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力报告(2013-2014)
48868200000003

第3章 宏观大势(3)

至于2013年第二季度GDP增速较一季度稍有回落,他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这是经济结构转型期潜在生产率下降的一种客观反映;第二,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总体上复苏缓慢;第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调控的结果。盛来运指出,尽管经济增速回落,但政府显然是意识到这种增速的适当回落是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的,所以尽管在回落,也还是很冷静地坚持调结构、促改革。从长期来看,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依然困难重重,而且形势更加复杂。但无论如何,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克强经济学”这一崭新航道。在分析中国时下正在经历的一系列考验,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应对举措,尤其是2014年全国两会确定的新思路之后,巴克莱集团首席执行官安东尼·詹金斯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减速,但在“克强经济学”引导下,中国经济增长可以进入一个持续健康的中高速增长的新周期。

上限与下限:“克强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容忍度

2013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出来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宏观经济的“两限论”。2013年7月9日,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区间论”被视为“克强经济学”的核心。

2014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间论”相关内容首次写入报告。

“克强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容忍度

“区间论”或“两限论”是对“克强经济学”的底线思维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当前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种种观点的矫正。实际上,“底线思维”是在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党的十八大开局以来,新一届领导人履新伊始,到随后种种政策举措的出台都体现了“底线思维”。所谓的“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毋庸置疑,经济结构转型攻坚克难,要善用“底线思维”。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对处于经济社会重大转型与结构性震荡时期的中国而言,“底线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市场普遍认为,李克强的“区间论”,意味着本届政府固然愿意牺牲短期利益以推进结构调整进程,但绝不会放任经济下滑,甚至出现硬着陆。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特别谈到,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而增速放缓是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区间论”提出后最早公布的国家统计局2013年7月15日的经济数据,也有力地说明了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中国经济依然总体保持平稳,增速处于合理区间。

这表明经济的运行是平稳的,而且是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底线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从2013年两会一直持续到2014年两会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考虑到“上限、下限”这样较为明确且严肃的措辞,市场一般都会首先将其与“两会”上的全年目标挂钩。2013年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中央政府设定的全年增长目标为7.5%,使实施多年的“保8”任务成为历史。全国两会之后,习近平提出了十年“经济翻番”,李克强随后在5月出访德国柏林时表示,中国需要7%的年度经济增速才能实现在2020年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2014年确定7.5%的增长目标后,关于经济增长会继续放缓,并会低于7.5%的增长目标的讨论仍在持续。

无论如何,庞大的就业压力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承诺都要求中国的经济增长必须坚守“区间”,绝不能容忍经济下行到突破底限的程度。

其中,仅以2013年就业情况为例,虽然2013年面临大学毕业生“最难就业年”的考验,但上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就有700多万人,农民工新增外出打工的人数是444万人,显示2013年新增就业岗位依然在增加,这也使得2013年完成900万人的就业目标得以圆满实现。最后,从物价情况看,2013年的走势比较平稳,不突破CPI3.5%上限是容易做到的,即便面临复苏型通胀、输入型通胀、心理型通胀的影响,也不大可能出现明显的通胀现象。而2013年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中央政府最初的决策是正确的。既然2013年在并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预期目标,为什么2014年不可以呢?

中国经济已经结束了连续30年两位数的高速发展阶段,正在由高速增长区间向中速增长区间过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七上八下”这一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在这一区间内受不确定因素影响短期出现小幅波动也属正常。尤其是在调整的背景下,需要为这种调整留出足够的空间,通过经济增速的放缓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因此,产能过剩和银行的“钱荒”问题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着眼未来,只要年均增速不低于7%,就能实现2020年GDP翻番的目标。国家统计局不久前进行了大规模企业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调查了近25万家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囊括多个行业,包括工业、房地产和零售业等。结果显示,多于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后期走势,以及对经济环境的基本面表示乐观。按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的表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动力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因此,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后期走势的预期仍然比较乐观。盛来运指出,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转型期以后,尽管潜在生产率有所下降,资源、环境、市场的约束有所增强,但总体的增长动力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经济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他解释道,中国2012年城镇化率为52.6%,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角度都还有较大空间。下一阶段,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和新兴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将会释放出极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

二是中国地域广阔,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比较明显并在逐渐显现。

按照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计算,中部地区目前比东部地区至少落后5年,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落后10年。在未来的5-10年里,中西部地区或达到东部地区现有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对于投资的需求量和本身所释放的消费量都将是巨大的。

三是中国仍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简单的吃、穿生存型消费向住、行、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过渡。同时,信息消费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消费成长的空间较大。近年来,房地产和汽车的销售比较出众,但从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来看,消费空间仍然很大。

四是企业改革创新的步伐继续加快。创新带来新活力,改革释放新红利。2013年以来,国务院已出台多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措施,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盛来运强调,以上情况能够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后期的发展仍然具有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潜力和条件。当然,潜力的可能性要变成现实,必须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所以这更要求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调结构、转方式,通过改革来促进调整,通过调整来促进发展。中国经济可以完成预期发展目标,并且有条件保持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国经济的明天会比今天更美好。

“区间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区间论”“两限论”,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政策取向的精准把握。

2014年3月,“区间论”相关内容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李克强如此坚定不移强调上限、下限问题,表明其对当前经济形势是沉得住气的,是能够随时出手的,甚至不排除随时会有相关刺激政策的出台。因此,即使经济数据日趋接近底线,只要不突破就业(包括收入)这一底线,新的刺激投资的政策就决不轻易出台。例如,在2013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分析第一季度经济形势时,还没有“下行压力”之类的说法,但到广西会议时的说法就已折射出相当程度的压力。但“调结构”“促转型”丝毫没有放松,新华社发出的座谈会讲话的新闻通稿,则冠之以《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标题。

新华网2013年7月12日头条《中央经济政策从未改变》的评论说,李克强总理的三次基层调研,反复提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传递中央政策从未改变的信号。同时,外媒也称中国政府仍对当前方针坚定不移,认为增长的持续放慢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证明了北京愿意忍受短期痛苦,以便促使国家走向一种更加可持续的、稳定的长期经济,继续出台新的温和持续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非要说中央有政策调整的动向,也是一种合理的理解,而这种政策调整又是一种被“克强经济学”认可的调整,那就是由原来的投资刺激向消费刺激转变。虽然原来刺激投资是一种增长,但越刺激越形成过多的产能和后遗症,现在的消费刺激,则是另外一种增长,是一种良性增长,着眼点是消化产能过剩,也是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2013年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2013年7月15日,香港《大公报》刊载《稳增长绝非重走老路》文章也指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两限论”,其目的是使经济运行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给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去杠杆、体制改革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即以社会可以容忍的最低限度增长来保障转型成功,而非走依靠投资驱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传统模式。

地方政府对经济下行尚难容忍

李克强提出“两限论”,但对于地方来说,还没有放松那根绷紧的弦。相反,在一些地方,保增长仍然比调结构显得更为重要。例如,《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5-6月对百名地方官员的调查显示,高达84%的受访官员对201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谨慎乐观”,非常乐观的只占12%。在此背景下,当年召开的各省区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也大都强调要在下半年扩大投资,甚至提出要千方百计扩投资,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高位态势。

就上限与下限的问题,香港《大公报》援引经济学者观点表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提到保下限,很容易把力保GDP当作头号重任,以政府主导投资方式出台短期刺激政策。由此看来,一些地方的工作部署,显然与中央的政策安排不相符合。为此,7月1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看法和建议,他特别强调,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当经济运行逼近上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或防通胀,与调结构、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在这里,李克强列出了中国经济运行的两种情况,并分别给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同时也说明中央决策层不仅对经济严重下滑有心理准备,而且也有比较大的容忍度,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也告诉地方政府在决策时不能犹豫不决,而要坚决走新的增长道路。

从地方的情况看,在2013年年内召开的四川省经济形势分析专题会议上,省长魏宏表示,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存在失速风险,各地各部门对此要有清醒认识,把稳定经济增长、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居民增收等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魏宏要求,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从稳定投资、促进工业、刺激消费、扩大开放、就业增收等方面,创新思路、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实现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表示,把全省上下的注意力和主要精力吸引到抓经济建设上来,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陕西省省长娄勤俭表示,把稳中求进作为首要任务,继续加大保工业、扩投资、促消费工作力度。湖北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的5项措施中,其中,一要抓企业、强产业;二要抓项目、扩投资。云南省副省长丁绍祥表示,“1个亿的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可以拉动4个亿的相关投资,创造1800个就业岗位,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继续扩大投资将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他要求,要确保对铁路、公路、机场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并发挥好烟草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支撑全省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为。

鉴于2013年的经济形势,进入2014年后,大多数省级政府工作报告都调低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扩投资、保工业依然成为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