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舆情报告(2013-2014)
48868600000018

第18章 网络大舆情(2)

第四,快速澄清,化解舆论危机。目前没有针对微博用户的信息核实工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个漏洞散布不真实的信息,影响社会稳定。

第五,监督有力,提高政府效能。政府直接开通微博,则是网络问政的深化,有助于进一步解决以往问政渠道不畅、问政时效滞后、问政过程不公开等问题,将被问政者置于公开的传播环境下,使整个问政过程都处于公开的网络监督中。

第六,责任明确,构建社会公信。微博开辟了公民利益诉求的新渠道,同时也形成了政府及其官员自律与他律、内部问责与外部问责、公众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履责监督机制,让政府更加注重使命和责任。

2013年9月25日,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做出批示:“政务微博要谈政”。10月24日,北京市召开政务微博工作会,会上公布了北京市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政务微博工作的7条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全市关于加强政务微博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务信息每日发布量不少于当日发布信息总量的60%、建立健全政务微博舆情收集回应机制、结合线上线下活动形成政务微博直观立体的发布模式等内容。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表示,政务微博信息不能过于零散,要有系统,不能出现部门之间踢皮球的现象。同时要推动新闻发言人开设政务微博,并纳入本部门的微博管理。要保证政务微博每日更新,形成固定的发布模式。在内容方面必须与时俱进,保持内容的吸引力。政务微博内容要准确、有亲和力;发布用语要短、新,克服空、假等。同时,要建立政务信息第一时间向公众推送的机制,做到及时、准确。在准确性上,要在第一时间说真话,并通过调查,逐步披露真相。

北京市教委:加强与网友互动

建设北京教育微博联盟,与区县、高校等合作,及时发布各种信息,增强鲜活性。同时,促进更多政策信息在微博首发。坚持精益求精,精心选择和编辑微博信息,做到信息有用,活泼亲切。同时要创新形式,加强与网友互动,及时沟通信息,解答疑问。

北京市住建委:年终考核“微博谈政”

要求各单位、各处室要按时、及时、定量提供便民和政务信息情况。

对发布不及时的部门,建立了督促检查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考评奖惩措施,确保微博谈政落到实处。同时,微博谈政也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工商局:慎重转发心灵鸡汤

内容上要提高原创和政务类比例,占比达到80%以上。同时,要改变目前的语言风格,精编内容,做到有用、有趣。要加强与网民互动,解决网民问题和需求,在企业登记、年检、消费维权等领域开设专栏。

今后,“首都工商”将慎重选择转发信息,转发的内容都必须符合“首都工商”的定位。

让公众的舆情诉求畅通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而党要想与公众心连心,就必须先做到倾听民声,知晓民意。这就需要有良好的群众诉求表达渠道,需要完善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保障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以起到反映民情、彰显民主、维护民权的关键作用。本节从当前的一些热点舆情事件出发,对当前群众诉求表达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推动群众诉求表达的良性互动寻求解决方案。

畅通民意诉求加快社会转型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由于社会体制的改革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的基本要素开始分化、重组。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阶层结构日趋多样化,利益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了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取向多元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矛盾显性化的特点。由利益调整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尖锐、突出。为了缓解这些矛盾,政府对现有的政策制度进行改革。其实质主要就是对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本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利益观念导向机制、利益分配保障机制、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些机制的最终建立,必须要有融洽的民意诉求表达机制作为沟通的桥梁。换言之,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是平稳度过转型期,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畅通民意表达的功能与作用

邓小平曾讲:“公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公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民意诉求表达就是起到了社会出气孔、安全阀的作用。通过各类诉求表达渠道,广大民众的不良情绪和诉求得到充分的宣泄与表达,并及时有效地调整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缓解其对社会的震荡;也只有通过民意诉求表达这个渠道,才能了解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协调的有效性。总而言之,畅通民意诉求表达,能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畅通民意表达能够维持社会稳定

畅通民意诉求表达能够维持社会的安定有序。公众通过正常、合法和多样的渠道表达愿望,维护自身利益,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消除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为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环境。如果公民的愿望得不到表达,其利益要求无法实现,问题得不到解决,矛盾就可能激化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实现利益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其中诉求表达是关键。健全的诉求表达机制,可以用一种规范的手段来确立各利益主体间的平等地位,并界定其合法的利益范围,使其受益于合理的分配制度,并在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中缓解社会成员的不满情绪。这样,既可使各利益主体相互沟通,相互谅解,达成共识,又可使政府能采取措施及时化解群体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能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下良性地循环发展。

依法保障公民诉求表达权,引导和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机制。

畅通民意表达能够提高政府公信力

畅通民意诉求表达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政府回馈民意诉求,满足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由此获得公众的支持。其中,信息公开也是与公众实现良性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正途。增加政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不仅是政府主动与公众沟通的表示,也展现出政府反腐的决心,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畅通民意诉求,意义重大。

畅通民意表达能够提升公共效率

畅通民意诉求表达能够提升公共政策的实施效率。民意表达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以公民利益需求为前提的,必须广泛听取公民的意见或建议。公民在表达自身诉求的同时,他们也将众多信息传递给了政府,这些信息有助于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目标更加清晰,使政府能清楚地认识到哪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充分、不对称而带来的决策失误。经由社会各阶层充分的诉求表达所制定的政策,是在政府与民众、各利益群体之间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它使各方的利益都尽可能的得以兼顾,公众的参与则进一步提高了公民对公共管理和政府改革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政策,一般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从而也将大大提高公共政策实施的效率。

畅通民意表达能够促进政治民主

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建设的背景下,畅通民意诉求表达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参与,缺乏政治参与,民主便无法体现人民主权、自由和平等的价值,也不可能建构真正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诉求表达作为不断拓展的公民参与形式,是联系公民与政府的纽带,是维护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就必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都要求广泛征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必须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邓小平曾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健全的诉求表达机制,有助于推动政治参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促进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增进政府以及公共管理者的责任心;也使公众获得了多种讨论、协调以及培养政治技能的机会,使其政治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充分的诉求表达有助于发展公众自身的自治、自主能力,培养和锻炼民众独立的政治人格,形成合格的民主政治行为主体。由此可见,完善的诉求表达机制,有助于促进政治过程、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的民主。

社会转型期民意诉求表达对协调利益关系至关重要

在社会转型阶段,伴随着利益关系的调整,民众的诉求表达意识日益觉醒,开始用各种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自己的诉求,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参与需求。然而,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表达能力和渠道大不相同,如果没有高效公平的机制,就有可能忽视弱势群体的诉求表达,造成利益关系的不协调,引起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必须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协调好各个群体间的利益关系,防止各群体间的矛盾激化。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利益关系的调整会缓解原有的一部分利益矛盾,同时,也可能产生新的不协调的利益关系。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协调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

城乡利益关系的不协调。现代化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城镇化。中国13亿人口中有60%生活在农村,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实现城镇化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由于城镇化水平低,造成“小马拉大车”现象。农村和农民在现代化、工业化中逐渐被边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及经济总量拉大,城乡矛盾越发明显。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主要表现是,“中国的一半像欧洲,一半像非洲。像欧洲的一半是城市,像非洲的一半是农村”。农村居民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福利、环保等公共事业方面与城市居民差别日益明显,社会事业及其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的扩大是社会发展的不和谐音,它的不断扩大,会使公众产生不满情绪,使一些本可以妥善解决的具体纠纷,往往演变成群体性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区域利益关系的不协调。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不同。同时都富起来不可能。在此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下,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而广大的内陆地区发展缓慢。20世纪末,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这些地区又迅速发展起来。中部六省区成为少数几个不享受中央特殊政策支持的“政策洼地”,造成中部地区现代化程度不如东部,发展速度不如西部,结果导致“中部塌陷”。东中西地区差距的扩大,必然造成区域干部公众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不利于增强各地干部公众的凝聚力,也不利于调动各地干部公众共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阶层利益关系的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中国的阶级和阶层加速分化。现代社会呈现出立体、多维的社会层次。中国的两大主体阶级:工人、农民阶级由于经济基础、政治资源、文化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正逐步形成若干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除此之外,在利益分配多元化的今天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把中国当前社会结构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及半失业阶层。不同的阶级阶层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各利益群体分别占有自己的位置,从而构成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结构。从现实情况看,各阶层利益群体的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利益矛盾日益显现出来,使得利益关系呈现复杂多样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