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舆情报告(2013-2014)
48868600000025

第25章 社会大舆情(4)

点评:当同龄的独生子女正享受着家庭的呵护与温馨时,湖北襄阳20岁的程威,却在独自背负着家庭的不幸。从打工救母,到带母上学,再到休学侍母,600多个日夜里他对病母不离不弃,用年轻的肩膀诠释着古老的孝行真义。他说:“功课以后可以补,但报恩不能补,毕竟妈妈的生命只有一次。”一个大二学生平凡孝行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这正是老龄化社会所期许的温暖。他的孝行让我们相信,孝的火种正在“90后”群体中燎原。

〔典型城市〕襄阳:“道德群星”现象产生良性互动效应

在襄阳,一群平凡的人,令人感怀。

刘振和,东津镇一位靠7亩薄地谋生的农民,在外打工的儿子每月寄回700元,他却拿出300元转寄给远在外地的贫困生,数年不辍。

张文驰,一个“90后”大男孩,在高考冲刺的人生关键阶段,赴京为素不相识、身患白血病的男童捐献造血干细胞,全国网友称之“最美高中生”。

王兵、王越,龙王镇农民,路遇抢劫,为救他人,脸部中3枪,让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首次花落异乡客。截至目前,襄阳共有1007名见义勇为先进人物受到表彰奖励。其中,中央级表彰奖励6人,省级表彰奖励41人。

襄阳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创建文明城市以来,已连续几届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并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真情帮扶道德模范,在全社会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在湖北襄阳市,道德的标杆力量在当地产生了良性互动效应。“社会总动员,文明天天奖”。给孕妇让座,奖20元公交充值卡;不闯红灯,奖20元油卡或手提袋等。截至目前,襄阳已对2600多位市民进行了随机奖励,得到中央文明委、省文明办的充分肯定。

“最美”带给我们的反思:社会需要正能量

伴随着中国30多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有如社会的“毒瘤”,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弥散,影响极坏。GDP掺水,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学术不端,交通肇事逃逸……诚信严重透支,公众怨声载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特别是2011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深深刺痛了整个社会的神经。然而,当那些丑陋现象引起公愤时,我们发现,聚焦这些现象,鞭挞这些现象,正表明了社会对高尚道德的热切期待,对民族优秀传统的重新认同。“最美”一词的出现就是最好的印证。

英模不再是高大全式人物,而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展现出的道德力量,这是“最美”人物的鲜明特征。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从“最美爷爷”“最美奶奶”“最美妈妈”到“最美女孩”“最美孕妇”,从“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护士”到“最美油条哥”“最美农民工”“最美保安”,在成为“最美”之前,几乎无人知道他们的“最美”事迹。这些出身“草根”的朴实无华的小人物,他们的“最美”行为都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而这样的模范、这样的事迹,恰恰又都是普通人可亲、可感、可学的。

可以说,“最美”这个道德建设最响亮的词语,是社会、个人层面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崇高的道德不仅在传说里、在故事里,更在普通人日常的生活里。这些普通人对美德的坚守,让人们在动容中看到社会上到处都有热心人,是生活中的你我他,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可比、可学,进而激发了全社会的道德情怀,在全社会传递无限的正能量,并涌现出安徽合肥、江苏常州、河北沧州、河南新乡、浙江杭州、山东临沂、湖北襄阳等“好人”扎堆的“道德群星”现象。

一个个“最美人物”,感动了全社会,也获得了党和政府的及时表彰。但是,要想让道德模范在全社会发挥更深更广的示范作用,仅有表彰和感动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在电视机前抹去眼角的热泪,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面对的却是“老人倒了无人扶”“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守信者被不诚信者在竞争中击败”等冰冷的现实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向道德模范学习,做一个维护社会公德、坚守私德底线的人?无疑,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大多都不具备足够的勇气,我们还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保障,尤其是坚实的制度保障。

一提到“道德”,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循循善诱的教化、春风化雨的熏陶,好像并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强制力量。然而,“善良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现实生活当中,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制度规范维护道德行为、惩戒失德行为,人们的行善愿望就可能被遏制、甚至逆转,就可能导致好人“流血又流泪、伤身又伤心”的现象。因此,提升社会道德风气,既要靠良知、靠教育,也要靠制度来“保驾护航”。通过完善法制、强化监督、惩治败德等一系列制度手段发出强烈信号,让善者无后忧、让恶者不敢恶。

第一,加强道德立法,推动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对言行越过底线的人给予规约和制裁。第二,应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对模范道德行为给予奖励保护,为好人化解道德风险,使其权益得到法律保护。目前,中国已有29个省区市相继制定了对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的政策措施。第三,建立对失德违法行为的惩戒机制,形成震慑失德者的强大力量。当前社会失德行为盛行,正是因为惩罚机制的失灵,失德者只需付出小小成本,甚至无任何损失就能获取超额利益。因此,必须建立对失德行为的有效惩罚制度,让失德者遭到人人鄙夷、人人反对,而不是人人羡慕、人人效仿。当每一个有德者都受到尊崇,每一个失德者都遭到唾弃,道德自然会成为人们向往的追求,道德之风也自然将回归社会的主流。在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仅靠道德教育、“叩问良心”是远远不够的,对利欲熏心者无法产生效果。不处罚,他们的良心就不会觉醒。只有加大执法力度,增加违法成本,让造假售假者付出代价、受到惩罚,才能使他们悔悟、使其他人不敢以身相犯。要加大力度,深化措施,推动教育和治理由试点向全国范围推开,让群众看到明显成效。

“好心人”救人免责、鼓励为“好心人”作证、被救助人诬陷敲诈或被刑拘……率先在全国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深圳,也已经出台了《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这部被称为全国首部为善意助人者提供保护的法规,成为从制度层面推动道德风气提升的一种尝试。希望这部法规早日施行,为其他城市提供一个范本。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地方行动起来,以制度建设为正能量在全社会传递保驾护航。

“观念”也是生产力:“深圳十大观念”推动城市转型

2010年8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举办了“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严格筛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观念入选“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深圳十大观念”对城市的改革发展、城市精神的形成、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产生了重大影响。“观念”也是生产力。

“深圳十大观念”的评选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一口号带动了深圳从观念突破到体制突破,成为深圳精神的逻辑起点。1981年,这句口号出现在深圳蛇口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震动,甚至写着这句标语的牌子几经竖起又被拆掉,但始终屹立不倒。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时,对这句口号表示高度肯定。这句口号折射出“发展就是硬道理”和“效率优先”两个核心理念。在观念层面,这是一次思想解放。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社会空间萌发了市场经济理性,以个人权利和私人财产权利为主要标志的“经济权利”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生根发芽。在实践层面,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中孕育市场经济体制的突破,带动了深圳早期的经济实践。蛇口的这个观念扩散到整个深圳,引领深圳建设,形成“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一口号,是在改革开放陷入泛意识形态化争论的泥潭时,明确前进方向,推进特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在发展的十字路口的重要抉择。1988年,着名的蛇口座谈会谈及的“特区青年是不是淘金者”的话题引发了一场蔓延国内、波及海外的价值观争论。关于深圳特区姓“资”姓“社”,发展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是否要继续的争论愈演愈烈。

1992年,邓小平以88岁高龄视察南方,发表了南方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路。南方讲话之后,当时蛇口工业区的负责人袁庚同志,竖起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牌子,鼓舞深圳人民建设特区的斗志,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扬了中国知行合一的传统,呼应了发展的时代主题,成为深圳特区持久的思想遗产。

“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三:敢为天下先

这个口号是深圳改革开放先进观念的凝结,其中蕴含的“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已经成为深圳特区优秀的精神禀赋。1992年春,《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将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的观点、主张,以“猴年八评”和“八论敢闯”的社论形式发表,掀起了舆论的冲击波,使“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深入人心。邓小平同志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深圳从思想领域到实践领域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国内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一方面,深圳解放思想,发展了新观念、新思想。“深圳十大观念”本身就是思想创新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