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级上将胡链
4894400000048

第48章 第五次反围剿

蒋介石鉴于以往四次围剿失利的教训,他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改用“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新作战方针进行第五次围剿,他企图以优势兵力与红军打消耗战。5月,他在南昌设立全权处理赣、粤、闽、湘、鄂五省军政事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消灭红一方面军和摧毁中央苏区。是年夏秋,蒋介石一面向美、英、德、意等国大量借款,购置军火,聘请军事顾问和专家;一面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开办“剿匪“军官训练团,并着手制定“围剿“计划,加紧进行“围剿“准备。这次“围剿“,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人。其部署为: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第1、第2、第3路军,计33个师又3个旅。其第1路军4个师又2个旅位于吉水、新淦(今新干)、永丰、乐安、宜黄地区;第2路军6个师位于金溪、腾桥、崇仁地区;以陈诚任总指挥的第3路军18个师又1个补充旅为此次“围剿“的主力军,集结于南城、南丰、临川地区。北路军的任务是:由北向南,构筑碉堡封锁线,实施对中央苏区的主攻。以第3路军在第1、第2路军策应下,向广昌方向推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由北路军总司令部直接指挥的2个师扼守赣江西岸的吉安、泰和等地,配合西路军维护赣江交通;总预备队3个师位于抚州(今临川)附近。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11个师又1个旅,筑碉扼守武平、安远、赣县、上犹地区,阻止红军向南机动,相机向筠门岭、会昌推进,配合北路军作战。西路军总司令何键所部9个师又3个旅,和浙赣闽边守军5个师又4个保安团分别“围剿“湘赣、湘鄂赣和闽浙赣苏区红军,并阻止红一方面军向赣江以西和赣东北机动。第19路军总指挥蔡廷锴指挥6个师又2个旅,负责福建防务,并阻止红军向东机动。空军5个队配置于南昌、临川、南城,支援作战。

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范围扩大到30多个县;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很大成绩;主力红军扩大到约10万人;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亦有很大发展,此时,正在闽西北和抚河与赣江流域之间地区分兵作战。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却错误认为,这次反“围剿“战争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阶级决战。在军事战略上,拒绝和排斥红军历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继续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这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因而,在国民党军“围剿“前夕,未及时有效地组织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准备,而是命令由红3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红19师为主组成的东方军和由红1军团(总指挥林标、政委聂荣臻)、红14师为主组成的中央军,继续在闽西北地区和抚河与赣江之间地区对国民党军实行不停顿的进攻。红一方面军主力在持续作战而未休整和补充的情况下,即于9月下旬仓促开赴中央苏区北线迎击国民党“围剿“军。

9月25日,完成“围剿“准备的北路军,以3个师的兵力由南城、硝石向黎川发起进攻。东方军奉命由福建省将乐、顺昌北上,拟首先消灭进逼黎川之国民党军,进而与敌在抚河会战。28日国民党军占领黎川。中革军委为恢复黎川,再令东方军以一部阻止黎川国民党军南进,主力进攻硝石、资溪桥、黎川;令中央军由永丰、乐安地区东移,攻击和牵制南城、南丰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以保障东方军收复黎川。10月6日,东方军在向硝石前进途中,于洵口、飞鸢与由黎川前出侦察之国民党军3个团遭遇,将其大部歼灭后,于9日进攻硝石。国民党军依托坚固堡垒据守,东方军攻坚数日不克,伤亡严重。中央军主力阻止南城援军也未达目的。13日,“围剿“军4个师进抵硝石,东方军被迫撤出战斗。17日,蒋介石命令“围剿“军继续构筑绵密的碉堡封锁线,稳扎稳打,逐步推进。18日,驻南城4个师由硝石进到潭头市,其先头和黎川之3个师又1个旅进占资溪桥。在此情况下,中革军委仍令红一方面军主力插入国民党军堡垒密集地区实施强攻。22日,红军以3个师攻击资溪桥和潭头市,主力集结于石峡、洵口、湖坊地区,准备突击被牵动之敌。国民党军据碉坚守,红军连攻4天未克。28日,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7军团(总指挥寻淮洲、政委肖劲光)、红9军团(总指挥罗炳辉、政委蔡树藩)。此后,中革军委又令红7军团伸入抚州附近地区活动,企图调动金溪及南城、南丰之国民党军。11月11日,红7军团向浒湾进攻时,在八角亭附近遭到由金溪县城、琅琚和浒湾出击之国民党军的夹击。红3军团驰援,在八角亭东南受阻,12日向敌阵地攻击,遭受重大伤亡,第11、67师又从侧面截击红军,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被迫于11月17日撤退。红7军团也在阵地被突破后撤退。15~17日,奉命由荐源桥至棠阴的国民党军堡垒线间隙北出作战的红军中央军主力,在云盖山、大雄关遭“围剿“军5个师的攻击,伤亡严重,被迫向苏区内转移。至此,红军虽经近2个月浴血苦战,却未能御敌于苏区之外,反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红军在北线进攻受挫后,临时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作战指导上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要求红军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企图以阵地防御制止国民党军的进攻。此时,驻福建省的国民党军第19路军于11月20日发动了反蒋介石的福建事变,并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北路军中抽调11个师前往镇压第19路军。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毛主席提议,红军主力应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临时中央却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到西线永丰地区,进攻国民党军的堡垒阵地,从而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有利时机。12月11日,蒋介石为保障其进攻第19路军的翼侧安全,以第8纵队3个师从黎川向团村、东山、德胜关推进。12日,该纵队2个师向团村附近红5军团(总指挥董振堂)阵地发起攻击。红一方面军急调红3军团、红3、红34师,从东、西两个方向反击。但因兵力不集中,仅击溃其一部,未能大量歼敌。蒋介石在镇压了福建事变以后,即将入闽部队改编为东路军,协同北路军、南路军,于1934年1月下旬重新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进攻。主力从东、北两个主要方向采取堡垒攻势,向广昌方向进攻,其第3路军主力向建宁推进,第6路军2个纵队从永丰向沙溪、龙冈推进。

在国民党军新的进攻面前,****临时中央仍然要求中央红军(1934年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处处设防,广筑碉堡,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顶住敌人的进攻。从1月下旬开始,红军全线开展阵地防御战。在赣东方向,国民党军北路军4个师夺取建宁,分两路进攻黎川、建宁间要点横村和樟村,突破红5军团防御后,再攻邱家隘、坪寮,红9军团和红3军团第4师抵御失利,被迫南撤。934年2月初,第11师进驻黎川后作为18军预备队使用。当参与围剿的79师遭到红军猛攻后,11师奉命迅速增援,并以两个团的兵力协助79师防御。经过激烈战斗,终于阻止了红军的攻势,阵地恢复原状。

在解救了第79师之后,11师又参加了攻取了武夷山天隘的战斗,为67师打通了进攻建宁的道路。稍事休息后,11师立即加入了围攻建宁的战斗。守城红军在遭受三面围攻后被迫放弃建宁,使得中央苏区的门户广昌暴露在蒋军面前。

陈诚认为只要攻取广昌,则部队可直捣红军核心地区,围剿胜利近在眼前。而红军也知道广昌的重要性,并调集了红1、3军团的主力防守广昌外围的古城冈地区,以期凭借风翔峰、古延福寨阻挡蒋军进入。

第11师与第14、67、94师共四个师协同进攻第一道防线——风翔峰,经过反复冲锋,于第二天攻取该地。不久又突破了红军的第二道防线——王家山。2月9日,红1、红9军团分别在樟村以西鸡公山及熊家寨与国民党军各1个师激战,失利后被迫南撤。15日,红1、红9军团、红3军团第4师、红5军团分别在凤翔峰、司令岩、芦坑与国民党军3个师激战,均未获胜。25日开始,红1军团等部为保卫建宁,在建宁西北山岬嶂与国民党军激战3天,击溃其1个师。3月上中旬,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北路军频繁交战,红军节节失利,损失严重,逐步向广昌撤退。至此,北路军完成了乐安至黎川的堡垒封锁线,开始准备进攻广昌。在闽西北方向,2月24日~3月下旬,红7军团等部先后在沙县、将乐、泰宁、归化(今明溪)等地区与国民党东路军展开激战,失利后被迫向西退守建宁、宁化一线。国民党军东路军亦筑碉步步进逼,向建宁推进,并与北路军第3路军在闽赣边界的德胜关会师。各路“围剿“军的合围紧逼,迫使中央红军主力在广昌、建宁等地与之决战。

4月上旬,国民党军北路军和东路军进到南丰县的康都、西城桥至泰宁一线,并集中11个师分两个纵队沿盱江两岸向广昌进攻。红军增派第9军团增援,负责指挥红军的共产国际顾问李德决定以九个师的兵力,在广昌城外围与蒋军决战。

一开始红军主动出击,以主力猛攻蒋军第14师阵地,该师79团几被突破。幸得11师师长黄维亲率63团及时增援,才稳定了局面。红军攻势受挫后退往甘竹防守。

中央在红军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减员很大的情况下,以红1、红3、红9军团及红5军团第13、第23师共9个师的兵力,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以求阻止国民党军进占广昌。10日开始,国民党军7个师又1个炮兵旅,在大批飞机的配合下,向广昌交替攻击。红军辗转苦战,难于应付。14日,甘竹失守。甘竹,距广昌只有二十里,是保卫广昌的最后一道防线。黄维吸取以往进剿时的教训,命令部队小心谨慎,每次只推进一千米,使火力范围始终控制在己方,并且能随时得到空军支援。每当红军出现攻击时,便立即缩回部队,通知炮兵猛轰,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就这样,红军在坚持了半个月后因消耗过大以及前线指战员的强烈要求,终于在4月28日放弃了广昌。此后蒋军长驱直入,红军已无力进行反击。第18军夺取广昌后损失也不小,其中11师的副团长张堃、营长张凤翼阵亡。4月下旬~5月中旬,国民党军东路军加紧进逼建宁,相继占领太阳嶂、将军殿、弋口、挽舟岭、江家店。16日,东路军在北路军和空军配合下攻占建宁。南路军于5月上旬占领筠门岭要塞。6~7月间,红军在古龙冈以北地区进行了反击作战,均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苏区范围逐渐缩小。

红军6路分兵抵御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蒋介石为了加紧对中央苏区中心地区的“围剿“,重新调整部署,于7月上旬开始全面进攻。此时,中革军委以红7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省瑞金出发,经福建省向闽浙皖赣边挺进。但此举亦未能牵动国民党“围剿“军回援和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这时,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都很匮乏,红军已失去了在内线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可能。

下旬,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雩都(今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的狭小地区。21日,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8军团。10月上旬,北路军和东路军加紧对兴国、古龙冈、石城、长汀的进攻,南路军由筠门岭向会昌推进,企图迅速占领上述各地,进而占领宁都、雩都、瑞金,以实现围歼红军的目的。这时中央红军完全丧失在苏区内粉碎国民党军围剿的可能。中央主要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10月7日,中革军委下令地方部队接替各线防御任务,主力红军撤到瑞金、雩都、会昌地区集中。10日,中央、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主力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红8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功、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红9军团和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迫退出中央苏区,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