏天不可,平时可以随时取用,也有非常可靠的疗效。本法对身冷背寒,经常吐白稀痰等脾肾阳虚型的患者效果较好。对于经常吐黄黏痰等实证、热象明显的哮喘患者效果较差,应慎贴。若肺部感染发热、合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的患者,不宜贴敷。

穴位贴敷法2

取大椎、肺俞、风门、天突穴。用“天灸膏1方”。取等量白芥子、斑蝥,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天突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日后可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祛邪、化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性哮喘。

穴位贴敷法3

取肺俞、膏肓俞、百劳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肺俞、膏肓俞、百劳穴上。固定3~4小时后揭去。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的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贴敷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肺助阳、补益肺气的功效,用于治疗阳气虚弱型哮喘。穴位贴敷法4取肺俞、心俞、膈俞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肺俞、心俞、膈俞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于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百劳、膏肓俞、中府、肾俞、脾俞、胃俞、肝俞等穴,亦可取与背俞穴相应的足太阳经第2侧线腧穴。如肾与肺胃俱虚,喘嗽无力者,可取肾俞、胃俞、魄户等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宣肺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肾阳虚型哮喘。穴位贴敷法5取大椎、肺俞、膈俞、膏肓俞穴。用“冬病夏治膏1方”。取白芥子3份,元胡1份,甘遂1份,细辛1份,肉桂适量,生姜适量。取前4味药物烘干,共研细粉,过100目筛储瓶备用。再取肉桂适量研为细粉,过12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将肉桂粉少许均匀地撒于药膏之上,贴敷于大椎、肺俞、膈俞、膏肓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增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穴位贴敷法6取大椎、风门、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2方”。取白芥子20克,元胡18克,细辛18克,甘遂20克,麻黄20克,麝香(或冰片)少许,生姜适量。将上述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并制作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风门、肺俞、膈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穴位贴敷法7取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3方”。取白芥子18克,甘遂18克,元胡10克,细辛10克,半夏8克,生姜适量。取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所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祛湿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穴位贴敷法8取肺俞、风门、膈俞、膏肓俞、天突穴。用“冬病夏治膏4方”。取白芥子15克,甘遂6克,元胡15克,细辛6克,五味子5克,葱白30克,黄芪100克,蜂蜜适量。将前5味药物烘干,共研为细末,储瓶备用。再将黄芪100克、葱白30克加水200毫升煎取20毫升药液,兑入药粉和适量蜂蜜,共同调成膏状,并制成药膏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肺俞、风门、膈俞、膏肓俞、天突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6~8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穴位贴敷法9取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5方”。取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巴豆20克,轻粉10克,冰片2克,炼蜜50克。将前4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将药末兑入轻粉和冰片共研,再加炼蜜调成软膏状,药膏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软膏摊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