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政情报告(2013-2014)
48869400000020

第20章 公共文化(4)

七个工作机制全面助推成都示范区建设

在文化部2012年12月组织的2010年至2012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集中评审中,成都《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课题被评为全国四个优秀研究成果之一。成都市结合实际,从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总结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7个方面的经验,确定了机制建设的7个重点,全面实现“形成既有成都特色又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构建起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的创建目标。

建立城乡文化发展的统筹规划机制

成都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统一规划,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目标,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纳入“文化之都”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规划机制的建立保障了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成都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步发展,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共建共享。

成都市明确了建设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的定位,在《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5)》中将着力打造5个“文化之城”,进一步明确作为“文化之都”建设的主要支撑。目前,5个“文化之城”建设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建立标准化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

针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成都市建立起标准化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通过完善和推广标准体系,推动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化、服务运行规范化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成都市规定市和区(市)县“文、图两馆”必须达到文化部颁布的标准,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规划(修编)》,完善和提升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准和布局,有序地推进成都博物馆新馆、天府大剧院、成都图书馆新馆等10个城市标志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按照“一县三馆一剧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剧场)”“一乡一站一影院”“一村一室一广场”的标准对全市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行提档升级。

成都市制定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标准,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风格标识、统一招标建设、统一设备配置、统一评定等级的标准化要求,统筹推进全市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

全市31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活动中心)平均面积达800平方米,其中最大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配置了最低15万元的设施设备,最高设施设备配置达200余万元。

全市3363个村(社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实现全覆盖,其中2900多个村(社区)建设有群众文化活动户外小广场。

通过市财政一次性足额补贴建设经费,由各区(市)县集中统一组织招标采购和配送安装,实现了全市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统筹推进。目前,市县两级支中心全部建成并在线运行,全市315个乡镇(街道)和3363个村(社区)建成开通了基层服务点,并在2012年年底100%完成了“两馆一站一室”电子阅览室标准化建设。

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成都市制定了基本权益量化标准、服务能力评估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标准和目标考核办法,并对各级基层文化阵地公共文化服务实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在完善内部绩效评估标准、强化政府目标管理的同时,引入第三方社会调查统计机构,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专门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提高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指导性。设立专门网站,接受群众质询和监督。加强目标考核和第三方评估成果的运用,推动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图书馆、文化馆资源共享、联合服务机制

在示范区建设中,成都市在已经初步形成的“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和“图书流转服务”资源共享与联合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成都特色的文化馆、图书馆资源共享、联合服务模式和机制。

“多级联动辅导”资源共享、联合服务模式。成都市文化馆(站)以辅导培训为抓手,通过资源整合、工作联动的方式,建立起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多级联合服务模式。市文化馆在全市推行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总(分)校机制,采取市文化馆建立市民文化艺术学校总校、区文化馆建分校、文化站建辅导站模式。按照“工作统一部署、管理统一制定、人员统一培训、老师统一调配、服务统一标准、各校各有特色”的工作机制,分校的教师由总校成都市文化馆分派,总校组织聘任大专院校、省市专业院团的专业人才作为市级专家组教师团,将有关专家分派到区(市)县分校,承担授课工作和教学指导工作,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准的免费艺术培训。

“纵向发展总馆分馆制、横向发展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县域“通借通还”“一卡通”借阅和流通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联合服务模式。在图书流转服务的基础上,为因地制宜整合共享图书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龙头优势,成都市采取“纵向发展总馆分馆制、横向发展图书馆联盟”的办法,延伸图书服务领域,扩大图书服务人群,采取“市县发展分馆、图书定期流转”的方式发展市县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成都图书馆在农民工子弟校、残疾人学校、部队、机关、监狱等地设立成都图书馆分馆;区(市)县图书馆在乡镇、街道、社区及具备条件的企业、单位建立区(市)县图书馆分馆。总分馆实行统一编目,统一流转,统一平台、通借通还。与此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建立和发展图书馆联盟,以省、市图书馆为核心,以区(市)县图书馆为主体,以院校、企业图书馆为延伸,签订联盟协议,积极开展馆际图书互借、文献传递、资源共享等业务,推进全市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让更多的群体享受便捷的公共图书服务。

建立分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通过示范区创建,成都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全部纳入了各级财政预算,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财政分级预算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了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的常年工作经费和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的保障机制。成都市在2009年就已经把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的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在示范区建设中,又作出规定,按照国家评定等级,对照评定标准,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的常年工作经费和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分级纳入财政预算。

二是建立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均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成都市率先在全国设立了乡镇(街道)人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自当年起,全市乡镇(街道)文化站(活动中心)常年经费,按照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0元、8元、6元的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市财政按照每人每年2元标准转移支付远郊市县。此项经费全市每年合计1.1亿多元。

三是建立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的比例经费保障机制。村级公共文化建设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经费不足是困扰各地的共性问题,也是成都市经费保障机制中尚缺少的关键环节。为破解这一难题,成都市2012年出台的《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意见》规定,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实行市与区(市)县共担原则,在已纳入市财政预算的村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每村/社区每年30万元)中,每年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落实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常年运行经费,每年每个村不少于3万元,全市落实保障资金1亿余元。这也使成都成为全国最早建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财政保障机制的地区。

全覆盖、分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为市、区(县)、乡镇(街道)、区(村)公共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2012年成都市还新设立了1亿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展。2012年成都市公共预算文化支出25.88亿元,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2.61%,比2011年提高了0.39个百分点。2010年至2012年,文体广事业支出平均增幅为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