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48936000000065

第65章 兴起新疆文化发展繁荣的新高潮(9)

1997年12月24-29日,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主办的第七届“孔雀奖”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中,热依汗古丽(维吾尔族)、贾孜拉(哈萨克族)、祖力比亚(维吾尔族)表演的《顶碗舞》获表演一等奖;海丽切姆获编导二等奖。同时获得1998年度“荷花奖”。2007年3月中旬至4月初,由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的“美丽新疆,和谐阳光”——2007新疆舞蹈大赛,有3000多名选手的400多个舞蹈作品进入复赛、决赛,经过评选,《山鹰之邦》《待嫁的新娘》《踩点点》等6项作品获创作金奖,10项作品获表演一等奖。2007年12月,新疆选送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作品《当美人遇见美人》获创作三等奖和表演奖,作品《山鹰之邦》获创作优秀奖。

2000年6月13日,柯尔克孜族大型民族歌舞《山父水母》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2001年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新疆歌舞团大型民族歌舞《天山欢歌》获创作金奖、演出金奖、舞美金奖;阿克苏塔里木歌舞团的《多浪之花》获创作金奖、演出金奖。2002年大型民族音乐歌舞《喀什噶尔》被初选为国家舞台精品。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喀什噶尔》以其浓浓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喀什噶尔》荣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

2005年11月,在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上海第七届国际艺术节上,新疆歌剧院演出的大型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集体奖。

2006年大型民族歌舞《洒满阳光的新疆》,在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获演出大奖和11个单项奖和组织奖。2007年8月,《冰山上的来客》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11月,《洒满阳光的新疆》《冰山上的来客》两台精品剧目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双双获文化部的“文华新剧目奖”及6个文华单项奖。

2008年6月8-18日,由国家文化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同主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集团公司等承办的首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在乌鲁木齐举行。舞蹈节以“和谐中国、魅力新疆”为主题,由开幕式、中外艺术团体展演、民族舞蹈艺术论坛、文化艺术展、闭幕式5部分组成,来自俄罗斯、埃及、土耳其、埃塞俄比亚、希腊、朝鲜、墨西哥、法属波利尼西亚、印度等9个国家和地区及山西、甘肃、广西、新疆的28个中外艺术团体、2000多名演员演出345场具有较高艺术水平、浓郁民族风格、鲜明区域特色的文艺节目。新疆参加展演的剧目有《洒满阳光的新疆》《木卡姆的春天》《冰山上的来客》和民族民间艺人的原生态歌舞。舞蹈节期间还举办了中国新疆文物精品展、中国新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国新疆美术作品展、中国新疆民画展等系列展览活动。

3.戏剧方面。维吾尔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获1980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和1984年“全国少数民族戏曲表演奖”。1996年7月24-25日,由新疆歌剧团排演的歌剧《木卡姆先驱》,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歌剧调演中,荣获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服装奖、优秀演员奖等7项大奖,占整个调演设立的33个奖项的21%。1997年《木卡姆先驱》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1996年9月19-21日,由伊犁地区话剧团、新疆歌剧团联合排演的大型维吾尔剧《古兰木罕》在乌鲁木齐演出,受到各族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1997年1月20-21日,应文化部邀请,由伊犁地区话剧团、新疆歌剧团、新疆爱乐乐团联合排演的大型维吾尔剧《古兰木罕》在北京首都剧场演出获得成功。《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均作了宣传报道。《古兰木罕》荣获中宣部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该剧作曲配器周吉、沙依提江、赵国华荣获“文华音乐创作获”;古兰木罕的扮演者再丽努尔荣获“文华表演奖”。

1999年9月28日-10月1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优秀剧目调演”献礼演出在乌鲁木齐举行。共评出一等奖剧目4个:新疆话剧团现代话剧《吴登云》,伊犁州歌舞团哈萨克音乐剧《阿勒泰一家人》,新疆歌剧团维吾尔话剧《居来提》,昌吉州歌舞团的音乐舞蹈《花儿少年》;二等奖剧目8个:昌吉州呼图壁曲子剧团曲子剧《大山里》,阿勒泰地区歌舞团民族歌曲《金色的阿勒泰》,石河子豫剧团豫剧《三世情》,喀什地区歌舞团民族歌舞《喀什噶尔之春》,巴州歌舞团民族歌舞《西部蒙古人》,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音乐舞蹈《丝绸之路丽人行》,石河子市歌舞话剧团的话剧《绿色守望》,喀什地区歌舞团的维吾尔话剧《叶尔羌之子》等。真可谓剧种多样,剧目纷呈。

4.杂技。1961年11月,青海省西宁杂技团调入新疆,改建为新疆杂技团。西宁杂技团成立于1958年,是由调入青海省的上海亚东杂技团和河北省吴桥第十马戏团合并组成的。全团总体艺术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尖子演员。

改建为新疆杂技团后,又从新疆歌舞和达瓦孜中吸收营养,逐步形成了有别众家的艺术特色。进入新时期以来,新疆杂技团的第三代演员走上舞台,一批少数民族演员脱颖而出。维吾尔族茹仙古丽表演的《飞牌》很受观众欢迎,法国杂技专家看后赞扬说:“太美了,技巧与歌舞的巧妙结合使节目有了迷人的魅力,在法国也会受欢迎。”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向全国播放了《飞牌》的录像。这个节目在西北杂技比赛中获特别奖,在1991年全国第三届杂技大赛上获金狮奖。商颜春编导和主演的《顶碗》,以技艺高超、构思新奇、特色鲜明在西北杂技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第三届杂技大赛上获银狮奖,同年在第三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再获银狮奖。1995年9月15-23日,全国第四届杂技比赛在沈阳举行。新疆杂技团参赛的节目《高空达瓦孜》荣获金狮奖、编导奖、教师奖和表演奖;《龟兹乐滚灯》荣获银狮奖、教师奖。

维吾尔族传统艺术“达瓦孜”的传人阿迪力·吾守尔于1997年6月22日以13分48秒79的成绩,走完了架在长江三峡瞿塘峡夔门长640.75米的钢丝,刷新了杰伊·科克伦1995年10月28日在同一地点创下的53分10秒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了表彰阿迪力这种中华民族勇敢顽强、拼搏奋斗的精神,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他“高空王子”的称号。2002年5月7日,阿迪力·吾守尔在北京金海湖又成功创造了在钢丝上连续生活25天,并在钢丝上行走累计达到123小时48分钟的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阿迪力·吾守尔先后打破并创造5项走钢丝世界吉尼斯纪录,把维吾尔族传统艺术“达瓦孜”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并享誉世界。

5.绘画。进入新时期以来,美协新疆分会的成员已发展到300多人,1981年6月6日又成立了新疆画院,使新疆的美术工作步入新的阶段。举办画展是展示美术工作者创作成果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举办了许多画展。

1983年12月16日,《新疆好》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新疆各民族画家的160幅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各异、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激起首都观众的极大兴趣,展出半月,参观人数达3.5万人次。

1987年8月25日,“天山之秋”暨新疆首届艺术节开幕,举办了儿童画联展、新疆画院画展、“丝绸之路”国际画展;1989年9月26日-10月7日第二届新疆艺术节,举办了新疆美术书法展、群众文化综合展(农民画展、少儿画展、民间剪纸展、火花展、根雕展)、对外开放摄影展、“石油杯”摄影比赛作品选展。1992年画家克里木·纳斯尔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举办个人画展;1996年画家阿不都秀库尔·克里木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2003年1月14-19日,由自治区文化厅主办“携手新世纪——首届油画展”,共有167幅作品参展;2005年举办了新疆第二届油画展;2007年又举办了大型书画展。2007年3月,“中国画·画中国——走进新疆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集中展出了全国40余位着名画家深入新疆采风写生后潜心创作的140余幅优秀国画作品,从不同角度描绘展示了新疆壮美秀丽的山河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一批画家及其作品脱颖而出。1985年1月10日,在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评奖中,新疆维吾尔族画家哈孜·艾买提的油画《木卡姆》获银奖;维吾尔族画家克里木·纳斯尔丁的油画《哈密麦西来甫》和关维晓的版画《峡谷晨风》《戈壁之路》获铜奖。1986年在全国第九届版画展上,新疆版画家陈文进的套色版画《草原的乳汁》被评为优秀作品。龚建新(满族)的壁画驰名全国,一幅《瑶池会》展现了他绘画的才华,尤以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得最为细致,舞者各种风姿表现最为动人,在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览评奖中,获壁画银牌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4年12月27日,在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评奖中,新疆艺术学院程林新的油画《1994年的一次陈述》获优秀奖;另有《林则徐在新疆》等10件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2000年3月,在由美国南方水彩艺术协会举办的第23届“国际水彩艺术品交流大展”中,新疆画院哈萨克族青年女画家娜乌拉创作的《草原上的婚礼》入选并获“最佳绘画奖”。

2001年3月19日,新疆画院柯尔克孜族青年女画家哈丽达创作的油画《穿蓝衣的柯尔克孜少女》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21世纪国际现代艺术展”获一等奖。

第三节 从抄写、雕印到现代传媒手段

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体现它的魅力和价值,而文化要能够广泛传播和留传后世,必须有传播手段。唐朝时主要传播手段是在纸上抄写,吐鲁番出土了不少唐代写本残卷以及抄写的其他文书。高昌回鹘王国时有了雕版印刷,除继续抄写外,用回鹘文、汉文、梵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等6种文字进行雕版印刷,留下了大量的宗教文献和世俗文书。到了清代,手工印刷技术更加成熟,编写了许多关于新疆情况的书籍印刷出版,重要的有:《西域图志》,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乌鲁木齐事宜》,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伊犁事宜》,成书于乾隆六十年;《三州辑略》,成书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西陲总统事略》,成书于嘉庆十四年;《新疆识略》,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年);《新疆图志》,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年)。这些书籍,使我们对当时的情况有比较全面、具体的了解。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传媒手段不断涌现,有线广播、无线广播、电影、电视、机器印刷、激光照排、音像制品,直至卫星转播、网络传送。然而新疆对这些先进传媒手段的利用,却经历了较长的时间。

一、广播、电视在新疆的发展

(一)广播在新疆的发展

1935年,迪化有线广播电台建成,隶属于新疆边防督办公署交通处,有广播收音机(广播喇叭)30余部。到1940年,迪化有线广播喇叭发展到1083个。1949年5月2日,新疆广播无线电台正式播音,新疆广播无线电台呼号为:新疆之声BYA,每天上午8时30分到11时30分为播音时间,主要用汉语播音,有时插播维吾尔语新闻。

新疆和平解放后,1949年12月21日成立迪化人民广播电台(后更名为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只有1台功率为350瓦的发射机,维吾尔语和汉语共同使用一个频率交错播出,每天播音3个小时。1952年12月21日,新疆广播电台在迪化老满城新建发射台落成,安装发射机4台,功率为4.55千瓦,新建维吾尔语和汉语播音室同时投入使用。为了解决专区收听广播的问题,新疆广播电台利用接管旧电台的器材,组装成8部NC-46收音机,除1部留作检音外,其余7部每部配备12寸喇叭1只,直流手摇发电机1部,于1950年6月派人到阿克苏、焉耆、哈密、喀什、和田、莎车等专署所在地,建立7个收音站,用手摇发电机带动收音机工作。到1952年底,全疆有9个专区、69个县共建起78个收音站。随后建立县以下区和农业社的收音站,逐步形成了一个全疆性的广播收音网。1955年2月,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哈萨克语广播,每周播出6次,每次30分钟。1958年11月3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增办蒙古语广播,每天播音1次,每次35分钟,与哈萨克语合用一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