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戍卫一生:我们的红色警卫生涯
48916600000007

第7章 从参加革命到延安(7)

在会议期间,由于警备团的任务重,人员又少,所以一个哨位只能布置两人担负警卫任务,如果又遇有临时任务,有的哨位只能保证一个人执勤,没有人换哨,这个哨位上的战士就要站上很长时间,连饭都吃不上,即便是这样辛苦,战士们也毫无怨言坚持完成任务。这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雨,致使延河水猛涨,洪水夹杂着枯树杂物冲击着延水桥,大桥安全受到威胁。一连战士纪永常、李建国、杜林森等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下河清理杂物、抢修大桥。在历时50天的会议期间,全体指战员坚守岗位、克服困难、忠于职守,胜利地完成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的警卫任务。

1945年9月,警备团派警卫战士保卫毛主席赴重庆谈判,以后又护送叶剑英、李克农等首长赴北平并担负北平军事调解处执行部的警卫任务。1946年4月8日,由于飞机失事,王若飞、秦邦宪、叶挺在茶山遇难,执行警卫任务的警备团战士魏万吉也和首长一起遇难。

为粉碎国民党对延安的长期封锁,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延安开展了大规模生产运动。警备团在完成警卫任务的同时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部队中涌现出一大批生产积极分子:杜林森每天开荒6亩3分多,胡德山开荒6亩1分多,创造了边区开荒的最高纪录;王国初创出每月捞纸402刀的最高纪录。警卫团办的纸厂用的造纸原料是马连草,造出来的是马连纸。纸厂全部都是手工操作,生产出来的纸张,主要是供应中央办的报社和新华书店使用,解决了当时的用纸困难。

干部、战士们还自己纺毛线、织毛衣、编草帽、做扫帚,基本保证了自给自足,到冬天还给每位指战员做了一套自织的绿色毛呢子军装。干部和战士们在大生产运动中,还给中央五大书记代耕,使首长们有更多的时间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

那时中央规定每人开荒30亩,一连给毛主席代耕,二连给周副主席代耕,整个警卫团有五个连给五大书记代耕,到秋后打下的粮食按每亩地产多少粮如数交给五大书记,毛主席说:“谢谢你们给五大书记代耕,我们把这些粮食上交政府。”那时各连生产的粮食每连给政府交十担每担300斤。这样解决了边区政府的一部分困难。

1944年底,边区政府召开了劳动英雄大会,王国初、杜林森、陈少先、胡德山、纪永常、罗贵、王永贵、杜永清等同志被评为延安边区的劳动英雄。

警备团非常注重做好驻地的拥政爱民工作。宣传队为驻地群众演戏并经常组织读报活动,宣传党的政策,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卫生所为群众治病,推动群众开展卫生运动;战士们帮助老乡开荒、播种、秋收;派出干部为群众开办文化学校,帮助老乡识字、学文化;帮助边区政府训练民兵。全团干部战士和老乡们感情深厚,军民关系极为融洽,受到驻地群众的好评。延安解放日报多次刊登《战卫部在拥政爱民工作中创造了许多新办法》(“战卫部”是警备团的代号)、《军民团结侯家沟》等表扬文章。

毛主席要我们好好学文化

1942年10月,中央警备团成立。1943年组建了毛主席警卫队,古远兴任毛主席警卫队队长。在此期间发生的许多事情,古远兴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深情地回忆起毛主席要警卫战士学文化的事情:

1942年,中央教导大队与中央警卫营合并成立了中央警备团,对外也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警备团,吴烈任团长,肖前任政委。毛主席警卫队也是在这个时期组建的,我当队长。这个警卫队隶属警备团,由中央社会部李克农副部长、警备团吴烈团长、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同志负责管理。

警卫队组建后的一天,吴烈带我来到毛主席的窑洞,把我介绍给了毛主席。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了解,虽然领导介绍了一些事情,但首长一些细小的生活习惯,还是要靠自己去观察掌握。

到毛主席那里没有多长时间,一天早晨,我去检查警卫工作,来到毛主席窑洞。当时主席没有在里面,我进去一看,地上铺着地图,桌上、铺上摆满了书,书又是打开的,有的夹着纸条,桌上还有很多文件。我看到这种情景,就把值班警卫战士叫来问:“主席这里这么乱,你们也不给整理一下。”

这个战士说:“主席不让动他的东西。”我说:“谁不喜欢整洁干净一些?”于是我就和他将地上的图纸卷了起来,又把地上、床上、桌子上的书和文件全部整理好,这个战士又把地扫了扫,桌子擦了擦。就在我们搞卫生的时候,主席回来了,他一进门看见屋里的情景就说:“糟糕,糟糕,谁让你们动我的东西?”那战士看到情况不妙就赶快出去了。我说:“我看见屋里太乱了,我们就整理一下。”主席马上说:“你没有看见上面写着字吗?”我的文化不高,再加上主席写的字又是草字,我看不太懂,我就说:“我识字不多。”主席听完我的话后,情绪缓和了许多,他问我上过什么学,我告诉他读过几天私塾,到延安后在抗大和中央党校学习过,但是由于准备打仗,也没有学到多少文化。主席又问:“你不识字怎么给人家送信呢?”我知道主席问的是我在总政治部当通信员期间的事情。

我站在毛主席面前回答说:“那时送信很简单,叫我送哪儿,我送哪儿,叫我送给谁,我就给谁送啊。”这时主席坐下来语重心长地说,你没有文化怎么能带好部队,又怎么管好部队?过了一会儿,主席又问我们警卫队晚上有没有点名,点名的内容。我回答完主席的问题后,主席讲:“点名不能只是叫叫名字。要把一天的事情简要地讲评一下,要简短。一、二、三点写下来,你今天晚上点个名,我参加。”我照主席的指示,进行认真准备。晚上点名时间到了,我请主席参加我们的点名,当我们点名结束后,主席拿过我的笔记本纠正完错别字后,对我们讲:“你们要好好学习文化,以前打仗没有时间学,现在时间多了,要教育部队好好学习文化。”

从这以后,毛主席对我们这个队的文化学习抓得可紧了。他还让他的秘书叶子龙同志当我们的文化教员。我和叶子龙很熟悉,在长征路上就认识了。他教我们识字,教得很认真。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看见我们的战士就问,今天学了什么字?怎么写?记住了多少字等等。

叶子龙要求也很严格,他要求战士们每天必须认五个字。有的战士基础比较差,学习起来很困难,但是战士们很刻苦,一有时间他们就在地上写字,两三个人在一起时,就一起背书,搞得晚上睡觉说梦话都是在背生字。

我看到战士们学得这么辛苦,平时又要执勤和搞生产,就向叶子龙提出来,学习不要搞得太紧张了,战士们吃不消。他说:“不行啊,这是主席要求的,不严格要求,我完不成主席交给我的任务呀。”这之后他还是严格地教,战士们非常认真地学,他们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派张思德去烧炭

在毛主席警卫队,有一位后来妇孺皆知的人物——张思德。毛泽东为张思德因公殉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为人民服务》一文。古远兴回忆:

1944年9月,在我们警卫队里发生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那就是张思德的牺牲和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发表。

张思德是四川仪陇县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家里很穷,父亲给地主做长工,终年劳累,因积劳成疾过早去世了。母亲生下张思德六七个月后也病死了。养母刘光友把他带到十二三岁,他被迫给地主割草放牛,受尽了阶级压迫和剥削,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锻炼出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1933年张思德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同年加入了共青团,后又加入了共产党,对党的事业,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红军北上抗日的时候,他曾三次走过草地,那真是历尽了千辛万苦,在困难面前从未被吓倒过;他负过伤,立过战功,他仇恨敌人,对人民和同志无比热爱。

他作战勇敢、顽强,警卫忠诚、机智。在一次的战斗里,他一个人夺回来敌人两挺机枪,自己也负了伤,在这次战斗中他立了战功。还有一次,在茂州岷江沿岸,张思德发现两个敌人正在追赶我们的一个小同志,当时的情况很危急,张思德不顾一切地赶上去,一枪就打倒了一个敌人,另一个敌人吓得逃跑了,那个小同志脱离了危险。曾经有四方面军的同志向我介绍过,在过草地的时候,张思德为了同志们的安全,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试吃野菜,为此他还中过毒。

作为一个警卫战士,除了要对党、对首长无限忠诚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外,还要有高度的警惕性,能灵活机动地处置各种复杂情况。张思德当警卫战士时警惕性很高,他在执勤的时候,注意周围情况,他的枪总是跟着人,人到哪里,枪到哪里,保证了每项警卫任务圆满完成。张思德对武器也是十分爱护,他的枪总是擦得干干净净。

张思德在工作上从来不计较、不挑拣,不论任何艰苦的情况下,没有叫过一声苦,他总是有说有笑,非常乐观,像所有的革命战士一样,对革命、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他干一行爱一行,能上能下,他从前当过班长,由于工作的需要,组织上调他当战士,他没有怨言,愉快地服从,他对别人说:“班长和战士的职责不同,但为党工作是一样的。”张思德的言行,充分体现出他的高尚品质。

我和张思德在一起工作将近两年,虽然时间不长,可是他的一些事情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思德来到我们队以后,我还记得和他谈话的情形,我对他说:“张思德同志,咱们队的任务很重,责任也很大,工作也很辛苦啊!……”他没等我说完就抢着说:“队长,我不怕苦,我能吃苦,你放心,我什么都能做好。”

的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在我们队里,一直都是埋头苦干,勤勤恳恳,什么工作他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那时我们队不仅担负毛主席和总司令、周副主席、任弼时等首长驻地的警卫工作,还要担负这些首长的送信、送文件工作。我们队也和其他连队一样,不仅要完成分配给自己的生产任务,还要帮助完成分配给这些首长的生产任务。

张思德不论是站岗放哨,送信、送文件、搞生产,样样都非常出色。就拿送信件的工作来说,时间上没有保证,有时很早,有时很晚,有时路途又很远。有一次张思德执行送信的任务,天还没有亮就出发了,回来的时候我们队已经吃过早饭,炊事班也和部队去搞生产了。一般像这样的情况,张思德回来后,应该先吃饭,休息一下,再去干其他工作。可是赶巧,那天伙房没饭了,要现做吧,就要耽误时间,耽误生产,他就饿着肚子,也没有休息,赶去参加生产。

还有一次,冬天修桥,张思德不顾天冷水凉,带头跳进水里去干活。打窑洞的时候,不论是推土还是背石头,他总是比别人推得多、背得重。

张思德同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帮助他们挑水、扫院子、喂牲口、收割庄稼,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发扬了我军的爱民传统,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色,老乡们都称赞他是个好同志。

在团结友爱、帮助同志方面,张思德也做得很出色,他当班长的时候,经常帮助战士站岗,行军的时候帮助同志扛枪、背东西。为照顾战士们的休息,每到宿营地后,他给战士们烧洗脚水,还经常帮助炊事班烧火做饭,总之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记得有一个晚上,天下着大雨,因为白天劳动很疲劳,大家都睡熟了。

张思德刚要休息,首长送来一封急件,要送到距离宿营地十六七里路远的桥儿沟,他为了让其他同志休息好,冒着大雨,在泥泞道路和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完成了这次艰巨的任务。

在物质生活上,张思德总是先人后己。有一次我们发放衣服,他知道后就有意请假走开,他为什么这样做呢?这要说说当时的情况,那时由于敌人的封锁,我们比较困难,衣服大号的少,小号的多;鞋子也是一样,大的少,小的多。要想每人都发的合适,很难做到。他请假走开,就是为了让其他同志能领到比较满意的服装,最后剩下什么他就要什么,衣服大一点小一点,他就自己动手改一改。就是这样的新衣服他也舍不得穿,都是留着执行任务的时候穿,平时穿的是打了很多补丁的旧衣服,节约下来的衣服和鞋子,常常送给同志们穿。有一次,他领到了一双小号的鞋子,自己穿不了,就送给一个小同志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