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48868900000025

第25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7)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城镇化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场合屡次提及“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他指出,中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今后一二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展望未来,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李克强还多次指出,新一届政府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在回答两会记者提问时指出,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回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之历程,可以看到其艰巨和复杂。

2013年5月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

2013年6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该报告首次明确了各类城市具体城镇化路径。报告称,要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随后,国务院出台了解决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城镇化措施,并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2013年7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五年内全国棚户区改造目标:改造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等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2013年7月23日,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举行,会议要求各地在10月底前编制完成2013-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明确分年度、分类别改造任务,并落实到市县。

2013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这一意见明确指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答记者问时曾明确表示,城镇化工作会议年内将召开,城镇化规划将按计划于2013年出台。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2013年6月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也透露,国家城镇化规划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并抓紧修改完善中。此后,社会中多次传出城镇化规划即将出台的消息,但最终都是空穴来风。其间,还有关于国务院全盘否决了国家发改委的这个规划的说法。尤其是有外电报道说,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高层领导人担忧再一次的大规模支出可能会推高地方债务并吹大地产泡沫,发改委40万亿人民币城镇化草案正遭遇波折。数据显示,中国计划今后十年支出约40万亿人民币(6.5万亿美元)让4亿人进城,与此同时政府正努力维持2012年创13年新低的经济增速。此后的2013年5月24日,陪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瑞士访问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专门澄清说,国家发改委及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规划,媒体有关“中国否决40万亿城镇化规划”的报道不实。

徐绍史强调,根据中央部署及“十二五”规划安排,国家发改委已会同有关部门,于一年多前启动了有关中国城镇化规划的研究,这一规划的重点在于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徐绍史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配合的动态过程,必将释放巨大的投资及消费需求。这一进程的重点还是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目前有关中国城镇化的规划编制已进入尾声,国家发改委尚未对城镇化投资具体规模进行预测,也未将此项规划编制上报国务院,因此不存在所谓“国务院否决40万亿城镇化规划投资草案”的说法。徐绍史指出,中国城镇化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经验,但也要结合中国自己的实践。他期待媒体在城镇化进程当中多向社会和公众推荐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城镇化的样本与示范,也欢迎媒体参与监督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规范做法,并对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多提建设性意见。

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被视作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在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需要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施工”路线厘清:新型城镇化四大基本问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非常突出。庞大的人口压力与城镇化同步、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同步,显现出中国城镇化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因此,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抓住重点难题,积极有序稳步推进。

问题一:如何把握新型城镇化的“中国特色”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概括为20个字,即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占斌结合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思想,把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主要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内容:

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通过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文明延续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四化”协调互动,缺一不可。(二)需要产业积聚促进产城融合,尤其是需要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来推动。(三)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需要城镇发展来带动。(四)城镇化发展不是要消灭农村、农业、农民,而是要注重三农问题的解决,增强农村文明的传承能力。

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突出统筹均衡发展。(二)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镇化。(三)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突出代际公平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展现中国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二)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城市群的紧密联系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综合能力建设。(四)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强调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亲密结合,城镇化建设既不“邯郸学步”,又不“闭门造车”,要体现出东方大国的风采和力量。

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体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二)建设包容性城镇,强调城镇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三)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突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四)建设和谐式城镇,更注重城镇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城镇化的奋斗愿景。

问题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2012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与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转变城镇发展模式的崭新举措。高举新型城镇化旗帜,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面的新思维、新思路、新追求,进而显示了新型城镇化对传统城镇化的根本性超越。

“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

这番话是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以新当选的总理身份对中外记者采访时说的。

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目前流行的是缺乏可持续性的传统城镇化。一是不完全城镇化。就是在城镇化推进中,部分人口进入城镇但是其身份并没有融入城镇,带来城镇内部市民与非市民的新二元结构。二是盲目扩张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与用地城镇化应该同等程度扩张。

但是,各类数据显示,中国的土地城镇化速度要远远超过人口城镇化速度。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大片高楼无人居住的有城无人或者有城无业的“空城”现象。这不仅造成大量居民投入的规模化沉淀与资产的迅速折旧,也造成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巨大浪费。三是高成本的城镇化。大量投机性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不断推高房价并推高土地出让价格,带来明显的高成本城镇化。四是行政命令推动下的城镇化。一些地方城镇化中,产生了一些超出城镇功能的大广场、大马路、大学城、豪华办公楼和超过实际需要的CBD等建设设施,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五是带来资源严重消耗与突出环境污染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模式最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是传统城镇化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相违背。

与之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要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突出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功能和定位。

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是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另外,新型城镇化还新在建设理念上,那就是要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人文的建设方向,重视和提高城镇化质量与效益。集约,要求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智能,体现城镇发展的创新驱动特点;绿色,要求在城镇建设人口集中的同时形成植被覆盖率高的绿色空间;低碳,要求生产与消费等环节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与碳浪费;人文,新型城镇化应该是能够体现公平正义、集约紧凑、智能高效、生态环保特征的城镇化,是体现人本、人和、仁爱、协调、秩序、规范要求的城镇化,是政府不当行政行为和市场不当投机行为得到有效约束、抑制与制衡的城镇化。

问题三:怎样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难度不亚于当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启动的体制改革。中央应该成立像国家体改委那样的专职部门,协调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破解制约发展的诸多瓶颈和难题。

新型城镇化虽然已经出台,但在操作层面,仍然有很多具体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和实施,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创新。新型城镇化非常复杂,涉及的问题包括农业、土地、户籍、规划、教育、产业、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几乎关系到所有的政府部门;新型城镇化过程还是一个移动靶,会遇到许许多多不可预测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和调整;新型城镇化必须上下互动,要同地方政府商量,不同地方商量也是不行的。

总的来说,这次的新型城镇化,难度不亚于当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启动的体制改革。中央应该成立像国家体改委那样的专职部门,协调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破解制约发展的诸多瓶颈和难题。

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在全国19个省市调研时发现,近年来,不少城市都在大规模发展新城、新区,在不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特点的情况下,盲目复制和模仿了大量商业地产项目。特别是各地的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市化,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盲目扩张的情况,商业地产过剩的情况,尤其在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地产过剩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目前国家层面城镇化实施方案中,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对城市“摊大饼”式发展的规划控制。

问题四:新型城镇化与社会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已经证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区域内的小城镇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