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48936000000040

第40章 开创新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4)

新疆同全国一样,从1979年起,实现了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30年,新疆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新台阶。全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9.09亿元猛增到2007年的3523.16亿元,增长17.65倍,年均增长10.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950元,突破2000美元,比1978年增长9.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7.14亿元,达到2007年的285.86亿元,增长40.03倍,年均增长13.6%。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9.12亿元达到2007年的1063.46亿元,增长55.62倍,年均增长14.9%。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3.91亿元达到2007年的3471.51亿元,增长23.22倍,年均增长11.3%,工业效益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形成了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钢铁、煤炭、冶金、机械、电力、轻工、纺织、食品、建材、有色金属等优势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由1978年6.75亿元达到2007年的1246.87亿元,增长45.58倍,年均增长14.1%。三种产业结构为18.0∶46.4∶35.6,比例日趋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二是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新疆在中央统一指挥和部署下也进行了这些改革,建立了相关的体制机制。

三是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显着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新疆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方针,到2007年,新疆已同世界上1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已有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市74个,对外控制开放县8个,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7个(陆路口岸:中国与巴基斯坦边境红其拉甫口岸,中国与蒙古国边境老爷庙口岸、乌拉斯台口岸、塔克什肯口岸、红山嘴口岸,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巴克图口岸、吉木乃口岸、都拉塔口岸、阿黑土别克口岸、木扎尔特口岸,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伊尔克什坦口岸、吐尔尕特口岸,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边境卡拉苏口岸;航空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喀什机场),二类口岸12个(乌鲁木齐市:碾子沟客运站、经济技术开发区、边疆宾馆、商贸城、华凌市场,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伊犁巴音岱口岸,塔城国际边贸城,昌吉亚中商贸城综合批发市场,奎屯火车站,喀什新怡发商贸城,兵团西域轻工基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乌鲁木齐、石河子)、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1个(乌鲁木齐)和边境经济合作区3个(伊宁、博乐、塔城)。

逐步形成了沿边、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对外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346万美元达到2008年的222.17亿美元,增长947倍,年均增长30.54%。1978-2008年,新疆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403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5家,外商直接投资10.01亿美元。引进我国500强企业75家,引进区外资金2895.5亿元。

(二)改革开放30年新疆经济发展的轨迹

改革开放30年新疆经济的发展,可分3个小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这是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后来改为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翻一番的年代,自治区党委也制定了翻一番的目标。这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内收入都翻了一番多,财政收入翻了两番多。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53.25亿元达到1990年的138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2.59倍,平均每年增长11.15%,其中“六五”年均增长12.5%,“七五”年均增长9.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4%。这10年,新疆与内地的差距在缩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全国相比,1985年为809元,居全国第13位;1990年为1688元,居全国第9位。如果按1990年当年价格计算,当年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74亿元,也就是说这10年物价也翻了近一番。这个统计数字是真实可信的。必须说明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见不到按1980年不变价格统计的资料,目前均按当年价格(现价)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各种生产总值增长的倍数,肯定是有水分的。

这10年,由于在农村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家庭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连续夺得13个丰收年,农村经济发展较快,199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74亿元(按1980年不出价格计算),比1980年增长1.5倍,平均每年增长9.6%。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继1982年登上400万吨的台阶之后,1986年、1988年又分别登上500万吨、600万吨的新台阶,1990年达到660万吨,比1980年增加274万吨。全区人均占有粮食由300公斤提高到430公斤,1984年结束了吃调进粮的历史,由一度吃调进粮变成粮食调出,“七五”期间共调出粮食110多万吨。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鉴于80年代新疆GDP已经翻了一番多,因此,1991年制定新疆“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时,自治区党委提出到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半的新目标。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后,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高潮,自治区党委也“热”了起来,1992年12月召开的区党委四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到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半的新目标。翻三番就是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要比1980年增长16倍。按照翻三番的要求来计算,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必须达到11%-12%,自治区党委又将自治区人大通过的“八五”时期年均增长6.6%调整为11%-12%。王恩茂称之为“实现经济建设的飞跃”。

“八五”时期(1991-1995)是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2.22亿元,年均增长30.29%。“八五”时期新增固定资产830.25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6688个,其中大中型项目20个。形成主要生产能力有:机制糖22.03万吨、石灰石120万吨、铁路通车里程1447公里、纯碱8万吨、炼钢65.48万吨、轧钢165.3万吨、合成纤维聚合物4.2万吨、合成纤维2万吨、乙烯14万吨、黄金982公斤、水库库容8.49亿立方米、煤炭开采262万吨、原油1009.5万吨、铁49.9万吨、发电机组容量100万千瓦、水泥359.26万吨、新建公路1446.6公里、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27.9万门、医院病床位2.03万张、学生席位27.38万个(其中高等院校学生席位1.96万个)。

“八五”时期,新疆成为中西部18个省区中发展最好的省区之一。从发展速度看,1991-1994年,东部地区增长率为16.3%,中部增长率为11.6%,西部为10.5%,新疆为12.3%;从1994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前10名是沿海10个省市:上海、北京、天津、辽宁、广东、浙江、江苏、福建、海南、山东。第11位是中部的黑龙江,第12位是西部的新疆;再从经济基础来看,国家统计局按照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经济基础一项排在前10位的仍然是上述东部沿海10省市,第11位的是中部的湖北,可湖北人均生产总值排第16位,新疆排第14位,黑龙江经济基础排第14位。综合来看,在中西部三个发展较好的省区黑龙江、湖北、新疆中,新疆还占了些优势。正因如此,中央对新疆经济发展寄予厚望。

1996年3月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参加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疆代表团讨论时,明确提出“后来居上看新疆”。1996年3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会议纪要提出“新疆有可能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九五”时期(1996-2000),由于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活动猖獗,各级领导干部不得不用大部分时间去抓稳定,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再加上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期,新疆经济发展速度受到较大影响。200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363.56亿元,年均增长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虽有成倍增长,但年均增长只有12.9%,比“八五”时期低17.4个百分点。翻三番所要求的10年年均增长11%-12%的发展速度未能达到。新疆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且新疆经济发展在全国的位次大幅度向后退,新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1998年江泽民在新疆考察时,重新将新疆经济定位为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第三阶段的西部大开发加快了新疆经济发展。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对西部的投入显着增加,截至2005年“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中央在西部累计投入财政性建设资金55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资金7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3100亿元,总计1.61万亿元;西部地区新开工重点工程70项,投资总规模1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加快发现。

新疆同样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1-2008年,中央给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财政补助高达2634.3亿元,同期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41.92亿元,这使得自治区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并集中财力改善民生,给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2001-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0766.64亿元,建设项目达1.6万多个:完成了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中哈输油管道工程;恰甫其海水利枢纽工程、塔里木河农业灌溉和环保二期工程;奎屯-赛里木湖、小草湖-库尔勒高等级公路、国道218线清水河-伊宁段高速公路;新建和改建了喀纳斯、那拉提、塔城、克拉玛依、哈密等机场;罗布泊120万吨钾肥、玛纳斯电厂三期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独山子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乌石化100万吨芳烃、精伊霍等10条铁路、星星峡-吐鲁番等48项重点公路建设、乌鲁木齐机场三期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1-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疆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总量大大增强

新疆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78亿元(按1980年可比价格计算),达到2008年的4203.41亿元,从个位数增长到千位数,增长倍数不言自明。这里想着重说明经济总量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的情况。从7.78亿元登上100亿元大台阶,用了35年时间(1950-1985年),1985年112.24亿元;从100亿元登上1000亿元大台阶,用了12年(1985-1997年),1997年1050.14亿元;从1000亿元登上2000亿元大台阶,用了7年(1997-2004年),2004年2200.15亿元;从2000亿元上3000亿元大台阶,用了2年(2004-2006年),2006年3045.26亿元;从3000亿元上4000亿万大台阶,用了2年(2006-2008年)。登上第一个千亿元台阶整整用了48年时间,说明那时新疆经济规模小。1997年后上千亿台阶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新疆经济规模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