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48868900000019

第19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1)

李克强与新型城镇化:从研究、探索到全面推进

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推升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被认为是新一届政府推动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2014年3月17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此前,李克强总理更在多个场合以多种形式阐述“城镇化”相关观点。新型城镇化思路从时间和空间上都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同时,新型城镇化在各种重要场合和文件中的密集“亮相”,显示了新一届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梳理李克强的从政经历也可以发现,从学术研究到执政实践,再到改革推进,有关“城镇化”的思考一直是他的关注点之一。

学术研究:“使农村人口顺乎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

据新华社发布的“中共高层新阵容”人物特稿介绍,李克强在书记处繁重的工作之余,先后攻读完北大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李克强的硕士论文是《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该论文被厉以宁编入《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在这篇文章中,李克强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工业化发展历程,认为这20多年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是牺牲农业实现的,或者说采用了农业向工业增长支付费用的方式,这使得农民的负担过重,农村不仅被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而且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扩大。

为此,论文指出,如果说这种工业化的方式在工业增长方面是成功的话,那么在带动农村经济的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改造方面却是失败的。论文进一步分析认为,随着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呈现出以农村工业部门为代表的近代工业系统、农业系统和现代工业系统并存的“三元结构”。

在这篇论文中,李克强多次提到“城镇化”的概念。他分析“城镇化”的意义时认为,实现结构转换的最根本问题之一,在于占中国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人口不断地、较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工业部门效率低下、技术落后、信息闭塞的特征就不可能根本改变。这就需要根据农村工业部门趋向于集中分布的产业特点,因势利导,使农村人口顺乎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交通运输等设施的建设,逐步发展为中小城市。

此后,李克强在其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对于“城镇化”的分析更进一步,他认为,城镇化的实现可以看做是三元结构转换成为一元结构的最终标志。但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城镇化的滞后发展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城镇化的费用高昂和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过大。从李克强的硕、博论文可以看出,他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上,经过深入研究,他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及其所促进的农村工业部门自身产业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有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从‘数量型’过渡到‘质量型’。”

探索实践:因地制宜探索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发展良性互动

李克强对于城镇化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更注重付诸实践。李克强在河南、辽宁两省主政期间,依照两省特点和发展需求,使城镇化建设都得到量和质的提升,为全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工作思路上提供了示范。

“农业大省”河南的城镇化冲击:中原崛起战略

从省长到省委书记,李克强在河南的七年里,该省经济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工业利润增长近7倍,人均GDP从1990年代初期的全国第28位上升为第18位,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居中西部省份之首。当年河南的城镇化率为20.8%,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据新华社发布的李克强“人物特稿”记录,赴任河南后不久,李克强鲜明地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路径。2003年,他正式提出“中原崛起”的构想并加以实施,这为河南后来的发展定了基调,也成为国家后来制定出台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按照这一思路,李克强强调,河南要在继续巩固“三农”优势、建好全国“粮仓”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传统产业进行高起点、大跨度改造,拉长产品链条,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他系统谋划河南工业发展布局,提出了建设郑汴洛工业走廊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推动了一批支柱产业的形成,发展壮大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

2000年年底,李克强在亲自主持制订河南省“十五”计划时,明确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进”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此,他还亲自选定了河南26个中小城市、115个重点镇和中原城市群作为突破口;同时,还就加快推动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行政区划调整等相关配套改革,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河南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李克强提出,要打破内陆省份的观念制约,实施“东引西进”,一方面充分发挥区位、市场、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东部产业、技术、资金、人才、项目、管理经验和机制,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强与西部省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开拓西部市场,努力提高产品在西部市场的占有份额。这个战略思想为打开河南工业发展空间,推动河南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克强说,实现中原崛起,基本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三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不仅可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推进工业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要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加快这一区域的发展步伐,使其尽快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成为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主平台,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龙头,成为在全国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影响的开放型经济区。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伴相生,城镇化的推进可以为二、三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李克强提出,推动工业化,必须同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并把其作为河南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发展“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着力构筑河南乃至中部地区具有强劲积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李克强指出,中原城市群能否成为带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河南“东引西进”的主平台、招商引资的主窗口,郑州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树立大郑州意识,以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郑州发展步伐,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的龙头。

大力推动郑东新区建设,李克强提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坚持集约节约、市场化运作、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发展思想,推动了旧城与新城的互动发展,实现了产城融合、要素集合,呈现了金融业、高端商贸业、物流业、旅游业多元发展。郑东新区的建设,为全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了示范。

辽宁的县域城镇化:稳妥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性转移

与河南不同,因为工业化的良好基础,辽宁省早就有着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沈阳大学经济学院李文发表于2007年6月的一篇论文《辽宁农村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记载,早在1990年,辽宁省城镇化率就达到50.56%。不过,辽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当时正面临着极为困难的境地,大量国企破产,工人下岗。上述论文记载,在李克强赴任辽宁前的2003年年底,辽宁的城镇化率仍为55%,13年间增长了不到5个百分点。

面对国企破产导致大量工人下岗,很多百姓生活在棚户区的窘境,李克强到任不久即开始关注棚户区改造工作,“万事民为先”的执政理念,也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突出体现。在同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李克强也强调城镇化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稍有区别的是,与河南缺乏区域性中心城市不同,辽宁城镇化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

2006年3月,李克强在辽宁省法库县等地考察时,提出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李克强提出的具体方针是: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使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据比较优势确定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建设县域工业园区,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聚集效应和专业特色;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力培育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集聚,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

同年10月,中共辽宁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李克强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重点建设县城和一批中心镇,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性转移。不断壮大县城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

与此同时,李克强在推动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西沿海经济区等工作上,也为辽宁的城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李克强于2005年指出,要走出靠机制、体制创新,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路子,城市间的合作要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这是建设沈阳经济区的基本原则。李克强强调,要在新的起点上走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在新一轮开放中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既要注意学习借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经验,还要面对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式走新路子。“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产业布局,要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骨干,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支撑。要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充分发挥辽宁中部城市群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以打造沈西工业走廊具有国际水平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为核心,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形成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努力在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筑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进程。

李克强强调,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要抓住重点进行突破,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充分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打通沈阳到营口的入海大通道,使沈阳近海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发挥,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强有力的连接带。进一步推进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沈铁工业走廊建设进程,发挥中心城市和产业聚集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有步骤地推进经济一体化发展。

辽西沿海经济区既要充分利用锦州湾这个渤海出海通道的有利条件,又要充分利用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聚集效应,努力加快发展。全省上下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形成合力,面向沿海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发展良性互动。

此后,经过多年的筹划和准备,这一中国规模最大、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积累了完成新型工业化理论向实践转换的多方面要素载体和基础保障,打造沈阳经济区的条件趋于成熟。

全面推进:化解深层次矛盾确保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李克强曾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城镇化需要破解的深层次矛盾,包括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上述问题的妥善化解,决定着未来新型城镇化能否成功。

“四化”协调发展: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

过去几年,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3年3月5日,李克强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经济转型,要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指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是新型“四化”的必然要求。要顺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趋势,在增强城镇承载能力的同时,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工在城里安居乐业,使现代农业得到更大发展,实现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