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期间主张不吃寒凉性的食物,如冷饮、生梨、菠菜、毛笋等。夏季烈日炎炎,人体的水分蒸发较多,人们普遍会有口渴的感觉。此时冰冻食品摄入后,寒气会造成内脏血管突然收缩,使免疫功能下降。温度突然改变还能降低呼吸道的自净功能,导致细菌、病毒或支原体感染而发病。夏季阳气本身就容易外泄,治疗时要格外注意保护阳气,以便顺利配合散寒。凉性甜腻食物,脾虚体弱的人不容易消化,易伤及脾胃的阳气,加重脾胃虚寒的程度,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还可以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影响向外发散。很多人容易“苦夏”,吃得少,睡得少,消耗又很大,身体的免疫力自然会下降,在冬病夏治前,最好适当吃些冬瓜、苦瓜等消热去暑的食物,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质进食一些补益之品,如白参、西洋参、银耳、燕窝等,这种防病治病的方法与冬病夏治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也应当禁用油腻及过咸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食品。贴敷的当天不宜进食海鲜、鱼虾、羊肉、蘑菇等发物,其他饮食可与平时一样。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每天大便通畅。同时适度锻炼,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
3.明确禁忌范围
穴位贴敷并非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不能夸大其作用,它只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治疗方式,一般来说呼吸类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以及肩周炎、颈椎病等痛症,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有很好的疗效。但如肺结核,皮肤有疮、疖、痈和皮肤破损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都不适于冬病夏治,所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也有禁忌证,并不适用所有人。
冬病夏治适用于病性属寒、属阴的患者或体质偏寒、阳虚的人,而不适合非虚寒性的疾病如痔疮、咳血等,或体质阳热亢盛的人。并发严重的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支急发、肺心病、心肺功能不全、活动性肺结核咳血者应禁用或慎用。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急性发热期,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者应当慎用。糖尿病的患者应该多加注意,因为此病会影响到皮肤伤口的愈合,为避免出现意外,做贴敷治疗前要提前向医生说明,血糖控制不佳者应当慎用。年老体弱者及孕妇也要慎用,而且应排除各种适应证以外的,或合并严重疾病或感染。密切观察每次治疗后的反应,皮肤有无红肿疼痒、有无疱疹破溃等,及时处理过敏和感染等异常情况。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者,瘢痕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皮肤过敏、局部皮肤破损者,对胶布、橡皮膏和药物过敏者,都不宜敷贴治疗。两周岁以下的孩子也不宜进行贴敷治疗,因孩子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引起感染。
冬病夏治贴敷膏中的很多中药都是热性的,因此阴虚火旺的人是不适合的。如喘咳的患者有发热,咳出的是黄浓痰,属于热证,如果未加甄别就去做穴位贴敷,只会热上加热,致使病情加重。
4.择时因地制宜
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皮毛开泄,这时如顺时就势,摄取阳气,同时进行中药内服、中药穴位敷贴等治疗,可以起到扶正固本,提高身体素质,防治“冬病”的效果。因此冬病夏治的关键是利用和顺应夏季的炎热气候,并用温热的中医治法治疗寒性的“冬病”。人们习惯上认为在“三伏”的第1天是最佳时机,施治效果最好,但我国地域辽阔,同一季节各地气候相差较大,入伏第1天并非都是各地天气最热、阳气最为充盛的一天,冬病夏治也并非只有在入伏的第1天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所以不一定要拘泥在“三伏”的三个第1天开始治疗,提前或推后几天对疗效影响不大。错过了第1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敷,只要天气晴朗炎热,贴了效果都会很好。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可以。一伏一次,最好是连续贴“三伏”。因为“三伏”贴就是利用“三伏”天气里阳气最盛的原理,人体的皮肤腠理都已完全开泄,敷贴的药物也最容易由皮肤渗入体内直达病处,此时贴敷效果最好。实际应用不必苛求太细,伏天已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了,这期间的每个时间点来用药效果都不错,不必非到中午再治。
需要提醒的是,“冬病夏治”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一般来讲从“夏至”到“秋分”期间都可以施治,并不是只限于三伏天使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改革,穴位敷贴疗法的治疗时间也有所延长,每年立夏之后至立秋之前均可进行治疗。数据显示,“三伏”天和非“三伏”天做穴位贴敷对预防“冬病”发作都有效果,只不过前者效果更好些。另外一点特别重要,冬病夏治不能取代日常治疗,有病需及时治疗,否则只会延误病情。
因地制宜也是冬病夏治需要重视的问题,北方比南方气温要低,早晚温差大,贴敷期间室内温度和条件应该保持恒定和舒适,温度过冷、过热都会影响贴敷的疗效。南方夏天非常炎热,再加上天灸的药物对皮肤有温热的刺激作用,所以,贴药的时间要把握好。一般儿童是20分钟左右,成人约为1小时。贴敷前应跟患者交代清楚,药物贴了以后,贴药部位会产生灼热的感觉,有时候发烫。通常以这种感觉为度,如果不能耐受就将其去除。很多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觉得贴药时间越长越好,其实这样容易引起水疱。另外,还要注意天热出汗过多会影响药物的固定和疗效,因为皮肤腠理开泄和药物的疗效有关。
5.坚持长期施治
冬病夏治是远期疗效,不能见好就收,期望一次治疗就能解决问题,或是稍有点效果就不再坚持治疗。有不少患者哮喘多年,每到季节交换时就频频发作,听说夏天敷贴疗效特别好,就赶紧跑来施治。治疗了一个“三伏”天后,到了秋冬季节病情确实好转了不少,认为没事了,下一年就没有继续治疗,结果使原本减轻的哮喘病到了冬天病情又反复发作,还得继续治疗。还有一些人“头伏”、“二伏”来治了两次,由于“末伏”已经是立秋之后,相比“头伏”、“二伏”来说,天气要凉爽一些,湿度也有所下降。在前两伏中,由于天气比较闷热,部分患者在做贴敷治疗过程中出汗比较多,甚至因出现皮肤瘙痒等问题,就在“末伏”中断了治疗,这样就会影响贴敷治疗的效果。
冬病夏治是通过“三伏”天的中药外用达到有效控制哮喘发作之目的,但不能一有疗效“见好就收”,这样往往功亏一篑。首先不能说贴一次就能够马上见效,一定要有时间和次数的保证,三年是1个疗程,这个是有比较好的疗效的基本保证。有的人刚贴完1次很好,一高兴就觉得下一年不用来了,但是第2年病情加重,第3年又来治疗了,觉得不贴以后不如去年好,感冒的次数又开始出现了。其实,冬病夏治一般都是要连续做三个夏天才比较稳妥。
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通过冬病夏治可以使疼痛感逐渐减轻,而持续坚持二三个夏天的治疗后,关节畸形也能得到改善。如果不能进行长期的治疗,是不可能达到这个效果的。
冬病夏治是个综合治疗的过程,且三伏天治冬病要在冬天才能显疗效,因此它是具有远期疗效的,不能急功近利,不可以为“药到病除”,没看到即时的治疗效果,或稍微见效就放弃治疗,这样会延误病情。在施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时候,应提醒患者每年1个疗程,连贴3年,效果好的话还可以继续再贴。一般只要连续贴敷3年以上,就肯定比断断续续贴敷或者只贴敷1个疗程的效果要好。
6.应用综合治疗
由于穴位敷贴在“三伏”天的流行,许多人将冬病夏治和敷贴等同起来。确切地说,穴位敷贴仅仅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治疗方式。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单纯的穴位敷贴并不能达到效果,还需配合中药内服、针灸等综合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冬病夏治是一种采用内服健脾补肾益肺药物,外用穴位敷贴、穴位注射、针灸、火罐、按摩等,并配合体育锻炼和饮食调养的综合疗法,以扶助正气,改善身体素质,祛除机体的内伏寒邪,实现“缓治其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目的。内服中药、穴位敷贴、穴位注射、针灸、火罐、按摩等疗法须根据病情组合成不同搭配,灵活应用,才能提高疗效。很多人认为单一靠贴敷就够了,不用再吃药了,殊不知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要使一些老毛病得以去除,需要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才能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的治疗目的。那种单靠敷贴,暂时放弃其他治疗方法的做法是不对的;而只重敷贴,轻视内服药辅助的做法也是错误的。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冬病夏治”疗法不应停用西医的激素等免疫调节治疗,除非因为西医治疗出现严重毒副作用不能继续使用。
要做好冬病夏治,除了在“三伏”天的治疗外,日常的饮食调养也很重要。即便在夏季“三伏”天,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患者也不要贪凉,避免贴着药膏再去吹空调或吃冷饮,否则体内陈寒难发,影响疗效。夏天阳气最旺,如果寒气重、体虚的人把这些阳气“藏”到体内,留到缺乏阳气的秋冬时节使用,就能有效预防寒性疾病在秋冬的复发,这就是“冬病夏养”。
随着“三伏”天的来临,冬病夏治已逐渐成为大众熟知的治疗方法,许多患者喜欢就近在自家门口的小诊所贴上一贴,甚至自己在家进行敷贴,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不同的病情所选择中医外治的穴位不同,内服的中药处方也不一样。人体的经络很复杂,如果穴位找得不准贴错了,药物用的方子出了问题,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冬病夏治的各种治法一定要由专业医生来操作,医生要先对病情进行诊断,再选择相应的敷贴穴位,调配药物。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并非人人都可以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