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力报告(2013-2014)
48868200000015

第15章 区域发展(2)

现代化有着国际通行标准,但江苏的现代化不能照搬国外标准,既要体现“国际公认”,又要彰显“中国特色、江苏特点”。整套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大类组成。其中经济发展指标9项、人民生活7项、社会发展8项、生态环境6项。评价指标都设置了相应的目标值和权重,可测算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综合评分。在30项指标中,有6大指标为江苏自创,分别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住房水平、和谐社区建设水平、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这套指标体系突出了注重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农业和农村,民生幸福,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五个注重”,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现代化的核心是让人民得实惠。在大力推进“两个率先”的同时,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始终把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0年年底的江苏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更大功夫,像安排经济工作一样安排民生工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指标,启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住房、物价、收入分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将民生问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文件中,改善民生方面的内容占了22%,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而且,“七年倍增计划”明确提出了要做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使“倍增计划”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十二五”规划把“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强烈期待,改善民生的重点更加明确,思路也更加清晰。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新要求后,2011年4月21日,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立即做出《关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决定》,提出实施包括“民生幸福工程”在内的“八项工程”。2011年6月20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讨论并原则上通过了《关于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突出“四个群体”增收,拓宽“五大增收渠道”,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增加居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2011年8月19日,江苏省《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江苏省将实施“一个计划”(居民收入倍增)、构建“六大体系”(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到2017年,居民收入要实现倍增。人民网、新华网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三家权威媒体均以“收入倍增计划”6字作为文眼,统率“民生幸福工程”,可谓突出了江苏的“民生之重”。

为了解江苏百姓的幸福感、自豪感及对个人生活的其他感受,为幸福指数研究积累一定的数据资料,从2006年起,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了百姓个人生活感受调查。2012年1月,省民调中心公布的2011年江苏百姓个人生活感受调查显示,有90.1%的百姓觉得自己的生活总体上看是幸福和比较幸福的。这意味着,从2006年至2011年的六年,江苏百姓的幸福感均超过了90%。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1.3%;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幅均超过一成,同比分别加快2.7个、0.1个百分点;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2.99万套、竣工8.2万套、发放租赁补贴5.56万户……这是2012年上半年江苏省“民生答卷”中的一组数据。数字无言,发展有力。江苏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自觉追求,把增进民生幸福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全过程,不断刷新民生的“幸福高地”。

江西:红色土地,绿色崛起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曾被认为是中国四大淡水湖泊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有着中国“最后一盆清水”之誉。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鄱阳湖遭受了巨大的污染,与其密切相关的区域面临严重的水生态安全威胁。到了2006年,鄱阳湖水全年优于三类的不到六成,劣于三类的则逼近两成。鄱阳湖已经从整体上呈现出中度营养化的状态。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有关文件上做出重要批示:“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考察江西时又明确指出:“像江西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在全国已经不多了,要好好保护。希望江西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在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走出一条新路子。”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一定要像珍惜生命那样珍惜青山绿水,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珍惜青山绿水”。面对挑战,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响亮的回答。2008年3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打响了一场保护青山绿水的大“战役”。

2009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期间,专门听取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专题汇报。他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从江西实际出发,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希望江西广大干部群众紧紧抓住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宝贵机遇,以昂扬向上的斗志、坚忍不拔的毅力、求真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不断迈出富民兴赣新步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还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2009年4月,为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由25个国家部委联合组织的调研组分赴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新余、宜春8个市的130多个调研点进行考察调研,帮助完善规划。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江西省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江西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促进经济与生态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11年,江西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显着成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405个重大项目已启动建设3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近5000亿元。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新增造林面积389万亩。

全省81个县(市)新建配套污水处理管网1240公里,第二批30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建设。在3万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成乡镇垃圾填埋场2350个。积极开展市、县、乡、村四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生态镇40个、生态村9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扎实开展,20个工业园区成为首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2012年以来,江西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12年上半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中的405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273.2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3.4%;由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昌九工业走廊共同构筑的核心增长区加速形成;五河源头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日益凸显的“龙头”带动作用得到投资者认同,2012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沪深股指低位徘徊的情况下,全省上市企业直接融资达143.6亿元,同比增长5.8%,融资额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作为革命老区,60多年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社会民生等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加快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跨越式发展,成为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没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小康,就没有江西的小康;没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崛起,就没有江西的崛起。江西省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从2012年起,江西省大力实施“四个一”的组合式扶贫攻坚战——每个县有一个省级领导定点扶贫;一个有实力的省直部门帮助扶贫;一个重点企业参与扶贫;连续10年,对原中央苏区和特困连片地区涉及的38个县市每年每县安排1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并力争2-3年内就有较大起色。有关专家指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积极探索革命老区建设的新路子,加快革命老区的振兴,不仅对当地的发展,而且对江西乃至全国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为了让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2015年和2020年“两步走”发展目标:到2015年,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对于渴望得到更快发展的江西来说,这一意见的出台,无异于“久旱逢甘霖”。有赣州官员透露,从2012年至2020年的8年间,中央将给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1万亿元扶持资金,帮助苏区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浙江:坚守实体经济,开启“智造”新航程

银根紧缩,老板“跑路”,吴英案……2011年以来,浙江一直处在中国经济的风口浪尖。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当年“敢为天下先、无畏闯市场”的浙江精神的缺失的表现,而对政府来说,如何完善减负惠企措施,营造尊商、亲商、兴商氛围,着力提振企业家信心,是这个中国民营经济大省十万火急的战略选项。

2012年1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时任浙江省代省长夏宝龙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鼓励企业加大实体经济投入,坚守实业,做强主业。按照夏宝龙对该省民营企业的定位:民营企业是浙江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浙商群体是浙江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柱。夏宝龙表示,未来政府将降低民营资本准入门槛,破除影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鼓励企业加大实体经济投入,坚守实业,做强主业,夯实立身之本。作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浙江也将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机构和浙商联络组织体系,推动省外浙商回乡创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集聚。他说,民营企业是浙江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要鼓励企业加大实体经济投入,坚守实业,做强主业,夯实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